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4 10:23:31瀏覽299|回應0|推薦0 | |
20170520 民生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香子、蘭子、端子、君子、億子、峯子、粧子。
今天慧學共讀範圍是《佛教真髓》第十章<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下面就提出幾項要點跟大家分享:
1. 針對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大致有:根本佛教、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的初期、中期、後期等。關於這幾個期別的修行理論與實踐特點為何?作者從第十章起至第十二章就依此分章概述之。今天的章節主題是談佛陀時代的佛教,緣何種緣起而跨入佛陀入滅後的部派發展的佛教。
2. 釋尊在世時,及其弟子們的佛教發跡與擴展,稱為根本佛教。這個時期存在著釋尊真實的法與律之教法,而這真實的佛法成為佛教的根本,亦是後來整個佛教思想開展的根本。另有一說,釋尊在世到入滅後百餘年間的佛教開展,稱為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
3. 關於釋尊真實的法教之結集緣起為何?乃釋尊入滅之後,聲聞弟子中已證悟者因為了知諸行無常的真理,知道有生無不死的事實,而能忍住悲痛。但是尚未覺悟者卻悲歎不已,寢食難安。當中,有位年長者看到這樣的情形,就對未覺悟者說:「何必如此悲傷呢?釋尊過去對我們事事嚴格管束,說這樣做可以,那樣做不行,現在我們終於脫離這樣的束縛,從此可以隨性地為所欲為了,這難道不值得開心嗎?」這一番話,被尊者大迦葉聽到,他心想著這樣非法菲律的言行,如橫流於僧團之內,釋尊真實的法與律終將喪失,佛教也必定滅亡。因此,便決意無論如何也要確立純正的法與律。於是,結束了釋尊葬禮,大迦葉立刻在三個月內召集佛弟子中最優秀的五百位阿羅漢比丘,聚集在王舍城,進行一場法與律的彙集與審定大會。後來稱這次的結集叫王舍城結集,也稱五百結集。第一次的結集,沒有文字的記錄,只是保存在各人的記憶中,僅以口耳相傳延續著釋尊真實的法教。
4. 根據佛滅百年後,在毘舍離城舉行第二次結集的記事中,得知致使僧團形成根本分裂的緣起是「十事非法」。乃因印度西部摩偷羅的耶舍看見東部毘舍離跋耆族的比丘們,受持了違反律制的「十事」;而經出身中西部的保守派長老們審議,判定這十事是違反傳統的「非法」。但,跋耆族的革新派青年比丘們仍主張與戒律有關的十事是正確的。就此,僧團因為這近乎「小小戒可捨」的主張不同,而分列為革新派的大眾部與保守派的上座部。僧團經這次根本分裂後,形成兩大部,此後,各自不斷分裂,及至佛滅三百年後,形成後來所謂的十八部或二十部的分流。總而言之,從根本分裂到十八或二十部發展的佛教,稱部派佛教。
5. 佛陀入滅後,純正的法與律,歷經二三百年的洗鍊,雖部派間在經與律的細部上有所差異,但從現存的各部派經與律的組織結構來看,基本上仍是呈現一致的。關於佛教哲學的論書(阿毘達磨)也在部派佛教期間逐漸成立,也因此在佛滅後的三至四百年間,各部派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經藏、律藏、論藏等。
6. 部派佛教的論書(阿毘達磨)的特點為何?乃各家的修行者針對法義與修行方法加以有系統的分別與解釋,並對曾經出現過的論義提出自家的抉擇與評破,好從中展現自家部派的思想體系與風格。是故,部派佛教的論典很多。
7. 現存的原始佛教阿含經典,有巴利語系佛教的巴利五部,與漢語系佛教的四阿含。一般認為今日的「五部」與「四阿含」是在傳承過程中,逐漸分類整理出來的。至於,「五部」與「四阿含」各自歸屬於哪個部派所傳承,實則在歷史長河中是難以斷定的,若真有所歸屬之說,只能是學界的一種共識說吧。大致上,巴利五部屬於南方上座部所傳,漢譯四阿含屬於北方各部派所傳。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