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革新運動
2017/08/28 16:46:25瀏覽374|回應0|推薦0

20170828 民生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香子、蘭子、端子、蓁子、珠子、君子、雲水僧(分享人)

慧學共讀範圍是《佛教真髓》第十章<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第四節。

 

初期阿毘達磨部派佛教完全是在整理與論究阿含經的教理與修行法門。初期部派佛教與原始佛教的相異處,就在初期部派佛教繼承了原始佛教的「法」與「律」外,更加以闡述之而蔚成阿毘達磨(對法)學潮,如此一來,讓部派佛教具備了經、律、論三藏,也使得後學者在根律儀的基石上,進而在理論探究上與信仰實踐上都有所本了──經教與論教。

 

然而,部派佛教進入中期與後期的發展,漸漸發生「質變」;除了中期開始對心、心所、色、涅槃等課題作全面性的探考外,於後期更擴及時間與空間關係的論述,甚至是論及諸法的存在問題。如:在阿含經中,並無「心所」與「心不相應」的用語及概念,即使經中雖有「無為」一詞,但它只是指出心開悟的狀態,並非論教上所說不生不滅的客觀性存在。可以說,到了後期的阿毘達磨部派佛教儼然走上外道論議本體論的路子,如此一來,若就最初佛教大導師釋尊的「十四無記」根本立場來看,這時的部派佛教已悖離不涉及存在論題(本體論)的信仰實修基調,把佛法帶入一種遠離普羅大眾的學問佛教堂奧中。

 

於是在部派佛教僧團內有一些出家行者,其中具代表性的推動者是尊者龍樹(或稱龍樹菩薩),此時,為了匡正後期阿毘達磨部派佛教的缺陷,及闡揚、推廣回歸釋尊的立場與真實的佛法,於是初期大乘佛教因此而興起。若把初期大乘佛教的興起,看作是整體佛教與時俱進的發展之首次革新運動,當是不為過的吧。所以,在這一革新潮流的催生下,初期大乘經典與論書也就相繼出世,諸如:《般若經》、《維摩經》、《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等,而將這些大乘經典思想彙整與纂集成論書的,則有龍樹的《中論》與《大智度論》等等。

 

部派佛教與初期大乘佛教在立場、主張、特徵上的差異處為何?

作者列舉出六大面向簡述之。

一、聲聞乘(以證得阿羅漢為目的)與菩薩乘(以成佛為目的)之別。

二、業報思想(致力於脫離三界輪迴苦)與願行思想(廣行救濟眾生的願行)之別。

三、小乘(以自我解脫教法為主)與大乘(以利他主義之教法為主)之別。

四、有(傾向拘泥文句,偏執於事物之態度)與空(以般若空慧而無執取之態度)之別。

五、理論性(偏重理論,與信仰實修無關的理論居多)與實踐性(以信仰實修為主,強調理論只是實修的基礎)之別。

六、窄化的出家佛教(以正化出家僧為主)與勝義的在家佛教(以正化在家居士為主)。

 

佛教的革新運動,不是否定傳統經典的正法之教說,而是一種因應時機而興起的如法之事,在偏離與失焦中,給予對治與導正的必要舉措。所謂事出必有因,主因在於部派佛教出家僧團偏離了解行並重的中道生活修持,發生了形式化的「學佛」且疏於教化利人的情況。初期大乘佛教的革新本意就是導正這些缺陷,使整體佛教回歸以生活實修為中心的化世益人之情懷。然而,中期大乘佛教乃治後期大乘佛教,是否仍能把握住初期大乘佛教的革新立意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