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30 21:41:09瀏覽7182|回應3|推薦87 | |
「劉銘傳隧道」(原名獅球嶺隧道),是台灣第一條的現代化鐵路隧道,也是全國僅存的清朝時期的鐵路遺址,1985年由內政部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因隧道內土石崩落封閉10餘年,於去年底完成隧道內主體及光環境整修重新開放。
「劉銘傳隧道」共花了30個月建造,在1890年8月完工,全長235公尺,是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甚至比中國第一座鐵路隧道早了18年之久。 隧道南囗外觀以紅磚砌成,巡撫劉銘傳題額『曠宇天開』,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毅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闊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人力開鑿,因缺乏近代測量技術,挖至中央時還出現兩端高度相差4.5公尺多的艱困程度。 如今『曠宇天開』四字仍清晰可見,左右對聯已隨時光消逝難辨,為歷史留下見證。
日前得知,自5月1日起由於有珍貴的台灣葉鼻蝠繁殖及育幼期即將到來,僅開放團體預約導覽,不開放民眾自由參觀。 上周又連日陣雨,姑且相信周日氣象預報午後的陣雨會稍歇,淋著新店的雨出門,坐火車前往,在地人看看陰灰的天空提醒:晚些恐會下雨。 悶熱的午后,走在微光幽暗不甚寬大的隧道內,讓旅人沁涼消暑,235公尺請慢慢走,隧道內兩邊側壁除了一小段是天然岩壁以外,均用砂岩以「丁順砌」作成,並從砂岩的側壁上面開始起拱,拱部的材料有「觀音山石」及「紅磚」。
「獅球嶺」位於今「國道一號」基隆端隧道正上方,是基隆和台北盆地的天然屏障,因為戰略地位重要,曾經設置多座砲台做為防禦。 清法戰爭時,不是只有淡水發生戰鬥,當時法軍將領孤拔兵分兩路,也同時攻打基隆的大沙灣,「獅球嶺」砲台,讓法軍攻勢受挫,立下重要的汗馬功勞。 走完「劉銘傳隧道」我和Lillie循著隧道口指標石階山徑往上,登高欣賞基隆港的美景,尋找深具歷史意義的軍事遺跡。
上至山頂,天空漸亮還出現陽光,山徑接上寬敞產業道路,走來更輕鬆愉快,經過門牆有石雕刻可愛海鮮類動物的百年「太平宮」土地公廟,一路都有山友連Google都可以懶得確認。
很快就到達「獅球嶺砲台」海拔150公尺,現存一座砲座、彈藥庫與石造指揮所,主材質皆是砂岩,彈藥庫為〝回〞字型的雙重牆體,前有兩道拱門,開口朝南。 到這砲台,開車可以停在「太平宮」下方停車場走上來20多分鐘,「歐兜邁」可以直接騎到彈藥庫邊。
回頭再去找較遠的「東砲台」,剛才左側有看見入口,一路總有大小不一各式標示,遇岔路仔細找不難看見,山徑清楚。 走了一段較寬的原始山徑,岔路上坡轉進小徑,許是多日傾盆大雨小徑出現泥濘土路,步履維艱。 一小段後穿越茂密的竹林,再陡上拉一小段繩索,繩索末端雜林間,便到達「東砲台」。 這座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砲台彈藥庫,因荒廢已久,又位處荒郊野林,竟被一棵大榕樹樹根完全盤繞,顯得更詭異怪誕。 這座砲台過去被法軍稱為「鷹巢砲台」,山友則暱稱為「小吳哥窟」。
這附近面北山坡雜林間,有一大片四處錯落的碉堡遺跡,即使曾於外島服役都沒見過如此密集的防禦碉堡,想當年為守護砲台的重視,稱為「北碉堡群」,其中有一個碉堡最為壯觀,已經被一棵雀榕樹根完全包覆住,盤根錯節的形狀十分奇特,這片林間的碉堡群,更像「小吳哥窟」,如今成了基隆的山林秘境之一。
今日行程從基隆火車站後站出來,步行循中山一路、安樂路,在老大公廟旁上山,大約20多分鐘就抵達劉銘傳隧道入口,還算輕鬆的路線。 下至國道一號高速公路隧道口,回首再望一眼山頂,曾經的輝煌燦爛,已無興風狂嘯事,全歸山林寂靜中,尤其「東砲台」與「北碉堡群」,位處荒野雜林太密,蚊子大軍兇極。 下山,踩著二腳略顯沉重的泥巴鞋,一路上找不到吃的,只好又踅到熱鬧的仁愛市場二樓祭五臟廟,再坐火車回台北。 回家後,再確認Google走過的路,發覺獅球嶺砲台有西、中、東三處,「西砲台」就位在「劉銘傳隧道」上方,據稱被早覺會當休憩場所,難怪沒發覺。 哈!那「西砲台」就再找一日回頭去補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