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第一街唭哩岸 年味湖南臘肉石牌 此城漫步
2024/12/28 10:46:02瀏覽329|回應1|推薦24


一日,漫步北投「唭哩岸」,於立農街「慈生宮」偶見一塊清光緒年間的「重興開支碑記」石碑,以「台灣碼指」記載開支金額(開粧媽祖共銀一十六元、開蘭玉主更銀一十二元…等,就是廟方的支付明細,請別問我各項目用途,我也只能猜個一二ㄚ,更歡迎有識之士幫忙釋解一二

「台灣碼指」〡(1)、〢(2)、〣(3)、〤(4)、〥(5)、〦(6)、〧(7)、〨(8)、〩(9)10 +(10)的計數字,如果沒記錯是在小學裡有教過吧,腦袋轉一轉,偶爾在中藥房的藥單上似乎也出現過。


好奇上網查了一下相關資訊,「慈生宮」最早建於明鄭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迄今有三百多年,然現今莊嚴輝煌的藝術殿堂 ,是於民國94年另址整建 ,寺院少了百年建築的味道,是日廟裡有活動,看得出來香火鼎盛。

唭哩岸在荷蘭時期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中,唭哩岸地區曾被標名為 Kirananna,指的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一支「唭里岸番社」。

想來「唭哩岸」不甚明瞭的三字,亦應為平埔族語之譯音吧。


唭哩岸老街,也就是現在的立農街,據稱早年頂街開設了不少旅店、酒家,能夠提供旅人投宿,以及打石工人休閒娛樂的場所,從而成為重要的物產集散中心。

而唭哩岸除了應台北石材的龐大需求和水運的熱絡繁盛之外,從清朝時,就有一條連結淡水與臺北城的道路,俗稱「淡北古道」。

此地有一諺語叫「九萬二七千」,意指家產上萬者有九戶,而家產上千者有廿七家,形容唭哩岸街當時的繁華。


我們一般知道今台北艋舺 貴陽街「青山宮」臨河偏西的一段,早年原漢族人於此以番藷為大宗交易,因此這番舟蝟集河岸的買賣墟場,順理成章成為番藷市街,被名之為「番藷市」,日治時代此街改稱「入船町」,如今建有街牌樓稱之「台北第一街」。

走在「唭哩岸老街」似乎仍可想像當時的車水馬龍熱鬧喧囂,如今早年發達的河運和街衢老建築已難窺究竟,但想來應也是另一條「台北第一街」不為過吧。

耳邊輕輕聽著︓ 少年ㄟ,真罕行 ~

(捷運石牌站,漢番界碑)


一路經熱鬧的金龍傳統市場、靜謐的石牌公園,往常到這兒大多逛捷運東側靠榮總的這一邊,今日難得看看捷運西側過往的風情,行走至「石牌」裕民四路口,一眼見著「桂來標臘肉」的攤車。

在冷藏乾燥設備如此進步,四季都吃得到臘肉的今日。

這家堅持冬天才做臘肉,夠冷、自然風乾、不用防腐劑,美味天成,不到冬天不出江湖的臘肉攤車可是台北市知名度頗高的「湖南臘肉」。

掛滿一車的臘肉,香腸......,這寒冷的冬,瞬間添增了濃郁的年味,過幾天這攤車前非得排隊才能買得著,難得才上市沒人,先買幾條臘味香腸,祭五臟廟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yf4642&aid=181571245

 回應文章

府城古意廣衡藝術郭老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讚讚的!
2024/12/28 14:40
哩讚讚的也好好的!感動(嘩)
皓呆土豆(pyf4642) 於 2024-12-29 22:40 回覆:
謝謝郭老師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