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周術期感染症與病人安全
2015/10/10 22:13:42瀏覽1411|回應0|推薦2
周術期(手術全期)感染症主要分成兩大類,即是發生在手術操作部位或附近的感染(通常指術後30天內)以及遠離手術部位或視野(Surgical field)的感染。

前者通稱為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雖然又可分成佔大部分的淺層及深層如腹腔或胸腔內感染,後者又稱為術野外感染可包括肺炎、泌尿道感染(UTI)、血流感染及與抗生素給藥相關的腸炎等等。尷尬

就發病機轉而言,SSI的主要起因是術中的污染,起因菌(Pathogens)通常是病人或開刀房工作人員的皮膚及黏膜常在菌(Flora),腸胃手術時的消化道內的常在菌,或存在手術環境中如空氣中的細菌,這種型態的感染就叫「內因性感染」,而術野外感染的原因細菌則是存在醫院環境中的污染菌,所以是「外因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對手術病人而言,SSI是最常見的院內感染症與術後重住院有密切關連,但在醫院整體(HAIs)的排行,根據Public Health England(2012)的統計,約佔15.7%,與第一名的肺炎(23%)及第二名的UTI(17.2%)稍有一段距離。

但發生SSI的問題經常是被低估或忽略,因此是病安領域必需加強處理的課題!

以往對SSI的認知與預防策略(Guidelines)自美國CDC於1999年正式公告以來,至今並無太大的突破或改變,格主以下僅再次把近年認為比較有科學論證(Evidence)的理論與作為(Best practices)複習如下。
 
*大部分的病原菌是黃金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有抗藥性的MRSA較常發生SSI的手術依序是大腸,小腸,膽囊,冠狀動脈繞道(CABG)等血管手術。
*經空氣(Airborne)是最重要的感染途徑,而開刀當時在場者(工作人員)即是主要媒介。有效的預防策略,在Skin preparation 方面,包括皮膚消毒用含酒精成分的2%Chlorhexidine溶液較povidone-iodine效果好,另建議病人於術前先沖澡(shower)。
*手術部位不要Routine剃毛(shave),如有絕對必要,使用Clippers(電動理髮器) 

*凈化空氣,手術室內空調換氣每小時25次以上,Ultra clean air尤佳。
*規定閒人勿隨意進入手術房,減少開門次數,盡量降低進出的次數。
*經常擦拭房間內儀器/工具,推床,監視器,電腦鍵盤,聽診器等High-touch surfaces

*注重手部衛生,建議手術團隊多戴一付手套(Double gloving)
*戴口罩的意義不大,並不會降低SSI發生率(NICE, 2013)
*使用特殊材質的手術衣可以降低SSI發生率(Al-Hashemi et al,2013)

*術中術後都要維持病人體溫在正常範圍,慎防體溫低於攝氏36度。
*關閉傷口的技術可能影響感染發生率,值得精進。
*其他危險因子包括高齡、糖尿病、抽菸、降低免疫力的各種疾病、肥胖及營養不良。

每家醫院的感控團隊都要經常監測SSI數據,並公開給相關人員以積極給予評價並採取對策,換言之, Surveillance非常重要。英、美有志團體共同創立的OneTogether(joinonetogether.org)是目前求新知與行內人士討論的最佳平台。


 
<延伸閱讀>
*病安小語-SCIP與SSI                          
*降低手術傷口感染率的常識                
*再談術後手術部位的感染問題              
*術後敗血症與病人安全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3272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