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3 14:00:04瀏覽2895|回應10|推薦31 | |
民宿,原本應該是旅人在遠赴他鄉之後接受的一種在地文化洗禮、一種在地生活體驗。在周休二日所帶動的國內旅遊風氣之下,各式各樣民宿的經營成了在地經濟發展與競合的舞台。各種充滿歐洲風情的、包辦當地旅遊消費的、訴求價格低廉的、講求風景優美的歇腳處不一而足。然而在過往的民宿體驗中,作者發現,台灣式的民宿發展似乎又是另一種失根、淺碟的文化經濟表現。 或許,觀察台灣在地文化與民宿的發展,就可以推論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文化觀光政策成果,不可能會像歐洲、日本、甚至美國,發展出深層的文化-經濟網絡。 短期來看,民宿營運所帶來的國內資本流通的確有助於經濟發展。然而,在相對短視的美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號召下,地方政府、部份旅館業者急匆匆的將那些可供出租的空房間劃歸成了所謂的民宿。甚至,近兩年來檯面下未掛牌的民宿更是多不勝數(大家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漠視)。這類由投資客與投機客伺機搶入市場,設立徒具營利性質的另類旅館,不但嚴重的犯了掛羊頭賣狗肉的經營謬誤,更將導致民宿經營的本質由量變到質變。 中、長期來看,這種投機、缺乏本土性與在地性的營利行為,將不斷剝奪在地文化的累積、擴散機會,使各地難以依據生命的經驗形成真正具有差異性特色又可以長期吸引多元客層的經濟循環。尤有甚者,這種發展途徑與我國中央政府所謂文化-觀光的政策目標,可說是緣木求魚。 然而,真的有人在乎嗎?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投資客…看的是年度財務報表中成長的數字;地方的耆老、在地的居民…在經濟發展的需求下,急切的搶著吞嚥到手的棉花糖。一窩蜂,急切的端起了各式攤販的生意;一窩蜂,販賣起觀光客熟悉卻沒有在地特色的餐飲、紀念品。或許,這種生存與營運模式對政府來說這是最低成本的管理方法,對當地的人來說是簡單又現實的考量吧。 但,為什麼不願意多花一點心力與精神,思考真正以在地文化為基礎的商業化呢?為什麼不願意把文化的根,深深的扎在生命與共的土地上呢?為什麼大家都要雙手一攤的放任青年人口流失,而不願多花點點心力與年輕人一起建立在地的政策、教育、產業發展網絡…為什麼講到深處是這麼多人的怨嘆、卻常常話鋒一轉又簡簡單單的把一切推給現實?為什麼每每談到長遠的發展、廣泛的溝通、在地的公共政策,多數人就像看到蒼蠅一樣,厭惡又害怕的搖搖頭,然後視而不見?為什麼我們有了民主制度...卻自願讓無能的政府、禿鷹般的財團與掮客、豺狼般的地方派系與地方民意代表...上下其手的破壞了我們灌注生命的土地? 88水災之後,台灣內部檢討聲浪不斷。有人說這是天災,有人指責這是人禍。兩種說法都沒錯,更正確來說,是人禍加劇了天災所帶來的傷害。如果,中央與地方政府不這麼短視近利,也不是這麼不負責任的互踢皮球;如果地方的耆老、青壯年、青年願意用更多的心力,積極的思考在地文化與經濟發展的永續;如果我們膽敢投入這些心力來耕耘我們的土地…我們還會不會讓這些得了利益的壞胚子造成我們家人、朋友命喪天災的悲劇,若不是我們漠視在地的發展議題 ~ 我們會不會,不再這麼無力、哀痛的看著悲劇發生。 而在怪罪政府之後...在夜深人靜之時,難道我們都不用檢討自己的消極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