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專家不懂的教育層面:總體教育
2009/05/06 14:19:39瀏覽1801|回應5|推薦7

教育是什麼?文章一開頭,首先必須要先說清楚這篇文章中「教育」的定義及範圍。一般來說教育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個範圍,廣義的教育,包括所有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吸收。狹義的教育,則是將教育限定在由學校體制所傳授的範圍,換句話來說。在本文接下來的部分,教育主要表達的是後者,狹義的教育、學校教育、制度化的教育。

狹義的教育可以區分為三個層面來看:總體的(macro-)、個體的(microe-)以及體制(system)。或著,如果您習慣大陸的文詞用法,也可以用宏觀、微觀來取代總體個體。只是「宏觀教育」一詞容易與教授宏觀態度的教育概念搞混,因此為行文上認知清楚,本文還是以總體、個體來說明。

總體教育、個體教育、體制教育是什麼?簡單來說,總體教育就是整體的教育目的與目標,對於現代國家掌控的教育體制來說,大略接近於「教育政策」所掌控引導的那個概念方向。個體教育則是限定個體的教育目的與目標,用稍微偏頗的用詞來說,個體教育比較接近於教學,要比總體教育共重視方法與技術。而體制教育,則是教育的框架與制度。後面兩者沒有太的大問題,所有的教育學者、專家都對個體教育、體制教育有精闢的看法。可是,許多的教育專家對於總體教育卻不甚了解。

實際上,要談教育,很難不討論到總體教育的層面。可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人在討論總體教育層面的問題時,都忽略了總體教育的發展歷史與其基本本質。有很大的原因,我相信是因為許多人在教育哲學發展過程當中,忽略了盧梭以前的時代。實際上,教育哲學起至柏拉圖,就與政治分不了關係。至盧梭以降,由於民主思潮的影響,教育哲學的思想逐漸回歸到思考人受教育的本質上。然而,這並不表示總體教育已經脫離政治的影響,實際上,總體教育的主控權在這段時間開始,漸漸的從教會的手中,轉移到國家政府手上。

從國家握有教育主控權的時候開始,就不得不翻出柏拉圖理想國當中對教育的看法:教育,是國家維持與傳承延續的基礎。當國家掌控教育的時候,總體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及維繫其繼續存在而服務的。也就是說,總體教育不是人本教育,而是「國本教育」。這點沒有改變,微觀教育層面、體制教育層面再怎麼樣人本,都不是本質上的人本,只是以人本教育的技術方法,實踐國本教育的哲學內涵。

在柏拉圖的時代,他們提出了總體教育的概念,不過在當時,總體教育並不存在。羅馬時代,開始出現國家設立的教育機構,雖然接受國家理念教育的羅馬公民並不是多數,但是總體教育的雛形正式出現。之後的時代,由於政教合一,總體教育的主控權轉移到教會的手中,在這段時間當中,今天的學術機構與制度架構逐漸成型。而在這段時間當中,總體教育的方向與目標是對上帝的追尋,以及維繫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力。

今天,從普魯士建立義務國民教育以來,國家政府掌控了全體國民在教育過程當中的總體教育方向,但很多教育改革者跟教育專家並不了解這件事情。而國家政府知道這件事情,卻不見得有能力,也不見得有意願向大眾說明總體教育的基本方針。有人說,教改十年是失敗的,實際上,這話很難說。因為教改的任務及目的,重點並不是許多教育專家與百姓認為的減緩學童壓力或是提升挺國民素質。教改的目的,核心價值是總體教育方向改造,修正維繫國家存在的基本意識形態,透過體制灌輸與公民。在這點上,我很難斷定教改是失敗的,因為,他的目標、手段、與達成的成果並不相違背(我實在非常警慎的用了很不帶情緒的字眼,避免了不雅的詞語,這點我為自己感到驕傲….)。

在沒有改變總體教育的情況下,除了摧毀體制,任何對於個體教育與體制的改革都是治標不治本。這是我之所以認為,應當完全廢除聯考制度的原因之一。一旦廢除聯考制度,國家就失去掌控教育終極決斷權一項很重要的工具。可是,即使是摧毀體制,也不見得就能治本,學生們在學校所受的教育,依舊得要受國家所控制的總體教育志導方針。而若是廢除聯考制度後,所有的入學方式,仍舊以學校教育的表現做為基準考量,那廢除聯考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功效。

所以,要如何達成人民百姓心中的教改呢?必須要將總體教育的決策權由「國家-政府」的手中,轉移到「國家-人民」的手中。「國家-政府-人民」這個三位一體又各自分離的概念,本身並不容易掌握。政府是實質的國家運做機構,在民主理論當中,政府應該受至於構成國家的人民。然而,在實際運作上面,由於政府是由一部份的人民構成,而現代民主制度所產生的政府,代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政府身為權力機構,本質上有維持自我存在的特性,因此政府本身極可能與人民有不同的理念與方向。而如果人民又缺乏監督的意識與能力,居於權力機構的政府,很容易操縱「國家」的定義,為己身謀福利。

總體教育的問題,嚴格來講,僅是當今國家民主政制發展當中的問題之一。但是,卻是民主政治發展做為關鍵的一環。因為,如果人民沒有掌握總體教育的決策權,那麼大多數人民的公民意識就會受制於政府的控制。政府控制的公民意識,自然會傾向於維繫現有政府的存在,支持政府所倡議的公眾意識。如此循環,歲於國家的存續當然是有利的,但是對於社會的發展進步並不見得全然有利。

因此,如何將總體教育從政府手中轉到人民手中?如何將「國家」定義權轉到人民手中?最重要的是意識與認知的問題。人民必須要意識到,政府具有危險性,需要靠全體民眾嚴格的進行監督。而政治這件事情,是所有民眾必須要參與重視的。不注意政治、政府的動向,你的權利就會被受侵犯,而你很可能還不知道、不以為意,甚至還可能沾沾自喜。就如同不認識鑽石原石的人,可能還認為你用便當跟他換是幫了他個大忙咧。

L'important C'est外電隨譯中心譯文聯播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ngyic&aid=2921749
 引用者清單(1)  
2009/09/19 08:39 【博士多幼兒園跨國線上悅讀】 總體教育 (shared by 殷浦藤熙 )

 回應文章

micyang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多元化導正
2009/05/12 19:38
教育政策
社會觀念
家長期待
老師教學模式的進步

多元化導正
才有可能成功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也不是教育專業的
2009/05/08 11:11
但是, 當有了一定閱力之後, 就愈覺得有許多人文專業其實並不如那些專家所言那麼"玄"乎. 像律師, 政治, 教育...被那些學者專家名詞一大堆, 有多複雜便多複雜. 其實真正用心去了解, 事情並不是那麼莫測高深, 而是人人能懂應懂的.

昨天談了從質量上擴大教育, 首先讓學生明白學校所授的, 是賦予他們一些"基本工具", 那些知識全是各種工具,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是基本語文, 閱讀表達分析都不純熟, 怎再去吸收其他的工具知識? 如果基本數學科學生活基本常識都沒有, 怎跟其他人有共通溝通點? 而學校除了知識, 更重要是訓練學生一套基本的應付生活, 解決問題的方法學. 讓他們熟習如何有系統地面對解決生活的疑難. 另外就是教他們及早認識"終生學習"的需要, 及規劃. 許多時候, 學校裡只顧往學生塞知識, 卻沒有及早提點學生該如何準備自己. 比如說, 要是有興趣當醫生, 那他應該及早了解有那些知識基礎, 必須從小打好. 可是, 我們的社會大都不提這些. 父母只知逼子女上補習班, 拚成績, 但孩子不知道, 力度用錯了地方, 那麼往往跟自己的希望擦身而過, 到了大學考試成績出來, 才知錯失時機. 這對一個大孩子的打擊, 可能是一輩子的. 而要是學校制度裡, 或是老師平素稍為提點, 讓學生心裡有數, 就不會令他們日後要看成績來定一生事業的情況了.

如何讓孩子脫離考試壓力的恐懼, 家長不再過份聚焦成績成敗, 這種社會風氣恐怕是很難消除, 但學校卻應想辦法去讓學生有正當的面對態度. 個人經驗是有興趣與沒興趣, 是學習的關鍵. 大部份學生學習的困難是他們找不到那方法及鑰匙. 就是到了大學, 教授第一課只發course outline一份, 但卻很少從整體上跟學生講解整個課程的脈絡. 於是每一課都是鬆散段落. 聰明的學生會自己看出整個門路, 融會貫通, 大部份學生就只翻書逐頁啃, 不知那些東西用來幹嘛, 考試完了就退回教授. 拿學分就當學會了. 我就是那樣, 也許我是後熱型的, 大學四年的知識, 我要到研究院時才豁然開朗, 一切都有系統的按步就班, 明明朗朗. 甚至幾十年後才明白小學語文課裡每課書是為何被編進去, 編者的用心苦心, 才真正體會.

最後就是"終身學習", 這又與上面互相呼應. 我們現在依然是側重學校教育, 一試定江山. 所以把孩子壓得透不過氣. 家長也辛苦, 老師也吃力不討好. 但要是政府及專上教育機構能計劃一個配套的"continued education", 讓學生不會錯過這站就永沒翻身機會, 知道日後只要自己願意, 還可以有學的機會, 也許學得更好, 十七八歲進不了大學沒問題, 卅歲要是自己成熟了, 覺得需要, 還是能進修拿學位. 那, 大家就不用那麼緊張錯過站的恐慌. 而且, 那些"畢業"的人, 也有機會去學別的東西, 充實自己, 往自己身上投資. 重要是, 整個社會有了"學"的氛圍, 有人人都不斷提升自己的意願, 那社會的人力資源質素就會不斷提高. 甚至連一些不識字的老人都能利用機會去學, 這樣的社會國家的國力, 才會改好, 普遍人民的民智提升, 對國家民主也必有幫助.

我只提出一些大方向, 也許目前難以實現, 但希望有心人看到, 他日若有機會, 居其位, 掌其權時, 能由此引起一些改革的想法. 造福未來的學子.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三個方向, 如果當年學校老師能點撥我......
2009/05/07 12:09
去美國唸一年書, 我獲益很大, 不但是體驗了那種教授不再是至高無上, 主宰分數生殺大權的神明, 也是那時, 我學到人家不是把畢業看成是教育的最終站, 而是學校教育的一個中轉站而已. 北美不叫graduation, 而是commencement. 是人生教育, 獨自求學的始發站. 從那裡, 人有時還是回到學校來再學, 他們叫continued education 或adult education. 政府也鼓勵, 學費可以拿免稅額.

所以, 我建議你從那"整體教育"上, 再考慮三個方向內容. 一是質量上, 如何發展這方面的教育, 誘發學生從知識裡找到做人方面的思想思考? 老師如何啟發學生在德性, 客觀思考方面的成熟發展? 幫助更多學生明白, 那些知識, 不只是為應付考試, 而是日後生活的普通常識面. 是一個基本知識基礎平台, 隨各人興趣而加深發展的平台. (你要是連那東西存在都不知道, 如何再談對它有興趣?) 我不知道別人怎看, 但我對"被填鴨"並不感到憤怒無聊. 也許是因為除了英文外, 考試對我一直沒多大壓力, 考試就像運動比賽般, 總之我知道準備好的話, 我不會是沒名次那個. 所以我覺得考試很有挑戰, 很刺激. 後來在美國的open book就更是享受 (沒有了記不起的擔心, 反而什麼都容易記住, 反而讓我open book我卻一次都不用看, 反而覺得找書會浪費時間!), take home test更是我的至愛. 使我用心去思考答案, 認真看自己是否弄懂, 甚至是自己像個博學鴻儒在融會所學. 所以活了大半輩子, 我如今說, 學校裡的知識全是"工具", 那些工具不是人人有用, 但因孩子太小, 他的路不能確定, 故此我們寧願讓他帶多些工具, 懂得用多些工具, 去準備往下的人生路. 意思讓孩子明瞭它的作用, 我想懂事的孩子會比較樂意為自己人生作好準備, 於是減少學習時的一些壓力, 抗拒. 再如果能讓孩子知道那些工具有什麼用, 如何善用. 甚至是明白了怎用, 不用擔心忘掉, 只是記得大概, 在需要時知道那裡去找來重溫就好(這是我大學教授第一課講的, 真很有用!) 學得輕鬆, 也就學得更有效多了.

暫時寫到這裡. 這篇的標題, 我並不是在埋怨當年的老師教授們. 只是感到制度及社會的氛圍, 要是能從這些方面"照顧"到學生成長的需要, 該多好. 不過, 也許這真是沒法"教", 是要靠個人領會, 而我只是笨拙而已. 上面提到三個方面, 我只談了一個, 剩下兩個, 我會再談. 因為也得整理一下, 野人獻曝, 總得有模有樣, 才對得起自己與讀者. 謝謝欄主開了個好題目, 提供了機會把我多年感受說出來, 真的很感謝. 希望不要因我長篇大論而誤會我在踩場子, 搶鏡頭才好. 再三謝謝.
殷浦藤熙(pingyic) 於 2009-05-07 12:28 回覆:
感謝您的建議,不過我不是學教育專業的,對於真正教學層面的教育,我不敢僭越太多。光是以政治領域的觀點,點出我注意到的教育改革問題,都有人會批評我不是教育專業出來的,不該亂說。更何況如過去寫怎麼樣啟發學生,不被口水淹死才怪。

不過,若是真懂的深,就算被淹死還是要寫。可實際教學的方面,對於那學習理論,教育心理學的東西,還真是大不懂。

很歡迎您的到訪,也歡迎您的意見,感謝您的支持與指教。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求學問, 為做人
2009/05/07 11:59
這是中學時唸梁啟超在清華大學演講"為學與做人"中的要旨. 幾十年來我一再思索, 也找不到比這更平實全面的答案. 可是, 我們那年代小學也許還講"德智體群美", 上了中學就幾乎沒有老師再談, 一切都集中在完成公開考試所需的知識面上. 到了大學, 雖然也有綜合基本課程必修(包括邏輯思考, 東西哲學基本認識, 及除自己所屬學院外, 在文理社商其他學院中選修兩個不同課程, 加上大四一個小組討論的課, 四年大學就匆匆走完), 但基本也還是集中在知識傳授上. "學問"填到呆頭鴨腦裡, 但"做人"卻似乎像禪宗小和尚, 隨各人根性自己去"頓悟", 甚至如今回想起來, 連"老和尚"影子都沒看到一個!!! 沒有迦葉"解空"神通, 也就根本不知什是"佛祖西來意" (應是連什麼意都沒有, 真的是色即是"空空如也" (*$@)_#@)

想問問大家, 大家出了學校門"畢業"後, 有多少人還會專門"看書"或是"進修"的? 除文學專業工作者外, 請不要把文學小說那些列入"書"的行列統計! 我指是畢業後還是在工餘有計劃, 參加進修甚至是自己私下找"書"繼續研究的. (比如, 學電腦, 或是學法律, 那些專業知識, 不是消閒小說消遣的"讀書")  怎樣? 我自己坦白, 除了移民後要改行, 因工作而必須再continued education修課程考牌照外, 我基本沒有再"讀書". 一直到有了電腦網絡資源, 我才間或有利用網絡找資料去了解一些自己不懂的知識. 但也沒有持久有計劃的做. 所以這方面, 我也是"失敗"的.

從這兩段, 我是想指出, 大多數人的"教育", 都是停留在"知識面", 而且是以"畢業"為教育過程的"終點". 我有許多同學是畢業之後就不再碰書的. 大部份有進修的話, 多是因工作關係, 從事的專業必須定期進修的. 教育集中在知識面, 人變成一部知識貯存裝置. 大部份人都認為學校學的知識, 一生都用不上. 小部份人會認為他們從學校裡學到理性分析, 有效有系統解決問題的訓練, 這已是很不錯的了. 我想更少人能真正完全消化那些知識, 去應用在我們人生觀, 真正的"做人"的knowhow上. 這種我稱為"像禪宗小徒弟參悟"的功夫, 真的是靠各人的"慧根"去"覺悟".  但我總覺得, 也經常在想, 在那中學大學時, 要是有個老和尚來提壺灌頂一下, 或是棒喝一下, 我是不是該能較早"悟"多些, 那我是不是不用自己一路跌跌撞撞才悟得那丁點? 要是我早悟多悟, 我的人生會否更"人盡其材"有用些? (注意, 我說是"有用", 不是"成功")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思路是對的, 但架構要修改
2009/05/07 10:56
不知閣下是否教育研究的專業?

現代教育, 特別是中港台的教育, 都是偏重於考試成績文憑學位, 有時我懷疑是否中國人習於幾百年的開科舉士, 使人們特別是家長都形成了"考試讀書=事業前途"的DNA烙印. 但這是個雞與雞蛋的弔詭. 在社會這種功利習性沒改變前, 誰也不敢作勇者把兒女作挑戰風車的唐吉訶德.

我之所以說你的架構要考慮修改, 是你的概念用了過於conceptual抽象, 脫離了一般人的理解. 因此難於讓一般人有興建仔細讀, 再三想, 甚至引起共鳴. 也就是說, 過於學院論文化, 很枯燥無味. 那些什麼柏拉圖, 普魯士, 好像很偉大壯觀, 可是難以讓人感受到他們跟自己的關係, 就像是魔術師拿來唬人故作玄奇的工具而已. 要真正讓社會的教育改變, 你要是真正有心人, 就必須讓更多人懂, 從而通過更多志同道合者的交流激勵, 併發改革構思的火花. 也因此推動成一個真正運動, 讓政府教育團體注意加人, 結合資源來從事改革. 不然終究是紙上談兵, 書生論政, 筆下千言, 終無一是.

你把教育概念擴充推廣到宏觀或是你所謂的總體, 這思路是對頭的. 把人對教育的認識不再囿限於學校, 文憑, 考試, 知識. 但那什麼人本國本, 又落於名詞化. 我初出社會時, 有位工作上認識的老外就跟我慨嘆"什麼科目知識都能在學校裡找到, 就是沒有教人怎樣活, 和what is Life". 如今畢業已經是很遠以前的事, 也許跟你分享一下, 我覺得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就簡簡單單從一個普通人眼中, 要是能從頭來, 我希望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希望對你的思考有幫助.

要談的很多, 我文筆一向被人說是跳躍式思考, 不太好follow, 所以請多多擔待. 我盡量有系統寫出就是. 不然, 你當是一個過來人在閒扯自己求學的"遊記"好了. tks

殷浦藤熙(pingyic) 於 2009-05-07 12:09 回覆:
不,我不是教育研究專業,我是政治研究專業。
說真的,整個文章重點只是告訴人,教改也是個政治問題,如果沒有辦法控制教育主導機關,那麼什麼改革都只是落於治標不治本。國家主導的教育,整個概念都是為了國家生存延續,這跟教育期望讓孩子有發展,有前途的目標有很大的差距。官方當然或說些漂亮話,什麼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什麼的,就是說冠冕堂皇的空話。

或另一個方向,政府也會找教育專家,哄哄他們,給他們空間,讓他們去實現教育的理念,但是,實現理念背後,脫不開國家的思想。可是人民就會以為這樣政府真有用心在教育。

寫文章容易,要寫文讓人都讀得懂難,我確實是挑對自己輕鬆的來做。反正想法記下來了,改天有時間再用淺顯的語言論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