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8 17:04:03瀏覽6827|回應0|推薦0 | |
什麼是黏液:它的學名叫「黏多醣蛋白」。我們吃太多糖、太多蛋白質,而人體並不是焚化爐,不會把多餘的蛋白質燒掉,而是會用其他的方式把這些多餘的黏液排掉,就是從淋巴系統、扁桃腺、呼吸系統方面,試著以黏液的方式要將它排除出來。 所以,現在的孩子體內有這麼多鼻涕、痰液,就要想想我們到底給給小孩吃了什麼。為了讓孩子長的高高壯壯,補充過量的蛋白質堆積在體內,攝取零食像是養樂多、牛奶、吃糖、吃巧克力、吃甜的餅乾...這些都會產生黏液,孩子吐不出來、拉不出來,就會變成一大堆的黏液、一大堆的鼻涕、一大堆的痰累積在體內,出現氣喘、鼻塞等許多過敏現象,這些都是黏液所造成的。 以前我們小時候,鼻涕掛的長長的,袖子擦兩下就沒事了,可是卻沒有像現在的小孩有這麼多中耳炎、鼻竇炎,為什麼?為人父母的必須仔細思考,這些讓孩子不健康的原因,究竟從何而來? 過敏的主因是黏液 潛藏在體內的黏液是健康的殺手。中國人有一句話叫「痰多怪病」,而導致體內黏液增多的元兇,就是被大家奉為營養指標的「蛋白質」。 人們接收了過多訊息,認為要追求健康,就要補充蛋白質。所以,大量的吃魚吃肉,大口喝牛奶,甚至補充許多高蛋白食品,殊不知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反而會弄巧成拙,徒增身體的負擔。於是,許多過敏症狀出現了。許多母親因為工作忙碌,所以在養育幼兒時,就捨棄營養價值無可取代的母奶,而開始餵食配方奶粉,導致嬰幼兒出現過敏症狀,鼻塞、鼻炎、氣喘等,都與攝取蛋白質脫離不了關係。 由於體內蛋白質過多,身體無法利用,只能把它代謝掉。蛋白質變成黏液的形式從淋巴系統排出,也就是所謂的「痰」。如果你感覺到自己的呼吸系統經常充滿痰液,就代表攝取過多的蛋白質。 但是,許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呼吸有怪聲,體內有痰咳不出時,就會給孩子吃些止咳化痰的藥,完全不知道咳痰也是一種排毒現象,把痰咳出來對健康比較有幫助。在三番兩次用藥壓制痰液的生成,阻止咳痰的動作,反而將這些有害身體的黏液「逼回」體內,堵塞的越厲害,最後導致免疫力減弱,孩子已成為標準的過敏兒,連痰也不會咳了。 過多的黏液到哪裡去了? 一般治療感冒症狀的藥,是一種叫做「抗組織胺」的藥物。抗組織肢的藥一用下去,鼻涕就不流了,看起來好像感冒好了,症狀解除了,但是鼻涕、痰液蒸發掉了嗎?這些黏液跑到哪裡了?這些排不出來的黏液就沿著淋巴系統亂鑽,鑽到耳腔變成中耳炎,鑽到鼻腔變成鼻竇炎。如果再排不出來,就堵在淋巴系統裡。各位應該看過鼻涕乾掉的樣子,硬梆梆的,如果孩子的淋巴系統被大量乾掉的黏液堵住,免疫系統自然不會好。 除了這樣胡亂用藥壓抑的方式對待孩子,大人們還給孩子吃半熟的蛋、半熟的肉,認為這樣才是補充完整蛋白質的方法。在這裡必須告訴大家一個可怕的訊息,幾乎所有的蛋、肉都受到沙門氏桿菌的感染,這樣不乾淨的蛋、肉裡面存在著各種病毒,也有可能存在著人人聞之色變的腸病毒。為了預防腸病毒,我們呼籲要孩子勤洗手,但是這麼做只可能預防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感染源是從嘴巴吃進去的。 家長們會時常感到納悶,為什麼孩子只是感冒而已,但是送進醫院治療後病情卻加重了,這就要想一想究竟我們給孩子吃了什麼?孩子的免疫能力沒有大人好,還吃進一大堆毒素,結果毒素往脊髓跑、往腦脊髓跑。如果把早逝的病童解剖一看,醫生發現在其淋巴系統找不到細菌,找不到病毒,病因不明,所幸就給他一個新的名詞「無菌性腦膜炎」。醫界思索了很久,推論這個孩子是不是吃太多阿司匹靈所導致,完全沒有懷疑是食物出了問題。醫界應該要警覺起來,現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理論,應該被淘汰了。 容易堆積黏液的器官 皮膚 80%的癌症是「腺細胞癌」,原因都是與黏液有關。 當我們長期大量攝取脂肪、砂糖、蛋白質及化學添加物時,身體勢必難以負荷,此時,過剩的物質便以黏液、脂肪的方式囤積在體內。舉例來說,過量攝取膽固醇、飽和脂肪酸的結果,會使皮膚變硬,排除廢物的功能大大降低。這是因為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囤積在微血管中,皮膚得到的血液減少,養分及氧氣相對不足,導致細胞自我修復的時間變長,死亡的細胞停留在表皮,堵塞了皮膚的排泄,膚色就會變得暗沉。 鼻竇炎 黏液最常堆積的地方是鼻竇。鼻塞、鼻竇炎都是黏液堆積所引起的,這都是因為攝取過多油膩的食物,像是牛奶、冰淇淋等等,以及單醣類如砂糖、巧克力、糖精等等。 內耳 當黏液堆積在內耳時,會影響聽覺,嚴重甚至會失聰。過量的砂糖,動物性食物、藥物等等,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人體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部位就是耳朵股膜後方或中耳。 肺部 過剩物質累積在肺部,往往造成咳嗽、慢性氣管炎等。黏液累積於肺部,飽和脂肪酸會阻塞肺部附近的微血管,影響血流順暢造成缺氧,並且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血液裡的毒素增加。氣管的黏液可藉由咳嗽排出,但是一旦累積在肺泡中,就會牢牢滯留,這時空氣中的污染物質,香菸中的尼古丁進入肺部,便會被黏膩的環境吸引而附著,時間一久就會成為致癌的原因。 乳房 當黏液、脂肪累積在乳房時,往往會使乳房組織變硬。當人們過量攝取乳酪、冰淇淋、牛奶巧克力等食物,就會導致軟性乳瘤的形成。以美國為例,由於飲食習慣偏向高蛋白、大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目前每十位美國女性中,便有一位罹患乳癌,每年大約有十五萬名美國女性被診斷為乳癌患者。而日本女性原本乳癌罹患率偏低,然而從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五這十年間,乳癌增加率增加了58%之多。 一九八三在《預防癌症的飲食》一書中提到,動物性脂肪與乳癌的罹患率成正比,一九八八年,國家癌症學會雜誌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亦證實飽和脂肪酸、動物性蛋白質是導致乳癌的最大元兇。 生殖器官 攝護腺亦是黏液最容易堆積的部位,且通常先發生在攝護腺釋放鹼性液體的攝護腺凝固物,當攝食大量硬性脂肪如肉類、家禽類、蛋類、乳酪,這些凝固物便會逐漸硬化、鈣化,並在腺組織中形成腫瘤。一旦脂肪累積越多,攝護腺就會開始腫大,現代男性大多有攝護腺腫大的現象。據統計,10%的男性四十歲時攝護腺腫大,100%的六十歲男性攝護腺腫大,在美國每年約有十萬六千名男性罹患攝護腺癌。 腎臟及膀胱 脂肪黏液也很容易堆積在腎臟,導致血管負責過濾血液的腎小管阻塞,也加速了不溶物質像是結石的形成,同時影響腎小管的功能。如果黏液堆積在膀胱,往往導致感染或結石,這些累積物質甚至會助長癌症的形成。目前,美國每年診斷出四萬九千位膀胱癌患者,此癌高居美國男性癌症排行榜第五位,女性癌症的第九位。 (述資料來源:《如何從飲食防癌》,生活醫學書房出版)因此,「脂肪」、「黏液」、「毒素」和「壓力」這四個致癌元素讓讀者慢慢去體會、了解到這才是真正產生身體病變的主要原因,正因為這些黏液又會變成細菌的食物,所以細菌才會在那裡繁殖。不能因為看到了一大堆細菌,然後說是細菌造成身體發炎、疾病的原因,這是本末倒置的說法。 發炎最主要的功能是幫助身體排除黏液,會有細菌產生主要是人體提供食物,讓細菌繁殖。舉例來說,順暢的流動水中是不會孳生蚊蟲的,但堵塞不流通的水就會。所以,為什麼人體會生病,是因為身體被堵住了。因此,想要腫瘤自癒,就是要把身體的淋巴系統弄通,假如你能夠順利地把這些黏液排出來,體內的腫瘤就會消掉。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