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筆一畫想像無限~波隆納世界插畫大展
2015/03/28 20:18:50瀏覽1154|回應0|推薦15

↑一出捷運,就聽到街頭藝人用小風琴拉出的好聽音樂,整個心情就是好!

↑中正紀念堂前的廣場,當天天氣晴朗,也不會很熱。

↑售票口,很多父母都帶著小孩來參觀,右上角盪鞦韆的女孩來自畫作《我的公園》。

週末假日不知何處去??

跟大家推薦一個好展覽,正在中正紀念堂舉行的波隆納世界插畫大展,值得大家去瞧瞧。

曾在某次應徵出版社業務時,遇到一個前輩跟我分享插畫作家的創意,跟一般的創作不同,插畫書作家的作品,迷人的地方不只是文字、包括圖畫跟整本書的設計,都有許多巧思跟創意,值得我們去摸索。

在插畫界,除了國際安徒生大獎,就屬波隆納插畫原作展為最重要的發表平台,尤其對新手插畫家而言,能夠入選波隆納插畫原作展,就是一個榮譽。

看到臉書不少朋友分享去參觀的經驗,讓我決定在228連續假日前去參觀。

走進中正紀念堂捷運站,長長的走道,擺滿各種藝術畫作,伴隨著街頭藝人的小提琴聲,讓我暢遊在藝術家的心靈世界。

走出捷運站,寬闊的廣場空間、美麗的花草擺設,中正紀念堂不愧是最常辦藝文展覽的地方,去年就曾來到這個地方,參觀超可愛~超可愛~的紙熊貓展。

遊記在這:http://blog.udn.com/peter2410/15213331

快步走進插畫展區,停!停!停!若不仔細一看,真的就會錯過。在往展區入口的路上,牆壁掛的整排布景插畫其實就是展覽作品《數字的陽光問候》,這次展覽雖然不能拍攝作品,但是透過這些以畫作做元素的布景,也能留下許多有趣的錯覺合影。

↑數字的陽光問候:以數字串連街道,完全無違和感,透過公車的移動,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進入展區先看到日本人氣插畫家三浦太郎的作品,以油性筆+壓克力不透明水彩+剪紙製作的《工人模板》,呈現俐落、簡潔的繪圖風格,以下是他的介紹↓↓

這次入圍的插畫作品來自59個國家,都是體現評審團對插畫創作的期待,參觀一輪插畫展=環遊全世界一周,還真划算啊。

評審團的期待如下:

(1)   技法純熟。

(2)   手法新穎

(3)   個性鮮明

(4)   能為兒童與讀者帶來啟發性

(5)   具有未來引領風騷的冒險精神

(6)   真誠的靈魂

(7)   溫暖的心靈

先來簡述幾幅在整個畫展中印象最深刻的創作:

《書籍的洪流》出現許多知名的繪本角色,他們化身成一般的上班族,其中,最令大家熟悉的角色應該就是瑪莉歐了。

以鉛筆繪製的《熊之歌》,筆觸十分細緻;《冰淇淋學:改變與堅持》是以剖半的冰淇淋比喻地球的斷層,呈現方式十分獨特。除了常見的以鉛筆、油性筆製作的插畫,也有不少插畫是以混搭方式製作而成,像是《動物預言》裡的動物是以拼貼方式創作而成。

《日落》中,迷迷糊糊的熊貓搭上了時光機,跑到恐龍時代,一覺睡醒還是搞不太清楚狀況,這個作品好玩到讓我笑了起來。

而這次入選的「台灣之光」施政廷,他的作品月光》系列,將削鉛筆機化作旅館、工作上常用的膠台化作船,展現令人驚奇的無限想像力。

此外,像是《波隆納》《仰望斯德哥爾摩》這類以細節蝕刻版畫製作而成的插畫,因為細節呈現十分細膩跟完整,在欣賞之餘,也讓我不禁讚嘆!

↑以畫作《桃太郎》作樣本的錯覺拍攝區,跟我們過去的印象相比,桃太郎顯得……比較大支

↑展區中央的布景擺設是畫作《里拉的冒險》,以藝術走廊的布置方式,提供參觀者一個休息的地方。除了展區布景,《里拉的冒險》也貫穿整個展覽,包括海報、展覽立牌…都有畫作裡的元素。

 

↑在這台機車上也畫滿插畫,元素同樣來自《里拉的冒險》

↑以畫作《我的祖父》作為元素的錯覺拍照區,紅綠色的對比,視覺效果十分強烈。

 

↑要從歐、美洲展區移動到亞洲展區,其中一處走道,主辦單位巧妙將《里拉的冒險》《桃太郎》加入常見的台北街景,101、國父紀念館、捷運入口…,地面的插畫也十分有趣。

狐狸的季節:看到這個插畫,讓我想起宮崎駿的動畫《狐狸與我》。

↑在氣球上有台灣插畫家畫的作品。

最可怕的一天:台灣插畫家湯姆牛的畫作,以外星人入侵、千萬隻瞪大眼睛的鱷魚(怪獸?)比喻主角上台前的恐懼,現場還有出版書可以購買。

這頭獅子是南韓畫作《人小志氣高》的元素之一,作品是透過插畫呈現小孩的童真跟無限想像力(想在家裡養頭獅子……真的只有小孩才會想到的事)

 

↑在參觀結束後,還可以購買畫作的出版書。

↑展覽還設一個區塊,提供這塊大黑板,讓小孩發揮創意,在這邊塗鴉畫畫。

↑最後就以加拿大插畫家的畫作《我的公園》,悠閒盪鞦韆的女孩跟大家說聲881,祝大家都有悠閒輕鬆的週末。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eter2410&aid=2182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