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25 14:14:08瀏覽325|回應0|推薦5 | |
人類自鴻蒙萬物生出靈智以來,便一直嘗試著要了解這個世界。人類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從精䄂抽象面如宗教哲學,也有從物體具象面如科學。不過,因為人類的感知有限,所以對世界的觀察無法全面。如眼晴可以感覺可見光,紅外光紫外光人類就無法感覺;耳朵能聽的聲音,超音波就無法感知。也因為眼界所限,所以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就不同,有個成語叫盲人摸象,指的是人無法窺得事物的全貌時,其所見都為偏見。世界對人而言是太大了,人的的眼光所極,也僅能得其一角,和盲人沒什麼差異。 那麼科學如何呢?科學的定律定是經過反覆辯証的,它應該是真理吧?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能否定嗎?對這個問題,我只能說,在我們地球的這個時空的狀態下,牛頓的運動定律是成立的。可是如果在特別的情況下,如極高的相對速度下(如相對論)或極小的空間、物體中(測不準原理),牛頓的運動定律可能不成立。如同一塊石頭,它在常溫常壓下它是固體,但高溫減壓下,它可會轉變成為液體及氣體。石頭的形態都有這麼多的變化,那麼世界如何呢?人怎能理解的完全?如數學定律,通常就指定在某條件下成立,超過條件以外的範圍時,就不成立的道理一樣。 連科學定律都有可能不成立了,何況是其他的學說呢?現代台灣的社會很普遍的現象,就是迷信權威。 如台灣最喜歡邀請經濟學家,尤其是諾貝爾獎得主來開示論道。經濟學比科學就差的更遠了,因為其學說都是建立在各種「假設」上面,每個經濟學家其實和命理大師差不多,做許多「預言」,猜中了就成為大師了。沒猜中的沒關係,多猜幾次就是了,如同買樂透,多買幾次,總有幾次中小獎一樣,這是機率的問題。如果把經濟學家的猜想當真,就蠢不可及了。美國的經濟學者最多了,但美國的經濟現況如何? 但科學家會比較好嗎?李遠哲先生可能是典型的權威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研院院長、國策顧問。在回到台灣所作所為呢?助陳水扁上台成為總統、主持教改、停建核四、地震重建…結果是英名盡喪,成為災星一個。這也是台灣人迷信權威要付的代價,也怪不得李遠哲。那他的專才量子物理化學,對台灣的貢獻如何?台灣人出了多少量子物理化學家?在新竹鉅資建設的離子加速器的運作如何?出了多少獨創性科學文獻? 現在台灣產業外移,失業率直升。大家都認為高科技產業是台灣的未來,而壓寶在電子產業上。我認為這也是陷入了迷信高科技,認為它會是解藥,其實很可能是毒藥。因為現在台灣的電子產業鏈生產的產品,多為消費性電子產品。這類產品都不是生活必須品,它們的存在對人而言可有可無,而且選擇性多;完全不能和糧食、能源、金屬、原料等相比。消費性電子產品因為是可有可無,是有錢人的玩具,所以可以有好的利潤。但它是靠廣告宣傳、時尚虛榮、過度消費所支撐起來的王國,一旦流行退燒或經濟困難,消費性電子王國就會崩解。所以台灣的產業,應該是幫助傳統產業和農業,使他們更精致、實用、耐用,而不是把資源放在風險極大的電子產業上面。現在面板、記譩體產業造成的空洞已難收拾;個人電腦退燒後,一堆台廠只有停工裁員;晶元代工的未來我也不看好,很可能是未來台灣的大坑洞。 道德經有云,美之為美;善之為善,通常結果會是不美不善。迷信權威,自然也要付出代價。人還是要回到根本上面,認知自已需要什麼,然後把手上的事情做到最好;台灣的產業發展,也要回到人類需要什麼產品上面,並把產品做到最好。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