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花蓮中學的作家們
2006/09/09 02:40:54瀏覽8366|回應5|推薦12




  文學與藝術的世界,花蓮地區創作人口最多,創作量最豐富的應屬文學。花蓮的文學工作者,沐浴著山風海雨,早早啟蒙了文學心靈,化為詩、散文或小說;蔚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孕育了文學的繁花葳蕤。

1.海鷗詩社

  戰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年輕知識分子,其中有幾位輾轉來到花蓮教書,而以經常在《野風》雜誌發表作品的胡楚卿最受學生歡迎。

  胡楚卿向以楚卿為筆名,擅寫長篇小說,因容易和學生親近,影響了當時就讀花蓮中學初、高中部的學生,包括日後享譽台灣文壇的小說家王禎和與詩人楊牧。

  1955年初,以胡楚卿為核心的一群學生,包括陳錦標、王靖獻(楊牧)、陳東陽、黃金明等人,編印了一期卅二開的《海鷗詩刊》,進而在《東台日報》總編輯普紅棠贊助下,以海鷗詩社為名,固定於周一出刊,自1955年12月5日起,共發行百餘期,掀起花蓮的新詩風潮。可惜這群遨翔的海鷗,在陳錦標等人陸續負笈異地以後,乃告岑寂。

  1962年,陳錦標調回花蓮服務,在胡楚卿介紹下,結識當時於退輔會委託花蓮師範所辦師資訓練班就讀的秦嶽、李春生、路衛、王舒等年輕詩人,加上原有的陳東陽、黃金明、春鬱、楊娉(楊牧之妹)、王美子等人,陸續又出版了十五期《海鷗詩頁》,直到1965年3月才告解散。

  前後兩次的《海鷗詩頁》,雖因東台日報的停刊和迭散,不易尋得當時的作品,但確為花蓮文學寫下珍貴的一頁。

2.王禎和

  王禎和是外省人第二代的花蓮人,1940年生,初、高中就讀花蓮中學,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美國愛荷華大學訪問作家,1980年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曾任花蓮中學英文教師,後長期任職於台灣電視公司影片組。

  王禎和在台大外文系時,從夏濟安先生遊,受其影響從事小說創作。他的第一篇作品〈鬼‧北風‧女人〉發表於《現代文學》,有張愛玲風,其後逐漸寫出自己的創作風格。1969年出版《嫁妝一牛車》,奠定其文學地位。

  王禎和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場景大抵為花蓮和台北,特別是花蓮的成長經驗,對其小說寫作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小說家李喬指出,王禎和的小說有兩大特色:其一是掌握了台灣的鄉村背景與人物,其二是為台灣轉型時期留下歷史見證。王禎和的小說語言夾雜了台灣俚語、國語陳腔濫調、洋涇濱英語和雜碎日語,尤其常隨意引述愛國口號和宗教經典,甚至不懷好意地曲解成粗鄙、色情的意思;文學評論者王德威指出,王禎和的小說語言具有特殊的效果,因為「所有這些修辭學上的混亂造成一個百音嘈雜的(cacophony)陳述,不但嘲弄了台灣文化雜亂的本質,也加強了小說本身反抗“正統”小說所依恃之“單音”(monophonic)系統的力量」。

  王禎和的小說大部分描述鄉里人物,運用諧趣的對話,幽默的諷刺,塑造悲劇人生的嘉年華式喜劇。他也常運用語詞的諧音,造成戲謔式的效果,特別是英語和閩南語的音義混淆,形成王禎和小說語言的一大特色。王禎和出版的作品集有《嫁妝一牛車》、《寂寞紅》、《三春記》、《香格里拉》、《美人圖》、《玫瑰玫瑰我愛你》、《人生歌王》、《從簡愛出發》等。

  1990年9月3日,王禎和因鼻咽癌逝世。

3.楊牧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為土生土長的花蓮人,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赴美留學,入愛荷華大學,獲碩士學位,轉加州柏克萊分校,從陳世驤先生遊,獲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麻塞諸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其後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教授。曾獲第一屆詩宗社詩創作獎,吳三連文藝獎(散文類)。

  楊牧的文學啟蒙甚早,十五歲開始以筆名葉珊發表新詩於《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等詩刊;1972年啟用筆名楊牧,其後長期使用此筆名。他的第一本詩集《水之湄》出版於1960年,蒐錄的幾乎全部是他中學時代的作品,第二本詩集《花季》蒐錄他大學時代的作品,第三本詩集《燈船》蒐錄他服役金門和留美初期的作品,第四本詩集《傳說》和第五本詩集《瓶中稿》的作品則大部分寫於美國;1978年,楊牧將上述五本詩集編為《楊牧詩集》(1956-1974);在台灣文壇,能將作品清楚斷代編年出版的詩人,楊牧是其中的少數。

  在《船燈》之前,楊牧被視為婉約派的代表;在《傳說》之後,楊牧仍寫抒情詩、愛情詩,但由於對生命體驗的加深,下筆成詩自然是另一種境地。在《瓶中稿》的許多詩作裡,楊牧企圖用性愛在廣渺的時空印證生命的存在,在大千世界開闢所謂的樂土,企圖透過意象轉化愛和慾、生和死的暇思,使之提昇為更具普遍性的層次,使小我之愛也具有對生命的憐憫和關懷。而後,楊牧聽到了生物血液的召喚,想到鮭魚迴游的本能,一種血濃於水的望鄉心情,隨著幸福愛情的到來,流瀉於詩作中。在《海岸七疊》中,自我放逐的楊牧找到了新的生命座標,重新擁抱自我,以寧靜、明朗的意象,邁向新的成長。他在楓紅露重、細雪紛飛的西亞圖寫記憶中的亞熱帶──他的故鄉。當〈花蓮〉完成時,他知道自己已經「為自己寫了一首Prothalemion,從歐洲文藝復興詩人最堅實晶瑩的思想和感情,最嚴肅工整的藝術傳統裡,琢磨脫逸出來的婚頌」。

  回到家鄉的召喚之後,楊牧的詩的焦距頓時變得真確明晰,他為他的詩找到了新的出發點。

  隨著年歲的累積,青春的惶惑蛻化成沉穩成熟的自信,楊牧的生命腳步也調整得更從容自在。在詩集《有人》和《完整的預言》裡,楊牧仍喜歡以抽象的聲律和色彩的結合,擷取生命的意象,浪漫抒情、溫柔敦厚的本質未曾稍減,但面對歲月,他綻現出慈靄的神色。

  他將小我之情映現宇宙之大,更把對家鄉的眷戀擴大為民族血緣的牽繫。

  楊牧的創作文類頗廣,現代詩、散文、評論,均有所成。從唯美婉約的《葉珊散文集》到思辯的《柏克萊精神》、《搜索者》,各有成就。他的現代詩兼具細膩與雄渾,短詩、長詩,各有天地,更有詩劇《吳鳳》問世,開啟台灣詩劇新猶。1980年代中期以後,楊牧回歸本土,《山風海雨》記錄了在花蓮的成長經驗,對太平洋戰爭期間及戰後初期的花蓮,有親身體驗的描述。1990年代以後,楊牧的創作更向思辯層面深入,《疑神》是其近年讀書思想的總結。

  楊牧的著作甚多,除前述具階段性標竿的作品外,詩集方面有《北斗行》、《禁忌的遊戲》等;散文方面有《年輪》、《交流道》、《飛過火山》、《一首詩的完成》、《方向歸零》等;論述方面有《傳統的與現代的》、《文學知識》、《文學的源流》、《陸機文賦校釋》等。在現代詩、散文與文學評論各方面,楊牧可謂多有創獲,對台灣文學亦影響深遠。

4.劉春城

  劉春城,本名劉廣元,台灣花蓮人,1934?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花蓮中學教師、電視公司廣告企畫,四十歲以後始環島旅居專事寫作。著有傳記作品《黃春明前傳》、《達進法師八十自述》(又名《慈雲悠悠》)、小說集《不結仔》、《蓮花韻事》等。

  劉春城的作品充滿寫實趣味,在謔而不虐的手法中,呈現鄉里人物的妙趣橫生。《黃春明前傳》和《達進法師八十自述》奠定他傳記作家的地位;《不結仔》描寫一個青春少年初次從事性冒險的經歷,將鄉村少年的生活情態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在寫實中有笑有淚,是一本相當成功的成長小說,頗深入傳統社會的倫理世界,在詼諧的對話中,蘊涵了作者對人世的溫柔情懷。《蓮花韻事》是系列以後山花蓮為背景的小說結集,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和外省人先後抵達後山,在胼手胝足的奮門、拓荒過程中,發生了一齣又一齣的故事。後山拓荒的歷史,成為劉春城創作的泉源,他以史家之筆寫小說,讀來別有一番真實之感。

  從寫實入手,劉春城的傳記與小說作品,特別給人一種有血有淚的融入感;在系列以花蓮為背景的小說中,對話語言穿括了北京話、福佬話、客家話與原住民的南島族語,使得他的小說語言生動而活潑,而劉春城穿越歷史的企圖亦歷歷可見。

5.陳雨航

  陳雨航,本名陳明順,原籍高雄美濃客家,1949年生於花蓮,為王禎和在花蓮中學教書第一年的學生;師範大學歷史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

  1980年起長期擔任編輯工作,先後在《中國時報》報系擔任文學、電影版等副刊編輯、主編工作;主編電影雜誌《四百擊》;1985年後轉入出版界,主編過“人間叢書”(時報)、“小說館”(遠流)、“麥田文學”(麥田)等文學叢書,1992年後任麥田出版公司總編輯。

  陳雨航大學時代開始小說創作,主要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少部分發於《聯合報‧副刊》及《台灣文藝》、《現代文學》等文學刊物,作品曾多次入選爾雅版“年度小說選”及其他小說選集。結集有小說集《策馬入林》(爾雅)、《天下第一捕快》(時報),1980年代中期之後,有十年時間未從事小說創作。

  因為生長在花蓮,許多小說的人物和場景便產生在此。

6.陳黎

  陳黎,本名陳膺文,1954年生,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手持寫、譯兩門功夫,悠游於文學與藝術之間。1980年以〈最後的王木七〉獲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1990年以《小丑畢費的戀歌》獲時報文學推薦獎,1992年以《親密書》獲國家文藝獎,1994年以〈秋風吹下──給李可染〉再獲時報文學新詩首獎。陳黎的興趣極為廣泛,音樂、藝術、文學,每一項都涉足深入,在創作形式上以詩和散文為主,善於意象的營造,並追求高密度的文字。

  陳黎的創作,風貌多變,主題多元而手法豐富;1980年代以前的詩作,主要受現代主義的影響,善用隱喻與象徵手法,充滿生動活潑的想像力;這部分的作品蒐錄於《廟前》與《動物搖籃曲》兩本詩集中。1980年代末期以後,復出的陳黎,將觸鬚轉向對社會與現實的關心,這類思維以詩和散文的形式表達,詩人余光中指出:「陳黎的舊作不脫現代主義的詩風,而其新作卻能在寫實與象徵之間取得平衡」。從這段評論可以瞭解陳黎的創作,在1980年代復出後,有了新的轉型,這時期的作品主要蒐錄於詩集《小丑畢費的戀歌》、《家庭之旅》、《小宇宙》,以及散文集《人間戀歌》、《晴天書》、《彩虹的聲音》。陳黎與妻子張芬齡合作著譯有散文集《立立狂想曲》、音樂評介集《永恆的草莓園》,以及《拉丁美洲詩選》、《帕斯詩選》、《四方的聲音──閱讀現代、當代世界文學》等。

  1994年底完成的《詠嘆調》,以書信體方式寫給“不存在的戀人”,結合音樂、藝術與文學,是陳黎多變風貌的又一新嘗試,也是他追求文字密度的新里程碑。

7.林宜澐

  林宜澐,台灣花蓮人,1956年生,政大哲學系畢業,輔大哲學研究所碩士,作品以小說為主,著有短篇小說集《人人愛讀喜劇》、《藍色玫瑰》等,曾獲第12屆洪醒夫小說獎。

  林宜澐的小說,融合寫實與戲謔嘲諷於一爐,突出人性畸零醜陋的面貌,勾畫這個時代的一些怪現象。在他筆下,涕淚飄零的故事,往往以戲謔的“笑話”結尾收場,令人在淚中有笑。

  由於受到寫實主義的影響,林宜澐擅長人物的描寫,常在敘述完主角的滄桑往事之後,引生出另一片宜喜宜悲、可驚可怪的想像空間。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指出,林宜澐的作品頗繼承王楨和早期小說淚中有笑的精神,他「總能在現實的痛若與荒謬之外,添加一層想像層次,從而超拔了寫實小說涕淚飄零的僵局上」。

  善於揣摩想像的林宜澐,在他的小說世界還有許多想像的空間,在寫實之外,淚水與鬧劇的縱橫交錯,應是他未來馳騁的文學草原。

8.邱上林

  邱上林,本名邱榮華,1955年生,台灣花蓮人,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花蓮高工教師。

  邱上林的興趣極廣,能文能武,現代詩,水彩,東洋劍(初段),各有造詣;1983-1984年連續兩年獲青溪文藝金環獎,1984年獲埔光文藝獎長詩首獎;1980年代中期以後,專注於報導文學,與妻陳玉珍合著《不朽的約定》,對花蓮的風土民情,特殊人物,有深入的刻畫與描寫;1987年出版詩集《春陽灑在峽谷上》;1992年,與陳黎合編花蓮開發三百年《洄瀾憶往》攝影集。

  邱上林的作品,文字樸實無華,來自鳳林鄉間的他,對花東縱谷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與事,有著深切的關懷,發而為文,在溫厚中有真摰的人情之美。擔任《花蓮縣文化季刊》主編期間,邱榮華曾協助花蓮文化中心建立花蓮作家資料檔案;主編《花蓮青年》期間則鼓勵學生寫作,對花蓮後生子弟的文學啟蒙多有獻替。

9.吳鳴

  吳鳴,本名彭明輝,台灣花蓮人,原籍客家,1959年生,在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移民村──豐田村長大,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1982年以〈湖邊的沈思〉獲時報文學散文首獎。

  研究範圍為中國近現代史學史,著有《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歷史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等;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內容主要以成長歷程的農村經驗,以及歷史情境的思維為主題,記錄了1960-1980年代的花蓮農村生活,並以所受史學訓練,關懷斯土斯民的人文經驗,1990年代以後漸轉向學院式思考;結集作品有《湖邊的沈思》(台北:九歌出版公司,1984)、《心路》(台中:晨星出版社,1985)、《長堤向晚》(台北:九歌出版公司,1987)、《結愛》(台北:圓神出版公司,1988)、《晚香玉的淨土》(台北:九歌出版公司,1988)、《素描的留白》(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0)、《我們在這裡分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浮生逆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等散文集。旅行文學《來去鯉魚尾》(台北:紅樹林出版,2003)、《豐田和風情》(台北:紅樹林出版,2003)。曾任《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叢書主任,聯合報編輯;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現任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0.陳克華

  陳克華,台灣花蓮人,原籍山東汶上,1961年生,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任榮民總醫院眼科醫師。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獎等。著有散文集《愛人》、《給從前的愛》、詩集《騎鯨少年》、《星球紀事》、《我撿到一顆頭顱》、《我在生命轉彎的地方》、《與孤獨無盡的遊戲》、極短篇《陳克華極短篇》等。

  陳克華是花蓮作家群中,較少植根於土地的一位,他除了少數以家鄉為題材的作品、如〈北迴線上〉、〈太魯閣之花〉、〈花蓮海岸憶白燈塔〉等詩作,對家鄉的變遷流露出悲戚、諷刺和抗議之情,但這些詩並未走入花蓮的心,家鄉的影子祇是陳克華偶爾飄過心頭的雲朵。

  陳克華的詩植根於城市,自有另一種鮮明、蓬勃的質地和動感;張芳齡評論陳克華的詩認為,「他的大自然是無遮掩、最本真、赤裸裸的心靈曠野,他的山林是遍佈人性的愛、慾、情愁」;所以,從陳克華的身上,我們看到花蓮的山風海雨逐漸撤離,代之而起是在現代人心靈湧動的焦燥、空虛的浪。正因如此,使得陳克華的詩作充滿強烈的文字撞擊力,大膽使用意象,詩中衝突與矛盾並陳;用知性、科學的語言寫浪漫感性的情感,用死亡的意象為愛情定位,將靈與慾、美與醜、神聖與淫穢相提並論。

  來自山風海雨的花蓮,陳克華的作品較少嗅到泥土氣息,取而代之的是現代都會人的焦慮,因而他可視為花蓮的另類作家,一朵移植到城市的蓮花。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gmf&aid=439253

 回應文章

bee
淺見
2007/06/28 02:54
坦白說
我覺得林錦昌學長應該不必著墨
畢竟除了得獎作品之外
他的創作與影響力比較小

我同意王威智
我想另外一位是王尚智吧
不過這幾年他比較寫專欄多

倒是很喜歡吳冠宏

我也被陳東陽教過
我也被葉日松教過
我也被白陽教過

原來蓬勃去東海當我哥學弟了
不過我哥畢業好久了

吳鳴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補遺
2006/09/12 23:29

Requiem老師:

我提到在花中教書的作家指的是凌性傑。既非花中畢業,就不作數了。吳岱穎我知道他,下次補遺加上林錦昌、王威智和吳岱穎。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年輕一輩的作家
2006/09/12 15:28

吳老師:

您說在花中教書的作家指得是凌性傑嗎?性傑是雄中畢業的,目前已到建中任教。我倒是知道有一位在建中教書花中畢業的作家-吳岱穎,陳黎老師也認識他。



吳鳴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還差三位
2006/09/11 21:02

Reguiem老師:

陳克華以前的就這些了。

年輕一輩的還少三位,一位是林錦昌,一位是王(我名字都記不得了,要再想想,陳黎的學生),一位在花中教書,住在孩子娘親家同個社區。

過些時候再補一下。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請問這是完整版嗎?
2006/09/11 20:45

吳老師:

請問這是花中作家們的完整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