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03 23:10:35瀏覽4125|回應0|推薦17 | |
◎2011年11月8日,杜維運老師到我「史學理論」課堂演講的神情。 ◎杜維運老師演講。 頃接杜師母孫雅明女士來信云,杜維運老師已於2012年9月1日凌晨3點40分逝世,距生於1928年,享年84歲。 杜維運老師是史學方法與中國史學史專家,史學界素稱老杜公而不名。酒量綦佳,號稱天下第三劍。2011年杜老師返臺時,11月8日曾到我「史學理論」課堂做過一次精采的演講;11月20日,與1985年杜老師客座臺大歷史系時修習「中國史學史研究」課同學,於台北敦化南路悅上海請杜老師吃飯。本來2012年7月杜老師與師母計畫返臺,但杜老師因攝護腺問題,無法上飛機,8月24日住院,28日開刀,在院中感染腸病毒,於9月1日凌晨辭世。老杜公身體一向硬朗,一生不曾住過醫院,詎料第一次住院即大去。杜師母信上云,老杜公辭世時甚為安祥,殊無痛苦之狀,或差可告慰者。 遽聞慟信,哀痛無已,文不成篇。移兩段舊文於此,以為哀悼之意,紀念文字,唯俟諸他日。 雖然如此,杜維運老師對歷史的鍾情也不是惟一的,當年初進臺大求學時念的是外文系,以歷史系同外文系比,外文系的行情自是高得多了。當時如此,於今尤烈。而鬼使神差地,杜老師在大二那年暑假奉牟潤孫先生命讀趙翼《廿二史劄記》,讀之不足,又興致勃勃地對照殿本正史做起考證來了。暑假一過,杜維運老師回到學校註冊時,已經成為歷史系三年級的學生。想不到一篇〈廿二劄記考證〉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甚至三十年以後,杜老師更撰寫了《趙翼傳》,種種轉變,恐亦非始料所及。杜維運老師屢屢在課堂上說:「要是當時不轉歷史系,最多不過增加一個翻譯官(當時志趣如此),轉了歷史系,這一行多了個園丁,而且樂在其中。」(吳鳴,〈流轉〉,收入吳鳴散文集《結愛》)。 1979年杜維運教授《史學方法論》初版問世後,臺灣地區的大學歷史系學生幾乎人手一冊,歷久不衰,可以說是臺灣地區有關史學方法與方法論的長青樹。蒐錄於本書的《史學方法論.第一章緒論》,杜維運教授提出冶中西史學於一爐的呼籲,認為中西史學分途發展兩千餘年,其史學方法有絕相殊異者,有遙相吻合者。其相吻合者適足互相發明,其相殊異者則能彼此切磋。杜維運教授認為,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兼容並蓄的胸襟,綜合兩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史學的中心工作。杜維運教授亦提出科學與藝術方法的相輔相成,個人與集體的交互為用,以寫出真善美的人類歷史。(彭明輝,〈導論:方法、方法論與歷史解釋〉,收入:康樂、彭明輝主編《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 ◎杜師母孫雅明女士講得比杜老師還精采。 ◎杜老師演講後合影。 ◎2011年11月20日,與1985年杜老師客座臺大歷史系時修習「中國史學史研究」課同學,於台北敦化南路悅上海請杜老師吃飯,飯後合影。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