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9 19:43:32瀏覽3318|回應0|推薦16 | |
◎尤克強,《預約一季冬雪》。台北:愛詩社,2008。 想很久的,要為尤克強學長譯著的幾本詩集寫一篇介紹,近五年來,這幾本詩集恆常有其中一本放在我的書包裡,搭車時,旅行時,看病時,陪我度過許多美好時光。 想著,想著。不知想了多少次,硬是未曾動筆。沒有動筆的原因殊甚無謂,有時是忙著寫臨時要趕的東西;有時是想到要拍書的封面,我因為沒有單眼數位相機,也沒有翻拍架,平常用傻瓜相機拍拍唱片、音響器材或硯台,倒還可用,拍書的封面老覺得不對頭。就這樣左蹉跎、右蹉跎,直到今天春節前後還一直叨念著得給尤克強學長的書寫篇介紹。 庚寅年舊曆年前,我的左手中指忽然出現鈑機指現象,拖了一個多月才遲遲就醫,書包裡帶著尤克強學長的《預約一季冬雪》,在候疹時閱讀,我再一次想到要為尤克強學長的五本詩集寫篇介紹。 2010年3月17日深夜接到聯合文學寄來的Eamil,獲悉尤克強學長已於3月11日因肺腺癌大去,心中大慟,數日未復。我想起2009年夏天到元智大學聯合文學文營談散文創作,再度遇到尤克強學長,克強學長送了我他新近出版的《夏夜聽花開花謝》,這是我最後一次看到他。彼時克強學長看起來精神奕奕,告訴我說借調到交大兩年,2010年夏天將再返回元智大學。一切就像平日友朋間的寒暄,不意一別竟成永訣。 2005年8月5日聯合文學文藝營在元智大學舉辦,這是聯合文學文藝營第20屆,當時擔任元智大學總務長的尤克強教授協助主辦單位處理場地事務,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尤克強教授。我在聯合文學草創半年後,第一次公開徵求編輯時應徵時,僥倖錄取。當時聯合文學編輯主要由聯副編輯兼任,真正專任聯合文學編輯的只有簡媜。1985年5月徵人,用了王介安(王菲林)和我,編輯部因此有了三位專任編輯,我記得是6月3日正式去上班的,王菲林比我早三天。8月由梅新和台灣省政府洽談合作的全省巡迴文藝營登場,設置各組導師,我因為在聯合文學擔任編輯,也幫著帶散文班,所以2005年是我第20次擔任散文組導師,聯合文學發行人張寶琴女士特別頒給我一個大紅包。 聯合文學文藝營的導師們在晚上帶完班之後,會在住居的飯店共歡相坐,喝點小酒。2005年8月5日晚上,尤克強教授也到飯店來陪導師們飲酒作樂。尤克強教授人很溫和客氣,稱文藝營導師們老師,而在聊天過程中,我們發現彼此都是東海大學畢業的,算了一下屆次,我是東海歷史系第廿三屆,尤克強學長比我高七班,是東海工業工程系第十六屆。克強學長問我認不認識康樂,說是高他一屆的歷史系學長。我說康樂是我老大哥,快三十年的老朋友。克強學長說,大學時代常和康樂一塊兒喝酒,我說大學畢業以後我常和康樂一塊兒喝酒,兩人相視大笑。在喝酒時我發現克強學長酒量並不是特別好,我想他大概只是喜歡那種相濡以沫的氛圍。 第二天早上,克強學長送我他譯著的《用你的眼波和我對飲》,是一本導讀性質的外文詩翻譯,我之所以用外文詩而非英詩,是書裡收錄了一些非英語系詩人的作品,雖然譯者是從英文譯為中文。文藝營導師的工作甚是繁瑣,例如每節課要介紹任課老師,要看學員繳線交的作品,帶寫作實習,所以也沒空看《用你的眼波和我對飲》。文藝營結束後,我回到家裡,整理行囊時發現了這本書,隨意翻看著,克強學長導讀極為引人入勝,我竟不知不覺看了大半本。這本《用你的眼波和我對飲》不僅譯筆信達雅,書中對詩人的介紹,譯者的感想,詩人軼事,使我順著譯者的指引,進入詩人和詩的世界。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書包裡常帶著這本書,在旅行、搭車、等人、候診的時間,時時讀著。 2006年8月5日,在聯合文學文藝營期間再度遇到尤克強學長,克強學長送了我《當秋光越過邊境》;2007年8月17日送我《未盡的春雨珠光》;2008年8月8日送我《未盡的春雨珠光》。我要特別提一下這本書,因為在這本書的〈自序〉中,尤克強寫道:「三十六年前的大度山校園裡,康樂兄一口菸,一口酒再加一口滷味,在月色的文理大道教室屋頂上,和四、五好友對吟唐特宋詞,文采飛揚的景象,頃刻間重回腦海歷歷在目。康樂兄未及六十算是在人生的秋末仙歸,雖然逃過了冷峻寒的考驗焉知非福,但是好人不能平安地渡完人生四季就匆匆離去,畢竟太令人扼腕與不捨。恰如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 1795- 1821)所寫的一首〈人生的四季〉(The Human Season)── 我就用這首譯詩來祝他一路好走,願來世再共飲一杯: 人生的四季/尤克強(譯) 年復一年四季更迭 心靈也有季節輪迴: 春光明媚時夢幻清麗 隨意攬盡萬物之美: 漫漫長夏依然縱情地 享受青春遐思的甜蜜 縈迴不去直到沉醉昇華 飛上天際:港灣沉寂 靈魂進入秋天 羽翼已疲 密密闔起 平靜地凝視 霧色深鎖──讓美好人世 如門前溪流悄悄流逝: 滿眼不堪是蒼涼的冬季 除非他願意提前離去」 兩年後的此刻讀到這段文字,我的心裡真是百感交集。康樂於2007年10月26日驟世,享年五十七歲;克強學長在部落格有一篇〈人生的四季──悼念康樂〉(http://blog.udn.com/aa2028anna/1628031),提到康樂紀念集中〈康樂,我們的朋友〉中的一段文字:「康樂與朋友交,肝膽相照,頗有古人遺風。……率情適性、灑脫超逸,正是康樂給朋友的印象。而其告別人世,亦是爽快俐落,彈指間神遊天外。宛如大俠,千山獨行,不必相送。」這段文字乃我執筆所寫,而現在我卻再度執筆悼念我的學長尤克強教授,而克強學長享年五十八歲,僅比康樂多一歲;用克強學長的話來說,亦是「不能平安地渡完人生四季就匆匆離去」,同樣「令人扼腕與不捨」。 2009年8月8日,尤克強學長送我《夏夜聽花開花謝》,我跟克強學長開玩笑說:「您真是多產作家呀!」克強學長說:「我每年要送您一本書。」我現在想起那天的對話,克強學長那陽光般的笑臉彷彿就在眼前,卻已是明日天涯。而我再也收不到克強學長送我的新書了,那字字珠璣的譯筆,親切的導讀,陪伴我度過許多美好的時光。 我想我仍須略事簡介尤克強學長的生平,好讓識與不識者略知其人其事。 尤克強學長1952年出生於台灣,1974年東海大學工學院工業工程系第十六屆畢業,1976年擔任東海大學企管系助教,1977年出國進修,1987年獲德州大學Austin校區管理學院Management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博士學位。1988- 1989獲麻省理工學院Sloan School 聘任為Research Scientist,1989-1990轉任Kansas State Univ. 商學院助理教授。1990年返國,任交通大學資訊管理所及科技管理所副教授,1993年借調元智大學,1996年轉任元智大學專任教職,曾任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管理研究所所長、研發長。2008年借調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並擔任交通大學策略發展辦公室執行長,本擬於2010年8月歸建,不意於2010年3月11日因肺腺癌病逝。 擔任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院院長任內,尤克強學長創設EMBA,因而有台灣EMBA之父的美譽;其後台大、政大等校起而仿效。並創設元智大學管理學院不分系專班,迄2010年島內已有二十幾校跟進,元智管院2010年起全院不分系招生。 2003年尤克強學長應邀到北京清大當特聘教授,花了一年時間讀完清大外文系四年要讀的書,並開始翻譯英詩,此後在電子報刊登譯作,並結集出版《夏夜聽花開花謝》等五本譯詩。任職元智大學期間,尤克強建議元智設「桂冠文學家」,頒給陳之藩、白先勇、鄭愁予等大師。 在學術事業、譯詩志業均正值高峰的尤克強學長,不意驟然長逝,我胸中實有著深沈的哀痛。歲入壯年,好友先後遠行,思緜緜而彌長。 最後我願用英國詩人羅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1830---1894)的〈歌〉(Song)來為尤克強學長送行。 歌(Song) /尤克強(譯)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我走了以後,愛人,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你毋須悲歌;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墳前不要栽玫瑰, Nor shady cypress tree; 也別讓柏樹成蔭;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就讓青草覆蓋我,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帶著雨露的濕潤;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你記得也好,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忘了也好。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我再也看不見影子,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覺不到雨淋;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聽不到夜鶯, Sing on as if in pain; 是否依然哀鳴?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夢已過天際,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不再有黃昏和黎明; Haply I may remember, 我也許會想起, And haply may forget. 也許會忘記。 克強學長,一路好走。 尤克強譯詩集 尤克強,《用你的眼波和我對飲》。台北:愛詩社,2004。 尤克強,《當秋光越過邊境》。台北:愛詩社,2005。 尤克強,《未盡的春雨珠光》。台北:愛詩社,2007。 尤克強,《預約一季冬雪》。台北:愛詩社,2008。 尤克強,《夏夜聽花開花謝》。台北:愛詩社,2009。 ◎尤克強,《用你的眼波和我對飲》。台北:愛詩社,2004。 ◎尤克強,《當秋光越過邊境》。台北:愛詩社,2005。 ◎尤克強,《未盡的春雨珠光》。台北:愛詩社,2007。 ◎尤克強,《夏夜聽花開花謝》。台北:愛詩社,2009。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