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7 21:09:43瀏覽3319|回應1|推薦9 | |
寫大字,鋸大墨◎1988年一斤十六兩的上海墨廠油煙101鐵齋翁墨錠。 有些事清總是曲曲彎彎,有時是這樣,有時是那樣,轉了個彎,日子仍然繼續向前走。 年少時讀書,學史,習文,聆樂,以文藝復興人自命。壯歲之後習書,沈浸於筆墨之間,猶是行路匆匆,不知何處是歸程。一般人習書無非楷行草,我卻是行草楷隸篆走一遭,花的時間比讀博士學位還久,從2006年至今已逾六載,猶自孜孜矻矻,埋頭苦寫。 因為練篆書的緣故,要寫8公分的李斯〈繹山碑〉,用羊毫寫在生紙上,吃墨重,用墨量大,初時用墨汁,加水太淡,易暈;不加水太濃,滯筆;寫了兩個月,不得不老老實實磨墨。說也奇怪,用墨錠磨出來的墨液寫在生紙上,控筆控墨硬是要容易得多,雖然耗時費事,亦只好安心為之。因每日約寫200字8公分篆書,需耗墨20cc,磨墨是個大工程。我試著用小行書做比較,可能會比較清楚。我每天練2公分小行書約1000字,寫在三到七分熟的皮紙上,耗墨約3- 5cc;如果是寫在雁皮紙上,約3cc就夠用。3cc磨約500旋成墨,費時5分鐘。故爾我寫篆字用20cc墨,需費20分鐘磨墨。因為用墨量實在有點大,我只好用大硯磨大墨,所謂大硯者,圓硯直徑約14公分,長方門字硯為18* 12公分,此即我心中之標準硯台尺寸。而所謂大墨者,4兩以上即可稱之曰大墨。1990年代以後的新徽墨廠大部分做小墨,即五錢到二兩的墨,鮮少有四兩墨制,故爾只好向1980- 1990年代間的三大墨廠尋。三大墨廠係指上海墨廠、徽州老胡開文(屯胡)、嶶歙老胡開文(歙胡),其中以上海墨廠的大墨為多。 2010年以後,上海墨廠的墨被炒熱,價格一飛衝天,1987年以前的墨幾乎已經碰不得,只好買點1988年以後的墨。平日所用約莫從1988年到1991年,偶爾也用些1995年的墨。以墨而言,1988年約莫算是我的標準器,試紙試硯都靠它。4兩墨有時而窮,偶然機會看到一斤大墨,於是買來試試。一斤大墨尺寸為24* 6.5 *3 cm,要20 *30cm的硯台才磨得動。而且那麼大的墨錠握在手上也很難磨,於是買來鋸條,直鋸一道,橫鋸一道,切了四塊,每塊重約四兩,就當四兩墨用,尺寸為11* 3.2 *3 cm。 讓我用鋼鋸慢慢蹭,我可沒那麼大精神。鋸不是太大的問題,主要是手邊沒有夾具可固定,左思右想,找了做運動器材生意的友人Eric兄,請他幫忙找協力廠商用鋸檯鋸。Eric兄找好了願意幫忙的客戶,但他建議我用手鋸,耗損可能會比較少,並說可以找修音響的朱師父幫忙,他是萬事通,啥都會的。朱師父也是老友,我的音響疑難雜症全靠他,我曾威脅他一定要活得比我久,不然我那些唱盤、擴大機可能會變成孤兒。於是我帶著一斤大墨去找朱師父,朱師父看了看,找出夾具,摸出弓形鋼鋸,鎖好鋸條,悉悉嗦嗦地鋸將起來。朱師父用的是鋸鐵條的鋼鋸,很利的,約莫半小時就鋸好。 鋸好的墨塊,齒痕甚粗,我用320, 400, 600, 800, 1000號水砂紙乾磨,把鋸痕磨細些,握在手上觸感好些。朱師父鋸墨花了半小時,我打磨倒花了兩小時。 諸事弄妥後,首要之務當然是試磨。本來想都同樣是上海墨廠油煙101,按理墨質和1, 2, 4兩應該相同,但我在磨墨和試寫的過程中發現,一斤大墨的用料和小墨竟然大有差別。說不上為什麼,在磨的時候手感硬是比較潤,而寫在紙上的墨色亦較艷麗,墨韻亦佳,並且特別感覺溫潤。說起來實在沒什麼道理,但實際使用卻是如此。 寫大字,磨大墨,生活原是這些細碎瑣事點滴的組合。磨墨寫字等閒事,卻是絮絮叨叨無盡意。 1.剛開箱的兩條上墨油煙101一斤大墨鐵齋翁。 2.寄墨的友人用氣泡紙仔細包裝。 3.兩條墨的外包裝盒。 4.鐵齋翁墨的正反面。 5.鐵齋翁墨的圖版。 6.鐵齋翁墨的字版。 7.鐵齋翁墨圖版。 9.鐵齋翁墨側款。 10.鐵齋翁墨的側款,打碼拍照不是很清楚。 11.鐵齋翁墨頂款。 12.用影印紙包妥,劃好切割線。 14.鋸好的墨,圖版面。 15. 鋸好的墨,側面,鋸痕歷歷。 16.打磨用的水砂紙。 17.打磨用的水砂紙和麻線手套。 18.打磨過程,右手手套是空的,因為握著相機。 19.打磨接近平滑了。 20. 打磨接近平滑的墨錠。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