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0 21:09:28瀏覽286|回應0|推薦5 | |
佛教的一切宗派的修行都包括了止觀的技巧,……….止觀是一切其他禪修技巧的基礎,它能產生寧靜、專注與清明,這些都是使其他修行產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止」使你的專注範圍變窄,因此減低了心靈的造作,創造一種寧靜的狀態。這並不表示你的心變窄了;你的心愈寧靜,就愈寬廣、愈柔和,這使得你想怎麼用它,都能隨心所欲。然而,如果只有寧靜,無法讓你體會「空性」的見地;所以,由「觀」產生的銳利洞察力,也是必要的。 宗薩欽哲仁波切著《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第135頁 「觀」就是洞徹現象本質的智慧。不過要產生「觀」之前,心必須先用「止」調柔才行。 當念頭和煩惱生起的時候,如果你不帶成見地注視它,既不攪亂它,也不捏造更多的念頭,那麼它們就能自己沉靜下來--------只要你不做什麼,心就會靜下來,這時候,「觀」的光明才可能進入你的心中。 宗薩欽哲仁波切著《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第136頁 通常我們無法讓自己的身體和心依照意願行動,因為它們都是習性的奴隸,而習性就是在時間的過程中,那些我們經常依循的成規。當我們由這些習性中得到自由並能控制身心的時候,那就是「輕安」。 通常,心的「輕安」先發生,然候身體逐漸生起「輕安」。「輕安」從非常微細的層次開始,然後慢慢地進入比較粗重的層次,最後從外表也看得出來。 朋友和伴侶對於修行成敗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有一位非常聒噪的朋友,讓你起很多的煩惱,他可能會危及你對「止」的修行;讓你敬畏的朋友能幫你精進,能以言語幫助你修行的人也是修行的良伴。 宗薩欽哲仁波切著《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第137-138頁 修「止」的主要目的,是讓你能夠自在地創造身心,使你不再成為習性的犧牲品。 在開始修行之前,必需喚醒出離心。………當你具足熱忱、喜悅和出離心的時候,精進就幾乎會立刻自然地出現。 如果心變得昏沉,就想一想讓心平靜下來的利益,由此產生喜悅與熱忱,驅除昏沉;如果心變得掉舉,就思惟出離心,讓自己冷靜下來。昏沉、掉舉消失之後,立刻回到專注上。 宗薩欽哲仁波切著《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第142-143頁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