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是心靈的本質
2018/09/15 00:00:00瀏覽583|回應0|推薦0

  生命需要空氣,我們的內心迫切的渴求愛情。只有在愛的溫暖中,心靈才能找到自我。你生命中一切的可能性,都在心靈中熟睡著。你的任務是將這些可能性變為現實,並使他們燦爛。當愛降臨,所有不可預測的定數便開始甦醒、開花、生長。時間的神祕在於蘊含其中的無限的可能性。表面看來,時間是短暫的。如果不考慮每天的哀愁或者美麗,一天實在空洞而易逝。

  然而,在核心處,時間是可以變形的。時間蘊含著一切可能性,時間從來不遺忘或者丟掉任何東西。所有那些看起來流逝於時間表面的事物,事實上已經只是改變了一種存在形式,並且已經被儲存在記憶的帳單裡。可能性是創造力的核心。馬丁‧黑格爾曾經討論過可能性的「本體優先權」。在人類的最高層次上,可能性既是我們稱之為事件或者事實的所有事物的泉源,也是它們最終的形式。這個安靜而神祕的的永恆世界,就存在於人的心靈。愛是心靈的本性。當我們去愛或者允許自己被愛的時候,我們便愈來愈接近永恆的國度。這時候,恐懼化為勇氣,空虛化為充實,距離化為親密。

  anam-cara的經歷,為你贏得了一段友誼,這種友誼不會被離別或者距離傷害,也不會受到他們的限制。即使朋友們天各一方,友誼也仍然會存在。由於打破了角色與自我的限制,並將其上升到心靈的境界,這種心靈的結合將不會輕易的被分開。每當心靈被喚醒,物理上的空間就會改變自己的存在形式。即便跨越時空,兩個朋友仍然可以和諧共處,仍然可以在生活上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和你自己的anam-cara在一起,你能夠喚醒永恆。在這個心靈的空間,沒有距離。影片「巴貝特的盛宴」很好的詮釋了這種感覺,在影片中,一個士兵向他深愛多年卻不能迎娶的姑娘深情的訴說,他告訴她那次即便相遇之後他一直沒能再相見,但是她已經永遠在他心裡。

  愛是我們最深刻的本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尋找愛。有時候我們用一些錯誤的方法,去滿足自己深深的渴望。過度的投入工作、過度的索取成就,或者過度的注重精神,這一切都會使我們偏離愛。在心靈的渴望中,過度的急切感會嚴重誤導我們。我們沒必要四處遊走去尋找愛;相反,我們應該保持鎮定,讓愛來發現我們。

  聖經上有很多關於愛的美好篇章。保羅寫給格林斯的信,無疑就是其中絕美的一篇。在信中,保羅說到:「愛是一種耐心,是善良的;愛從來不是自負的或者狂妄的;愛不是粗魯的、不是自私的;它不應該是一種冒犯,也不會有怨恨......。愛就是隨時準備去原諒、去信任、去期望,去忍耐所有發生的一切。」在聖經裡面,還有這樣的句子:「完美的愛,驅趕一切恐懼。」

《凱爾特智慧書pp.27-29

    偉大的聖者拉馬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以前經常提起一句古老的諺語:「世界為幻象。唯梵天是真。世界即梵天。」這句話道出了某些隨著覺醒而來的洞見。第一個洞見「世界為幻象」並不是個哲學論述。看見這個世界是個幻相,是覺醒經驗的一部分。這是一件能夠被了知的事,我們發現那裡沒有一個與我們分離的所謂客觀世界。所以,這第一句話就是指出了隨著了悟而來的這份洞見。

    下一句話「唯梵天是真」為我們指出了永恆觀照者的認知。作為世界的觀照者即是一切實相所在。從覺醒的觀點來看,觀照者的經驗比被觀照者更為真實。那個被觀照的,被視為彷彿展開在我們眼前的一個夢、一部電影、或者一部小說。這其中蘊含著莫大的自由,但是人們也很容易傾向於變得困在「我是如是的觀照者」這樣的概念裡。

    目前為止,我們已看到這兩句話為真的:「世界為幻象」與「唯梵天是真」(後者也可以被理解為「唯觀照者是真」)。但若沒有第三句話「世界即梵天」,我們就無法擁有真正的「不二」。在「世界即梵天」這句話裡,我們對真正的「一」有了了悟。「世界即梵天」破壞了永恆觀照者的立場。觀照者立場崩解於整體中,突然之間,我們不再從外在觀照了。觀照同時從每一個地方發生---內在外在、上下四方。萬事萬物同時從內在與外在被觀照,因為那個被觀照的,即是那個正在觀照的。那個觀看者與被觀看者是相同的。除非一個人了悟了這一點,否則很可能會困在觀照者立場。我們可能會被困在超越的虛空之中、在空性裡。……

    真正的覺醒、開悟,就是免於所有的執著,亦即免於所有的觀點。那樣的狀態其實是無法形容的。我們根本無法想像那樣的存在狀態是何模樣。在抵達那個點之前,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仍是可以想像的。

《覺醒之後》pp.101-102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115776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