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念頭和本初覺醒
2018/02/27 00:00:00瀏覽706|回應0|推薦0

念頭和本初覺醒

    如果我們聲稱「一切皆空」,那麼有誰會知道這件事呢?不可能有任何東西知道「一切皆空」這件事情,不會有智慧,不會有本初覺醒。了知本性的覺醒,是一種不依賴對境的了知,而念頭則必須仰賴一個對境,才能夠活動起來。當你說「本初覺醒」或「智慧」時,按照定義,它是一種沒有對境的了知;而當你說「念頭」時,它是指具有主體、客體結構的了知。「本初覺醒」是一種沒有二元執著的了知,而我們平常的了知則是二元的執著。我們應該摧毀二元的執著,這就是我們如此精進地禪修和認識心性的原因。「本初覺醒」是本初的了知,藉由認識心性為本初清淨,我們因而孰悉本初的了知。無二的覺醒摧毀二元的執著,當二元的執著被摧毀時,迷妄的覺受就瓦解了,所有概念的活動就崩潰了。我們應該徹底了解這一點,並且下定決心做到這一點。

    究竟而言,意識和覺醒(念頭和本初覺醒)之間的差別乃是重點所在。「意識」是指有主體和客體的了知,在這種了知之中,主體專注於客體;而另一方面,一切諸佛的了證狀態是不仰賴客體的本初了知。「立斷」法揭顯這種了證的狀態;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本初狀態只是空虛的,只是一種空無的狀態,那麼這種空性就不具有任何品質,但是這些品質本來就是存在的。這種本初覺醒是不可思議的,大圓滿的教法把它形容為虛空與覺醒的雙運。當然,二元分立的意識也是虛空而覺察的,但是卻充滿無明和無知。「無明」是指沒有了知本覺;「本初覺醒」是充滿了了知的空覺。

    實際上,所有顯像和存在的事物(所有的世界和眾生)都是佛父和佛母的壇城,都是勝者們的壇城,它原本就是如此。這是我們透過生起次第的方法,訓練自己看見事物的真實面貌。認識本覺是認識什麼是「如是」的真正方法,在那個時刻,我們不需要去思考,就知道覺受本身即是佛父和佛母的壇城。當我們沒有認識本覺時,儘管在本質上,覺受即是佛父和佛母的壇城,但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本覺,因此覺受本身就不是佛父和佛母的壇城。當我們只是去想它是佛父和佛母的壇城時,那只是一種假裝。然而,即使我們以這種假裝為基礎(這種假裝即是所謂的「一般的生起次第」),我們也可能真正地了悟覺受本身即是佛父和佛母的壇城。這是因為所有顯現和存在的事物,已經是勝者們的壇城的緣故。

    生起次第是了解事物真實面貌的一種修持。覺知的品質是普賢如來,空虛的品質是普賢佛母,兩者是無別之雙運,這是所有勝者(一切諸佛)的根本壇城。這種覺受和空性的雙運,也是有情眾生凡俗之身、語、意的來源。然而,有情眾生有的不只是凡俗的身、語、意,我們也擁有證悟的身、語、意,只是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已。但是,假裝知道自己也擁有證悟的身、語、意並不足夠,我們可以假裝自己是佛,但是心想「我是佛」並不能使我們證悟。我們必須對事物的真實面貌有某種真正的認識,即使我們的世界是化身佛土,我們也仍然需要了知這個事實。

    在輪迴六道中,每一道都有一個「牟尼」(意譯為「能寂」,佛的異名),總共有六位牟尼:地獄道有閻羅法王,餓鬼道有卡拉‧美巴,畜生道有桑吉‧拉登,人道有釋迦牟尼,阿修羅道有塔桑惹,天道有夏卡拉。事實上,輪迴六道的每一道都是化身佛土,但即便如此,眾生卻不知道。我們必須了知無礙之空覺是我們的自性,了知這就是「如是」,是勝者們的壇城,如同諸佛了知其為「如是」一般。然而,我們受到邪見和扭曲概念的控制,而在迷妄的輪迴中流轉。

    以下四句出自《普賢心髓》前行法的「究竟菩提心」:

        南摩

        我和所有六道眾生,

        從一開始都是佛。

        藉由了知此為「如是」之本質,

        我生起無上證悟之決心。

    「藉由了知此為『如是』之本質」是指見到「如是」的實相,它代表所有顯現和存在的事物,都已經是遍在的清淨—勝者們的壇城,它不只是我們假裝它是如此的事物。然而,當我們認識本然狀態時,它才可能變成真實,否則我們無法看見它的真如實相。無所了知的無明,是對二元分立的執著、沉迷於三毒,障蔽了所有顯現和存在事物的遍在清淨,其中的差異完全在於「了知」和「無知」。當修行者透過上師的指點而認識自性時,這就是了知什麼是「如是」,也是修行者所要從事的修持,及修持沒有受到二元執著污染的本初覺醒狀態。

    認識自生覺醒狀態,即是見到事物的真實面貌,這不像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黃色,完全不是這樣。當你有黃疸病時,白色的海螺看起來是黃色的,海螺肯定不是黃色的,而且從來不是黃色的,但是因為妳身體裡面的膽汁讓眼睛變成黃色,你才把白色的東西看成黃色,即使那不是黃色的東西。這如同有情眾生的迷惑和誤解,他們沒有看見事物的真實面貌。

    由於從一開始,我和所有其他有情眾生都是佛,因此我決心藉由認識「如是」實相和究竟菩提心的力量,達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認識所有顯相和存在的事物都是遍在清淨的方法。遍在清淨存在於你自身之內。

《如是(上)心要口訣篇p.244~247》

非禪修的要點

    心性本身是無法辨識的,我們需要去認識、辨認的是「我們的心性是無法辨識的」這個事實,沒有什麼可以被認識。在我們以正確的方式去觀看心性的剎那,我們立即就看到了心性。然而,這還不夠,我們的心會變得散亂而遺忘,然後開始生起念頭,對不對?無名有兩種:俱生無明(無始無明)和遍計無明(枝末無明)。在我們看見自性之後,它幾乎立即消失。我們的心散亂,然後開始想其他的事情。遺忘和思維即是兩種無明: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

    我們的心確實會散亂,這是有情眾生的模樣。如果有情眾生接受如何認識心性的教導,毫無疑問地,他們將會看見自己的心性。然而,這種認識立即就消失了。在忘記心性之後,我們開始思維;先忘記,然後思維。我們的心性一直在那裡,但我們卻沒有看見它。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這兩種無明是輪迴的根本,我們需要擺脫他們。即使看見自己的心性,我們的心仍會散亂,在散亂之後,開始生起各種念頭,然後麻煩隨之而來。我們應該逐漸地修持,這兩種無明就會變得越來越弱,最後完全消失。這兩種無明束縛、羈絆了有情眾生的佛性,雖然本覺狀態(無二明覺)是全然寂靜,超越迷惑和解脫,如虛空般不變,但仍有兩大無明的魔羅。請不要忘記這一點!

    簡單而言,請認識自己的心性。不要投射,不要專注,不要保持一種狀態,不要去想任何事情,有幾秒鐘的時間,沒有什麼可以描述,你可以稱它為空虛和覺醒。那是心性,那不是一種禪修的行為,因為它原本就已經存在了。如果我們開始去想像、去思維、去計畫,心性就已經被遺忘了。我們需要做的是「掌握非禪修的要點」,就創造或生產出來的禪修狀態而言,從來沒有人說我們應該「掌握禪修的要點」。

    我們要佔領「非禪修」的法身寶座,這不是想像出來的事物,連一絲一毫的想像都沒有,它是本然而任運顯現的,在「非禪修」的剎那,覺受的對境絲毫沒有受到阻礙,它們清晰生動地顯現,這就是無礙,它應該就是這個樣子。不要執著每一個不同的特徵或要點,也不要為其貼上標籤,只是讓你的眼睛去看,讓耳朵去聽。否則,你將會落入「昏沉的奢摩他」,什麼都聽不見,什麼也看不見。相反地,你應該是清醒、明晰,沒有任何執著。放下這種執著,你要像一個進入寺廟大殿的孩子般,看見一切事務的真貌。孩子好奇地注視每一件事物,不為事物貼上標籤,也不執著。你要如此修持。

真正的普賢如來

    當你感到懷疑時,請記住,「懷疑」只是另一個念頭。當我們認識懷疑者的本質時,懷疑就消失了。你不需要去想:「這真的是它嗎?它究竟是什麼?三身一定是其他的事物,一定是非常特殊、令人印象深刻、歎為觀止的事物。它可能會慢慢進入我的覺受之中,屆時,我現在所有的心的狀態,肯定會被拋棄。」事實上,我們的本初狀態已經是佛心,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放下眼前的念頭,不要創造或造作任何事物。如果這當下的覺醒不在這裡,那我們就會是一具死屍。你可以聽見聲音,對不對?聽聲音的是你的心,不是你的耳朵。屍體也有耳朵,但是屍體聽不到聲音,對嗎?此時此刻,有所覺受的是你當下的心,不是昨天的心,也不是明天或後天的心。當我們認識心性時,不要對心做任何事情,連一丁點都不要有,不要去糾正它,讓它像虛空般開放、自然。本然就是「如是」,那是真正的普賢如來,從未與你的心分離的普賢如來。這個佛心連一剎那都不曾捨棄你。

    認識本覺,認識你的心性!這是有情眾生不做的事,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觀看,即使看見心性,也不知道那是什麼,他們會立刻開始去想其他的事情,一個接一個,永無止盡地為輪迴的鎖鏈加上新的鏈環。在這個當下,過去的念頭已經消失,未來的念頭尚未到來,不要糾正當下的覺醒,只要認識它即可。當我們認識心性時,不要讓它再和念頭連結起來。這種當下的覺醒不會持續很久,因為在過去所有的生生世世之中,我們都是散亂的,因此必須讓自己越來越習慣於這種當下的覺醒。當我們再度落入兩大無明魔羅的控制,會忘記心性,開始思維。

    真正的瑜伽士是一再認識心性的修持者,於是認識心性的時間慢慢地開始延長。念頭自動地變得越來越弱,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空檔變得越來越長。在當下的覺醒保持日日夜夜不間斷,沒有迷惑、散亂時,那就是真正掌握了法身的要塞了,這也稱為「法性遍盡」--現象和概念竭盡。

    在此,「概念」指的是概念化的心,「現象」指的是被概念化的對境。在這之前,每當色相出現時,你會驚愕地想:「那是什麼?」有聲音時,你會想:「那是什麼聲音?」摸到東西時,你會想:「嘿!那是什麼?」昏亂立即就產生了。

    禪修者有時可能會想:「昨天沒有那麼多念頭,那一座修得好!但是今天有很多念頭,我的禪修糟透了!」這種投射只是兩個念頭。如同虛空般的心性本身怎麼會有好壞呢?由於這種修持不是一種禪修,何必去擔心我們的禪修是好是壞呢?這不是在修持禪修,而是在修持「本然」,修持「放下」。這相當有趣,是不是?

    當你的修行是修持遠離追求喜樂或避免痛苦的大開放時,你就不需要執著那是歡樂的或痛苦的。如果你不放下喜樂,你就不會離開欲界。「大樂」不是指某種依緣而生的喜樂狀態,而是指完全沒有痛苦、不依緣而生的至樂。有情眾生期待證悟是某種沒有痛苦,但仍然非常愉悅的狀態,那稱為「依緣而生的喜樂」。一旦獲得那種喜樂,它就會耗盡,然後我們會再度受苦。

    這種修持不是一種禪修,而是一種「熟稔」。如果你試圖改善或糾正這種狀態,即使只是一點點,它就已經糟塌了。當你有「這不夠好」的念頭時,當下覺醒就已經被糟塌了。念頭代表思維,尚未證悟的眾生確實會思維。我們要放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念頭,是要放下,而不是把它們丟開,把念頭丟開只是更多的思維。在你看見心性的剎那,三世的念頭自動消失;如果你有所懷疑,那又是另一個念頭。藉由認識「是什麼感到懷疑」,懷疑就消失了。說來好笑,看見或沒有看見心性,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心性一直在那裡,從不間斷。

    我不想說得太過放肆,但事實上,這個修持非常容易。你不必禪修,不必去想事情,完全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需要強迫,也不需要努力奮鬥。除了如此修持之外,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因為這太容易了,這簡直太容易了,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他們不信任它,因為無事可做,它們認為:「什麼都不做,那有甚麼用處?如果這個心性什麼都沒有,那有什麼了不起的?那怎麼值得呢?想想某個莊嚴的本尊、持誦力量強大的咒語,要比這個好多了!」

    修持安住於本然狀態之中,不從事禪修。為了這麼做,你必須真正地認識本覺,如果沒有認識本覺,那就像你沒打開開關,否則就像是不會亮的電燈。一旦打開開關,電燈就亮了,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需要東看西看,只要讓它亮著就行了。

《如是(上)心要口訣篇p.260~264》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11057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