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03 22:25:22瀏覽217|回應1|推薦19 | |
當一個人到老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有個安樂的晚年呢?
因為當初的你早已奉獻給整個社會,抑或你只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老百姓,但終究的你有過付出行動,而付出就該得到相同的回饋。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認為應再補上一句「後人得利,回饋前人」
臺灣地區在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行列後,人口老化的問題就備受關注。而邁入高齡化社會有喜有憂,喜的是平均壽命越來越高,憂則是官方與民間並沒有做好迎接高齡化社會的準備。近幾年來,獨居老人死亡多日才被發現的消息屢見報端,其實老人們未必沒有子女,但他們也不是碰巧不在身邊,可能早就已經沒有聯絡,而疏於聯絡可能不是他們有意如此,而是社會流動頻繁,多方面的角色責任沈重,使得他們無暇也無心照顧關懷已被推擠到社會邊緣的老人。
舉例來說:我的老家澎湖就有許多這一類的老人,子女跨海來台,而漸漸地與老父老母疏遠。老人需要什麼?無非是人人所需的尊重與關懷,而關懷小自一聲問候,大至醫療照顧,甚至有受虐案例時需予以庇護,而以上種種都需要親人鄰居的留心與留意,這不僅有助於溶化當前工業社會冷漠的人情,也對下一代做了最好的敬老示範。
當然,最基本的前提還是,為人子女者必須克盡孝養的天職。父母養育子女長大成人,花費心力與錢財無數,恩重如山,又怎能棄之而不顧呢?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