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03 22:51:39瀏覽400|回應1|推薦54 | |
小學三年級以前,我在美語補習班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接觸許多美國式的文化,在這個學習環境中,無論是外籍老師、中籍老師以及小孩留美的班主任,甚至是廚房做點心的阿姨,都對我們灌輸美國文化正向的一面,並在言談中不時透露對自身文化的貶低,那時年紀尚小,只有懵懂的盲從與認同,卻未曾發現美國文化的種種缺失。 但在國小三年級跟隨一位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老兵學習書法和作文後有了改變,至始至終,老師教導我不管對於哪一個政權或文化,都應該抱持的客觀的態度去評斷,甚至告訴我一件歷史秘辛,韓戰的成功不全然依靠美國軍隊進逼北緯38度線的功勞,而是有一名國軍臥底在共產黨內蒐集情報,並輾轉透過國民政府通知美軍(李景陽言行錄,一為愛台灣愛國家的無名英雄)。上了國高中之後,漸漸對歷史學科產生興趣,二戰後的德國、越戰、國共內戰,都與美國有極大的關聯性,令我開始產生疑惑,美國是正義的一方嗎?為何每個由美國介入後的國家,它的後果不是政權四分五裂,就是兩邊勢力分治呢?這不僅是個很有趣的議題,更值得我們去深思和探討! 拿近幾年來最令世人震驚的九一一事件來說,事發之後媒體大篇幅報導,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有人說是神學士(Taleban)政權所為,有人則說是賓拉登一手策動,但不管哪方勢力所為,九一一事件很明顯就是針對美國,當然,其他各地發生的零星衝突,或自殺炸彈的個案,那則是白種人所受到的池魚之殃,因為這些自殺攻擊的背後,都帶有伊斯蘭聖戰的強烈宗教特質,與二次大戰日本在窮途末路時所成立的神風特攻隊無所異同。一九七九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基於遏止蘇聯入侵以及顧及伊斯蘭的情誼,美國、英國、沙烏地阿拉伯和巴基斯坦,一同介入阿富汗的反蘇游擊活動,起初的賓拉登被沙烏地王室徵召,並由美國以大量金援一手扶植,與神學士政權絲毫扯不上任何關聯,而此種模式又稱之為「代理戰爭」,可惜在蘇聯勢力撤退後,中亞地區相繼發現石油,激起美國強烈的興趣與意圖,正當沙國王室煩惱伊拉克進攻科威特一事時,有人主張向美國求救,但引起賓拉登的堅決反對,賓拉登認為美國只是個貪圖利益的國家,若引美國為奧援,阿拉伯世界將無永寧之日,果不其然,在弭平戰爭後美軍並沒有因此離開中東,而是選擇長期駐留。至此,賓拉登開始公開反美,發表了反美聖戰宣言,藉著這種伊斯蘭宗教的大串聯,形成一種「泛伊斯蘭主義」,漸漸地,賓拉登的主張與事蹟,使他與神學士政權首腦歐瑪爾有了發展契機,爾後兩人還結為姻親。 對於美國軍隊這種強行駐軍的行為,絕非僅止阿富汗一國,在二次戰後的日本也是如此,為大眾所熟知的應該是沖繩駐軍的問題,美軍的駐紮不只帶來噪音污染,還潛藏著為人所不知的犯罪,例如1995年一名12歲女童被強姦,2008年一名14歲女童被強姦,以及一名21歲美國軍人闖入民居…..等,若不是美日安保條約的影響力,日本這個民族性極高的國家,怎會放任美軍胡作非為。另外,美軍在日本的生活消費,竟然還是由日本政府買單,足見美國軍隊的龐大及其壓制的能力。 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正當德國肆虐歐洲時,美國處於無戰端爭擾的環境,雖然一開始美國沒有直接參戰,但不斷的經濟援助卻是日後美國加入戰場最明顯的軌跡,1944年諾曼地登陸後,德國實際上早已面臨土崩瓦解的地步,導致德國敗亡的原因不全是美國參戰,而是德國深陷於蘇聯紅軍不斷消耗的游擊戰,美國充其量只是以英雄式的降臨來為二次大戰收場罷了。二次戰後美國再度將這隻「看不見的手」介入德國,致使德國分為東西兩德,歷經無數年的煎熬才得以再度統一,這也間接說明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地位扶搖直上,英國在歷經二戰的狂轟濫炸後,已經失去原有霸主的的實力,取而代之地則是由當年乘坐五月花號的這一批清教徒來到美洲所建立的美國。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德國戰敗後,領土由美、英、法、俄所佔領,其中美、英、法所瓜分的領土加起來就佔了全德國將近四分之三,俗語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英國與法國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但受美國在軍事經濟上的援助,在戰勝後也拿了不少好處,所以在勢力劃分上,西德一方不僅佔盡優勢,更因為生活優渥,而讓蘇聯控管下的東德人民有一種幻想式的憧憬,憧憬柏林圍牆另一端的天堂之境,所以美國式文化在長期、縝密的佈局下,逐漸成為無形中入侵他國的強勢文化,也難怪有些歐洲人,不屑用美式英語來交談,甚至以野蠻人的行徑來比喻美國西部文化或西部美國人! 猶記以前讀中國史時,常常會認為美國在清末列強中,是扮演較理性的一國,但經過資料考證並非如此,美國因較晚加入瓜分中國的行列,使得自身利益大打折扣,所以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來平衡各國利益,在民國推翻清朝後不到五十年的時間,美國又因躊躇不前的政治立場,輸掉國共內戰這場代理戰爭,美國文化固然強勢,但由於在中國的負面形象,諸如沈崇一案,在當時的中共用了一些擴大渲染的手段,使得中國人反美聲浪激漲,美國不得不退出中國,又美國在對華的關係上,以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所以美國一直是以毫無貫徹性的消極態度幫助蔣介石政權,反倒是蘇聯紅軍赤化中國、扶植中共,並將日本關東軍殘留的精良武器予以共軍,加上特使馬歇爾的調停立場十分模糊,使得國軍一敗塗地,丟了中國大陸,美國的代理人戰爭終究宣告失敗。 近年來有一則關於越戰美軍使用落葉劑的賠償的新聞裡,讓我想起了美軍有史以來遭到最大挫敗的越戰,美軍挾著強勢先進的高科技武器,卻輸給一票倚靠地形與叢林作戰的北越軍隊,越共得以赤化越南,最大的主因應是美軍沒有替南越政權培植武力,而是直接肩負且代替南越政府作戰,在缺乏訓練下,南越軍隊對自然是不堪一擊,況且美國在越戰中並沒有一個既定目的,美軍究竟是為誰而戰不得而知,而此一戰爭則是非常典型的文化霸權的失敗,所以至今美國仍不大談起越戰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機關算盡,仍然無法彌補耗費的心力、物力及人力。但我相信美國人講到韓戰時,應該是十分自豪的,拜麥克阿瑟將軍所賜,在韓戰中,美軍不僅痛宰北韓軍隊,更是將原本已近赤化的戰線反推至鴨綠江畔,進而達到雙方和談的北緯38度界線,其中的抗美援朝,是一種對於美帝勢力的反制,足見中共不畏懼美國勢力的表徵,也強調國家捍衛主權、保衛友邦的決心。 無論美國的文化霸權入侵哪個國家,被凌駕的國家都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固有的文化,而不是強力排拒及抱怨,就拿我們週遭生活為例,我們可以拒吃麥當勞、肯德基來表現對美帝強權勢力的不滿,可我們卻不能否定美國文化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畢竟社會還是很現實的,就如小時候常常聽爸媽說美國世界界警察一樣,雖然到目前為止,美國不斷對台出售武器,似乎有種繳交保護費的感覺,但若是因此能與美國保持一定的關係,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參考文獻 1. 阿哈瑪‧拉希德(Ahmed Rashid),(2001),神學士/歐瑪爾與賓.拉登的「全球聖戰」,臺北市/新新聞文化公司 2. 何平,(2003),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三民書局 3. 朱貴生,(1995),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聯經出版 4. 詹姆斯. 鄧尼根(James F. Dunnigan),雷蒙. 馬塞多尼亞(Raymond M. Macedonia),1996,麥田出版 5. 李景陽,李景陽言行錄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