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小提琴有什麼用?
2007/12/19 14:34:01瀏覽4613|回應4|推薦18

得了肝癌, 被醫生宣告僅存數月生命的鮑藍迪(Randy Pausch)教授, 今年九月在卡內基美隆(Carnegie Mellon)大學上了感人至深的<最後一課>. 在這公開的演講中, 年僅47歲有三個小孩的他, 以趣味橫生的方式談他曾如何熱切地追求六個兒時的夢想:
- 經歷無重力狀態
- 到國家足球聯盟(NFL)打球
- 當科克船長(Captain Kirk)
- 寫一篇百科全書文章
- 贏得很多填充動物玩具
- 成為迪斯奈的幻想工程師

他以珍惜感謝的心, 細數追求夢想的快樂過程;
這些經驗對他的人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並且帶領他投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研發與教學工作. 他流露著對生命的熱愛, 言談中充滿了巧思與活力, 而無絲毫的自憐. 在滿堂觀眾(大都是上過他課的學生)的笑聲與淚光中, 屢屢強調"人生有夢"與"間接學習(indirect learning)'的重要性: 追尋夢想過程中所得的經驗, 遠超過了夢想本身.

藍迪教授用了一個詞 Head fake 來描述間接學習的概念. Head fake 原指籃球員運球的假動作, 用以唬過對方的防守. 我想他的意思是: 我們
正經八百學習或追求一樣東西, 其實不過是唬唬自己的(即使我們並不知道). 追求總是有得有失--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得不到想要的 (或者得到了, 才發現不過爾爾), 但是只要我們是當真的, 就會在追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更寶貴的東西.

這個道理是真的, 但實踐層面有個弔詭之處(a catch): 雖然是個假動作, 但你得當真的來做, 否則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一無所獲. (事實上, 你如果一開始就知道這是個假動作, 就不會認真; 不認真, 就啥也得不到).

華人對子女教育的態度, 以實用主義居多; 對孩子的夢想或一笑置之, 或嗤之以鼻, 甚至極力阻撓. 拿自己舉個例子. 小時候迷章回小說, 爸媽雖不阻止(反正書都是爸爸買的), 但總不忘提醒我: 別一直看閑書了, 做點正事吧. (閑書者, 七俠五義, 東周列國志, 封神榜, 儒林外史, 三國, 西遊, 水滸, 紅樓, 聊齋是也) 但我在閑書裡自學自悟的玩意, 可勝過那些單薄的國立編譯館課本多矣. 所以, 讀小說入迷, 是假動作; 不知不覺培養出的閱讀的興趣與行文敘事的技巧, 是一輩子受用不盡的.

再一例: 我從小喜歡動手做勞作. 那時外公在離鹿港不遠的地方開了家木雕工廠, 見我喜歡東敲西弄, 就送了一套雕刻刀給我, 附加幾塊工廠剩下的零星木材. 我愛那組刀具可是愛到極點了, 一天到晚不是做個信箱, 就是刻個筆筒, 或給媽媽做個雕花的首飾盒. 倒也從沒雕出個了不起的名堂, 可是這些動手實作的經驗, 跟我後來學工程不無關係. 唸博士時得動手做半導體雷射; 我就給自己打氣: 也就是個高級勞作罷了, 沒什麼好怕的. 後來能畢業, 還真靠了這雙勞作的手. 所以, 操刀刻木, 是假動作; 練就了一雙巧手, 才是真效應. (接續我研究計畫的學弟, 是個物理系的高材生, 數學理論一流, 比我高段太多了. 可是他天生一雙拙手, 碰什麼, 弄破什麼. 珍貴的雷射晶片, 他一染指, 皆為虀粉矣. 那是我巧手匠勝天才腦的光榮時刻. 後來我勸他離開無塵室去做光孤子(optical soliton)理論, 饒了那些玻璃瓶和晶片. 他和我的指導教授都從善如流)

說了這半天, 到底跟學小提琴有何關係? 實用派的華人父母, 把學鋼琴小提琴看成孩子申請大學的 resume; 最好還要得個獎才好. 以前有個同事, 代表另一種極端. 他說: 「女孩子學琴是培養氣質, 累積嫁人資本; 男孩子學琴有什麼用? 又不作音樂家, 還顯得娘娘腔.」都是功利著眼. (逼孩子學琴的華人父母有個惡夢: 有一天孩子來跟他們說要以音樂為終身志業. 這時候父母急了, 勸孩子說: 我沒叫你這麼當真嘛. 真實案例時有所聞, 不得不讓我想起葉公好龍的比喻)

我的大兒學鋼琴, 小兒學小提琴; 兩兒雖皆佳子弟, 但很明顯不是音樂家的材料. 我要他們學琴的初衷, 是希望他們能有音樂的素養, 在往後苦樂參半的人生中有一個抒發調劑之道. 大兒初學琴時8歲, 那時我們住在鄉下地方, 他的啟蒙老師把他當成奇才. 不久我們搬到昌明隆盛之邦波士頓, 換了一個香港來的女老師, 才第一手體會城鄉差距之大. 此女甚嚴, 要求苛刻, 對小小孩也不假詞色; 冷嘲熱諷, 少有鼓勵與讚許. 大兒是有淚不輕談的, 但前幾個月學完琴幾乎都是紅著眼出來. 有一次我抱著他安慰一番, 他忍不住就大哭了起來, 一直說: It's so frustrating! So frustrating! 我聞之心疼, 差點就要揭竿而起, 找鐵面女算帳. 但我們決定撐下去. 多年過去, 在鐵面女精密的耳朵、銳利的目光、和冷峻的言語的鞭策下, 他的蕭邦彈得有韻味了, 對別人的彈奏也能品頭論足了(糟糕的是, 他講話的味道也愈來愈像鐵面女了). 上了高中, 課業繁重, 我們勸他考慮是不是別練了, 他不肯. 對我的大兒來說, 學鋼琴是假動作; 能不屈不撓, 跟鐵面女周旋而有始有終, 才是他學到的真功夫.

小兒有么兒貫有的嬌態. 我們寵他, 他也恃寵而驕. 開始也學鋼琴, 態度懶散, 又有哥哥的壓力在, 更是馬馬虎虎 (這是老大和老么的差別: 前者遇壓則戰, 後者遇壓則逃). 老婆英明, 決定另闢蹊徑, 讓他改學小提琴. 找了一位年過六旬的美國女士來教他. 這位老師循循善誘, 從不大小聲. 極重視讀譜與悟性, 不厭其煩的講解指法的道理. 我從沒聽她說過 「你就這樣拉就是了」的話. 她教小孩, 像是教大學生: 要求有加, 但也尊重有加. 小小孩也要做筆記, 自己追蹤進度. 老師還推薦小兒還參加一個熱心家長組織的少年樂團, 樂團的指揮是個風趣而愛孩子的先生, 每週六練習, 每半年公演. 小兒的琴雖不是拉得特別好, 可是很快樂. 老太太的風範, 啟發式的教育, 樂團裡合作配搭的愉快經驗, 給他的影響恐怕遠過於琴藝.

華人社會對子女教育的態度, 應該少一些功利的考量, 多看看孩子的特質, 給他們發展的空間. 有夢想的人, 為了追求它, 會下狠勁打紮實的基本功夫 -- 這就是孩子們將來吃飯的傢伙. 人生的目標是不能硬拗的; 硬拗的結果, 是不快樂的孩子, 沉悶的人生, 沮喪的社會. 但學習的態度是要堅持的: 堅持的結果, 是生活的紀律, 堅強的毅力, 健康的自信 ("半途而廢"跟"自信"是完全絕緣的)

多年來聽到很多人罵台灣的教改; 其實教改要從父母的心態先改起. 填鴨心態的父母, 週123456日讓孩子用散彈槍式學才藝的父母, 恕我說一句: 您沒資格罵教改. 請您先好好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質吧.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1465412

 回應文章

黃老師
VIOLIN TEACHER
2010/11/06 13:42
搜尋部落格:嘉義小提琴黃老師
http://blog.sina.com.tw/jack_hn/
教學、升學、演奏

orgilvy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教改與心改
2008/12/31 19:59

據我所知,美國60年代的教改,與當時家長期望孩子上太空,和領先的蘇俄一較長短有關。當太空人應該是和升官發財比較沒直接關係才對。台灣的教改一直沒有這類的長遠目標,也就會撒芝麻式的每樣來一點,甚至會有中途轉向,一套教材教不完一輪學習週期,在學生畢業前就被廢止了。二十年的長期目標,應該是教改比較適當的期望時間週期。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9-01-03 23:12 回覆:
在臺灣談長期目標似乎很困難。

B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快樂的人
2008/09/05 05:51
B從小就被“放牛吃草”,老媽只會問功課作完沒?
國中放棄進資優班的機會,所以求學過程都是自由自在讀愛讀的書,變愛變的把戲,從沒被老師打過。。。一直知道自己要什麼,雖然沒“所謂”的出人頭地,半輩子來卻經常是快快樂樂!

旅人世界 & B's 心眼 -
遊賞世間美的人、事、物...究境一探,是否真的"物以類聚"?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8-09-15 10:08 回覆:
Good for you

普希金 酷不停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嗯 很有道理
2007/12/30 13:05

假如一切事情都能把 Head Fake 和 Primary Goal 平心靜氣的拿來品味與思量 人世間很多事情就有意義多了

恭喜 恭喜 此文好像也得到推薦獎了 !!!

我會轉送此文給親友的

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