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課綱猛調
2015/05/14 15:52:56瀏覽1227|回應2|推薦26

如果學校課程必須精簡成三科,應該保存哪三科?

同事的孩子將屆學齡,開始替孩子找學校。他發現一家新開的小學,核心課程真的只有三科,即語文、數學、以及程式設計。其餘皆活動導向,“做然後知不足”,激發孩子自學的動機。

這個小學的教育理念與西方古典的自由人文教育(Liberal Arts)精神頗為一致,著重抽象、推理、結構、邏輯,旨在培養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在美國住了多年,愈來愈體會到「探索」是西方文明獨特的精神。世界是個龐大的變動的未知數,有待每個人自己去發現,因此教育的目的在於提供探索的必要裝備。

至於目前的世界長得什麼樣子,畢竟僅是一個靜態的切片,且包含了太多別人的作為與觀點,所以固然也是有用的參照點,但稱不上核心知識。

但是我所熟悉的東方式教育,卻是把靜態的切片當作核心知識,把目前的結論當成教育的重點,要學生認同。東方與西方,便在此處分道揚鑣了。

我所熟悉的東方式教育,雖然表面上也說要培育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然而考察其實際作為,仍是為了訓練易於使喚的勞動力,或者滿足各級政府組織的行政便利。

然而,如果世界是個龐大的變動的未知數,那麼主人翁的主要任務不就是推陳出新、創制新招嗎?或推翻目前的結論,或經過探索的過程重新「發現」前人的結論,兩者皆有必要。前者謂之創新,後者謂之傳承 -- 但非被動的繼承,而是主動的銜接,帶著「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氣魄。

因此課綱不管怎麼調,如果大家關切的只是用另一個靜態切片(所謂比較正確的、以某地為主體的史觀,等等)來代替前一個靜態切片,那就像換湯不換藥。

談到史觀,歷史作家 David McCullough 寫了一本《1776》,2006年出版後便成為風行美國中學的指定讀物。西方的私人歷史著述非常豐富,且內容不限一地一時,有許多有趣的通史,如 《Guns, Germs, and Steel》, 探討世界上區域發展差異的歷史成因。更不用說執牛耳的學術機構如耶魯大學汗牛充棟的著述了。重要的是,並沒有一個所謂官方史觀;就算有也不會有人把它當一回事。

-----------------------------------------

小學生能學程式設計嗎?其實這是一門古老的學問,早存在於杜林大師之前;不過從前不叫程式設計,而稱作神學、哲學、法律、歷史。

或許你已經料到這門學問的真正名稱是「邏輯」。神學、哲學、法律、歷史,搞的其實是分門別類、情境分析、樹狀決策、因果時序。很多邏輯加上一點簡單的算術底子,就可以做程式設計了。IF ... THEN ... ELSE ...

程式設計是這一代的孩子表達思考與創意的主要媒介,它是三個核心課程裡最有用的。核心課程裡也需要「經世致用」色彩濃厚的科目,免得家長抱怨。

語文和數學雖然沒用,但無用之用大矣。談到語文,本來要替文言文辯護幾句的,但想想又算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無用之用也」;比起莊子的感嘆,我的辯詞就顯得淺薄無謂。但我敢打賭,等到僅知有用之用的當代人作古了被後人遺忘之後,仍會有後起之秀在探索的過程中重新發現文言文經典的價值。

談到經典,最近聽說奧勒岡州有個 Shakespeare Festival, 從1935年上演莎士比亞戲劇直到現在。打算暑假北上一遊,體會老牌文創的風采。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23084769

 回應文章

.花果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15 09:15
太認同北橋君之論點,“探索”我不敢說是不是西方文明之精神,至少是美國文明之精神,也是美國能在Innovation上領先全世界,成為世界首強之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