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07 14:30:19瀏覽669|回應0|推薦15 | |
台灣四折 (一)舊時王謝堂前燕 (二)朱門閑對凍死骨 (三)崑山玉碎鳳凰叫 (四)亡秦當思橋下履 ------------------------------------------ [亡秦當思橋下履] 寫到第四折,台灣地方大選剛結束,國民黨潰敗。台灣三十年的民主革命,黨人渾渾,民粹滔滔,似無定向。此次選舉,正反力道終於逼出一股合力,如黃河完成改道澎湃入海,大勢底定。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因為台灣在政治上是典型的因循敷衍推脫塞責的華人社會,無論政府或民間皆無創見亦無領導力;台灣的民主革命,發苗於蔣經國的風燭殘年,結果於戰後第三世代的成年,其實是時間替台灣完成了革命。因為是時間- 那不可動搖的宇宙意志 - 替台灣出手,政壇老者的言行從代溝的另一端傳來,就顯得特別空洞悖謬;勝利的世代於是以一場嘉年華替悖謬的世代送行,並不太費力。 選舉過後,老K走入歷史;剩下的拆棚戲碼,讓人想到南明小朝廷,不勝唏噓。國民黨應會正式「升格」為財團,退居幕後全心全意做富家翁,繼續腐蝕民生根基;此醜行惡態我也不欲多看。我所關心的是,人們從老K謝幕學到了什麼?杜牧《阿房宮賦》的結語不由得浮上心頭:「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畢竟老K在1948年11月、66年前,在筆者父親的故鄉淮海平原曾經歷過更大的潰敗,但終究只延後了被人哀悼的時間。 古事今塵在腦海如流光掠影一一過場,因此此折寫來似拼圖而欠連貫,敬請包涵。 一、追趕歷史的敗績 老K創造過歷史,可惜掌權後一直在追趕歷史,追得很辛苦。時代巨變中,它定於一尊的僵化組織,拙於因時制宜,又拘泥於道統,作法自斃。台灣治世,老K功不可沒,但未能及早洞察民心消長之機,待本土意識蔚為狂瀾,已無法挽回頹勢。不明形勢,卻歸罪形勢,致遭大敗,不亦宜乎? 教訓:戰場已經轉移,卻還靜態佈局等待對手出現下棋者,必敗。 二、國與國的對抗 經過此役,台灣意識成為正統;也就是說,台灣意識已內化為文化上的預設值(default value),不再是地理隔離加上國共內戰造成的偶然。經過此役,台灣與中國正式進入國與國的對抗,沒有了老K的緩衝(雖然兼作買辦),台灣人的意志與智慧將面臨真正的考驗。 如果以「劉邦/張良」的模式來分析,劉邦代表「勢」- 時代的態勢與人心的匯聚;張良代表「略」- 韜略,戰略,引導洪流的方向。劉邦是無產階級,民粹大軍;張良是知識貴族,技術菁英。劉邦是生命在衝撞,張良是理性在規範。劉邦出,天下將亂;張良出,天下望治。若無劉邦,張良頂多歸入遊俠列傳,埋沒江湖;若無張良,劉邦頂多像後來的黃巢李自成洪秀全(民粹的最高成就)。 台灣若僅憑「劉邦們」,無論他們來自艋舺還是府城,絕對無法進行這場國與國的對抗。然而這次選舉出現了一線生機,顯示台灣的「劉邦們」可能願意收斂流氓氣,接受張良的策略,進入以「略」較勁的時代。 教訓:民粹的最高成就並不值得嚮往。 三、製圖者即領航員 近年來累積的民怨,竟凝聚於一位外科醫生為出口。柯並非傳統的群眾煽惑家,乃是以條分縷析類似教課的方式推動理念,且以傳承蔣渭水的文化運動自許,卻吸引了「以為蔣介石和蔣中正是兄弟因他倆長得這麼像」的網路新人類,顯示人民厭倦了沒有結果的左衝右突,極度渴望一位戰略領袖出來領導他們。所以柯P勝選,基本上是填補了台灣領導真空的狀態 - 許多選後的分析都不明瞭這個關鍵。道理很簡單:迷路的人最渴望地圖、GPS,不是嗎?老爸老媽在迷霧中大喊孩子們相信我跟我走,這時有人遞來一個手機說:打開Google Map就可以找到路;請問孩子要聽誰的? 教訓:瞎子無法領航。 四、驅市人而戰 韓信伐趙,背水而陣,大勝。戰後檢討,眾將不明其故。韓信說:這群兵跟我不熟,我帶他們好比驅趕街上的人替我打仗,所以非得把他們置於死地、使他們為自己而戰不可;若把他們置於生地,早就一鬨而散了。 網路社群帶給民主政治新契機,但網民是一群市人,不知何時蜂擁而至,何時一鬨而散;何時捧你為神,何時酸你到爛。面對這群力量日增的人,新的政治領袖仍須懂得 crowd pleasing - 不過,他不再是牧羊人,而是與狼共舞。 教訓:市長官邸應該養頭狼;常思「師狼之常性以驅狼」者,勝。 五、原廠與拼裝 老K失敗,說穿了是「葉公好龍」。學共黨,不夠狠毒;學民主,不夠徹底;總是半調子。民主的祖宗搞三權分立,民主的後進偏要3+2=五權憲法;民主的祖宗若非內閣制即總統制,講究權責分明,民主的後進偏要弄個雙首長制,號稱中庸。精微的中庸之道,被不懂神而明之的冬烘腦袋排泄出來,就變成四不像。冬烘之害,罄竹難書。 台灣宜趁早廢掉尸居餘氣的政府組織,推倒重建;承認自己在組織管理上是落後國家,挑一個先進國家的制度徹底抄襲(就一個,而不是兩個三個然後自作聰明拼裝)。執政在即的民進黨是否有此決心?觀察中。 教訓:別再開老K牌拼裝車了。 六、紊亂的開創 成功企業 = 明確的意志主軸 + 探索並採用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失敗企業 = 意志主軸不明 + 牢牢抓住陳舊不管用的方法不放 別再寄望所謂「有紀律的」封閉組織產生新思維,新思維必來自開放的社會,開放則會帶來紊亂的開創(chaotic innovation)。「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開創是為探索未知;要是已經知道怎麼做,還需要開創嗎?故開創的過程不可避免會顯得紊亂。如今具開創力的企業,甚至認為紊亂乃開創必要的元素,而井井有條的現象乃缺乏開創的警訊。有見識的領袖,不怕紊亂;他能從紊亂中發掘開創的元素,建構 1.0, 2.0, 3.0 ... 等實踐平台,不斷修正改進。 這種「紊亂開創」的狀態,一輩子按照別人訂定的規矩來做事的人不習慣,竊竊盼望聖主明君出來做全能保姆的人也不習慣,以至於面對來自專制社會的人質問「民主亂糟糟有什麼好」的時候,竟啞口無言。 教訓:「紊亂的開創」乃民主最強的辯護。 七、尋人啟事 誰來開創?難道不是人嗎?台灣的人才養成,不知是否會有徹底的覺悟?學生大多等著解答別人出的試題,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解題技巧,但基本功(邏輯,語言,表達)甚差,缺乏發掘問題的能力;看到問題的第一反應是搜尋標準答案,而不是先觀察,了解問題的本質。老師則匆匆自這一課趕到下一課,成為進度的執行者,而非知識的傳授者。 然後這些學生長大成人,成為社會中堅,成為老師、校長、部長、家長會委員,成為議員、閣員、院長、總統,然後忽然被要求有開創能力 - 這件極度明顯也極度荒謬的事,乃台灣病根;病根不除,倒閣組閣N次也沒用,狂呼民主萬歲也沒用。 教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八、清楚一筆帳 「多算勝,少算不勝」。大家知道劉邦的大帳房是蕭何,但張良也是算賬高手。蕭何算錢糧,張良算形勢,加上擅算戰局的大將韓信,三傑助劉邦得了天下。張良最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借劉邦的筷子來算賬,借箸代籌的典故即出於此。 歷史學家黃仁宇寫了許多書,觀點不外「數字管理」四個字。很多事情吵來吵去,為何不精算一番?成本分析,效果分析,損害分析,備案分析,等等,然後根據分析的結果做判斷,徹底執行或是改變做法。這種過程,任何實在做過事的人都懂,但台灣政府似乎愈來愈不懂。 台灣彈丸之地,算帳不清有何藉口?明明可以借重技術分析的政策討論,往往變成各方激情演出,浪費社會成本。如果算不清楚,通常只有兩個理由:1: 技術差,不會算;2: 另有隱情,不敢說(例如為了保護特殊利益集團)。 21世紀大數據時代,若不懂算法、甚至扭曲真相,有何資格執政?有何面目代表人民談判、簽訂協議?民無信不立;政府若面對並呈現客觀的事實,便可取信於民;否則一旦失信,就莫怪人民上街抗爭,因為沒有人願意不明不白簽下賣身契。若連自家的帳尚且算不清,仗就很難打了。台灣精算的人才車載斗量,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人情利益糾葛,阻礙客觀事實的呈現。 教訓:呆帳乃亡國之本。 九、價值輸送帶 輪轉壽司,如果吃得起,來一碟吃一碟,很爽。吃不起的,就只能眼睜睜看壽司從面前輪轉過去。吃得起的富人怕吃不起的窮人集體翻桌,所以讓他們偶爾有得吃,這叫涓滴經濟(trickle-down economy),或稱「在桌下揀22k餅乾屑的經濟」。近年來台灣經濟在執政黨操盤下,漸漸趨向於此。 設法讓人人吃壽司的機會均等,叫做「分配正義」。這構想僅具理論上的美感,實行起來是災難,因為大家有資格,人人沒把握,最後只好讓政府分配。一旦交給政府分配,就萬事不美了。台灣沒嘗過共產黨的苦,所以總不乏善良的社會主義者從事這類空想。 但嚴重的挑戰永遠在生產面。試想:如果停轉,或者轉來的只存空碟卻無壽司呢?我在輪轉壽司店打烊的時候看過這景象,挺嚇人的。這其實是國民黨緊靠財團、拉攏中資、寄望中國市場、甚至遭其綁架的根本原因之一,因為國民黨即便千般不是,它確實參與創造過台灣的榮景,因此對於停轉有近乎本能的恐懼。 所以我想請問預備執政的民進黨及其盟友,如何替台灣打造一條新的價值輸送帶?這是非常困難但最最重要的問題,否則我也不會隔著太平洋發問。 筆者目前所見,皆無讓人樂觀的理由。全球正面臨一個人為的大饑荒,台灣也在經歷。製造業日益自動化,未來的工廠裡不需人工,工作機會愈來愈少;大家都被迫去做服務業。但在可見的將來,連服務業也會被人工智慧與無人操作的工具所取代(已經發生了)。 我估計,隨著工作大量減少,自然資源枯竭,世界人口在本世紀下半會開始一個長期遞減的過程。畢竟人口扮演的三個角色:傳遞基因、提供勞力、消費資源,如今皆面臨角色定位的挑戰。其一,世界人口過剩,DNA早氾濫成災了。其二,馬克斯曾為人類淪為勞動成本的景況感到悲憤,但如果有一天連提供勞動服務的機會都沒有了呢?至於消費:如果一個人口袋裡沒有自己賺來的錢,就只能在配給制度下消費。那麼請問:不再被勞動市場需要的人,如何證明自己值得一個配給名額呢? 台灣能自外於此世界趨勢嗎?或許台灣應該展開一種非常另類的思考。或許台灣人應該站在自己的荒溪型河川邊上,思考資源、食物、飲水、儲備、如何保存生機,預備打一場非常不傳統的生存之戰。或許台灣人應該培養有本領「因糧於敵」,到島外掠取資源帶回島內享用的新貴族、新英雄。 我不是胡扯,美國就是這麼做:其大企業是因糧於敵的貴族,其社會主義者是保護生態的英雄。每次遊覽美國的國家公園,看到人家維護青山綠水不遺餘力,就不由想像背後的長期永續(sustainability)的戰略思維。對照台灣摧殘生存環境之不遺餘力,真是讓人無語。 教訓:發展住在海裡的科技。 [註」橋下履的典故,見史記留侯列傳。 -------------------------------------- 四折完畢。有道是: 風葉已盡鳴廊語 還對花月寫豔詩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