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5 15:54:15瀏覽2541|回應1|推薦10 | |
台灣三大遊民:街頭遊民、心理遊民、社會遊民! 上午固定載老婆上班,也習慣聽中廣新聞,聽到三則新聞,感觸良深!它都指向一個社會的底層文化,看起來是弱勢團體關懷,但卻是全民『有感省思』! 第一則:膝下無子的監察院長王建煊透露,打算將外雙溪的舊家變賣,捐款約新台幣千萬元,成立「無子西瓜社會福利基金會」,照顧無子族群,讓無子變有子,王建煊說,他已經72歲了,人生來日無多,在時間壓力下,他想盡快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第二則:大陸首善陳光標拿新臺幣五億元到台灣高調發善款,引發社會爭議與討論,來台可能生變?陸委會將重新審查申請案「是否名實相符」? 第三則:民間團體公佈一項調查結果,低於45歲的青壯遊民已經超過三成,有九成遊民過去都有工作,有正職工作的也有六成三,有將近七成遊民是到處打零工的工作窮人,有3成遊民一天只能吃一餐...... 為善要動人 從動機與人性理解 王建煊有強烈的宗教使命感,發願要照顧老人,動機及作為毋庸質疑,捐獻自己的家產來樂施,是令人感動的,也是值得讚揚的,即使媒體也報導,但因為這是他僅剩的人生資產,賣掉捐獻給無依老人,是72歲同為老人的肺腑之心。 而大陸首善陳光標來台濟貧,除了『錢牆』的觀感爭議外,濟貧的方法及過程這麼堅持,還要公開媒體發放,這是行善?還是行銷?是濟貧?還是消費窮人?讓人霧裡看花,原本感動的一件事,太過理性的設計安排,就一點都不感動! 最感動的為善,就是小人物陳樹菊,或是大企業或名人的埋名隱性捐款。 街頭遊民質變 街頭上常看到非典型工作者舉著廣告招牌謀生,建商給他一天七百元打零工,或許他一星期舉兩次牌,一個月收入屈指可算!這是願意拋頭露面辛勞賺錢的勞動人口面向,他辛苦工作卻錢不多,但不是一般人所謂的『街頭遊民』。 『街頭遊民』應該指的是無固定處所,街頭流浪的人,拿廣告招牌後晚上露宿街頭,就應該符合這個定義。 按照民間團體的這份最新調查報告,有家歸不得,不想歸家,或是根本無家的遊民,有可能是高薪的中壯白領階級,經過金融海嘯的衝擊或其他因素,從正職變無職,而選擇遊民暫度,而這種社會陰暗角落的遊民質變,台灣的政府及社會照顧體系真的應該提早因應。 遊民隱性與性格?『心理遊民』 另外一個問題,遊民有沒有黑數與隱性,我把它稱為『心理遊民』,許多人可能目前沒工作,也沒太多積蓄,即使工作,也是工作窮人(working poor),有許多人更是借銀行貸款或信用卡度日。 『心理遊民』與『街頭遊民』最大的差別就是他沒到火車站棲息或街頭流浪,『心理遊民』有可能常常待在速食店或公共場所,或者變成神遊網海的宅男宅女,『家』還是維繫了『心理遊民』這一群人至少有歸宿的場域。 還有另一種『心理遊民』,是有流浪性格的人,三毛『撒哈拉沙漠』裡的異域生活,不就是讓許多讀者欽羨的夢想國度,文學裡的『心理遊民』在不受羈絆的遊蕩與體驗中,領悟生命的豐富;武俠小說裡的『江湖浪子』,不就是另一種浪漫不羈的情懷;還有許多游牧民族的血液裡........ 『社會遊民』是新監督力量 不是錢這個因素,所造成的另一種『社會遊民』,它有可能是因為對社會、政治、媒體等抱持悲觀的理想主義者,透過網路、輿論、社團、選票,強烈反應在社會公平正義、照顧弱勢文化、拉近貧富差距等等議題上。 『社會遊民』沒有專屬的政黨屬性,它沒有政黨的家,卻是一種監督政府、政黨及社會的力量,從陳光標捐款新聞事件上,從十八趴的議題攻防上,從陳樹菊的義行裡,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社會遊民表達看法與意見。 『遊民』不該是一個負面的符號,在街頭它好像是社會邊緣人,但在社會階級意義上,它是政府責任的一部分;在文學小說裡它很浪漫;在民族意義裡它是稀有文化;在台灣現有的環境裡,它搞不好是一個中流砥柱的力量。 這三則新聞,都在碰觸台灣社會底層文化裡的聲音,政府要面對它,看到藏在底下的深處問題,給他們發自真心的關懷及環境改變! 『為善要不為人知』--請多一點王建煊,請多一點陳樹菊,請少一點高調行『善』,請少一點表面揚『善』!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