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22 11:04:48瀏覽3343|回應6|推薦25 | |
跨界是主流?在政治上也適用嗎?
雞排妹走出娛樂節目後的省思!
前一段時間,我看到民視晚間九點的一個『挑戰新聞』節目,其中,有一個橋段請了藝人雞排妹上節目當來賓,她不只大談對日本寫真女星壇蜜的崇拜,還露出美背、用身材曲線示範誘惑招式,暗示男生對女生蝴蝶結的好奇等等,讓主持人和來賓差點招架不住。
對照雞排妹之前與台大醫師柯文哲在三立政論節目裡的麻辣對話,電視閱聽人如你我,可能會有點納悶,我們選擇性看政論與談話性節目,不就是希望多了解一點政治觀點或社會資訊與背景嗎?名嘴及政治人物不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捧紅的嗎?
我承認我當時在民視談話性節目中雞排妹那一段並沒有轉台,而是繼續看完它,我也看到其他名嘴來賓彼此間,出奇的輕鬆愉快,頓時,這個節目好像變成一個娛樂性節目。但我真的要說,事後想起來,談話性節目應該這樣嗎?這個界限真的已經完全模糊了嗎?是我保守跟不上時代?還是時代離我們愈來愈遠?
當雞排妹走出娛樂節目,在政論節目談論市長參選人,這是節目製作單位的安排,雞排妹只是被邀約來賓之一。
當雞排妹走出娛樂節目,在談話性節目中呈現較輕鬆議題橋段時,雞排妹終究還是製作單位企劃議題邀約來賓之一。
台灣政論與談話性節目,已經嚴重娛樂化了,連市長參選人的發言,都語出驚人,剛好符合部分媒體的重胃口。
娛樂政治化VS政治娛樂化
『娛樂政治化』,例如之前的『全民最大黨』等等節目,以輕鬆逗趣的方式笑看新聞事件及針砭時事,它本質就是綜藝娛樂節目,莞爾一笑無傷大雅。
『政治娛樂化』卻凸顯出台灣一種奇特政治傳播效果,改變政治學上的各種基因理論,連教及學政治學的丁守中,都無法招架,也看不下去,學政治的江宜樺如果跳下來參選的民調,看起來也是百般無奈。
最近立委丁守中的參選車廂廣告開始行動宣傳,而他的參選官網“換『守』上場”,Slogan雙關有意思,官網那些洋洋灑灑的政見以及民調第一的數據,有多少人真的關心?新聞敵不過柯P的隨意出口招,有點令人無法理解。
試想?丁守中會跟雞排妹一塊在政論節目裡談市長參選嗎?我想製作單位也應該會覺得有點格格不入吧!那為什麼柯文哲就可以與雞排妹擺在一塊,而不覺得奇怪呢?
政治裡有些嚴肅的面向是一種分寸與界限,這就像白宮的歐巴馬總統,他也很幽默,喜歡開玩笑,但在陳述嚴肅的理念與立場時,是不能夠讓人覺得在開玩笑,而是要認真對待承諾。
社會裡何嘗不是如此?有許多公理正義是是非非,必須正視看待,不能嘲諷與輕忽。
柯文哲在新聞裡被形塑的人物典型,是敢說敢批,跳脫藍綠的非政治人物,但直言與深思熟慮同等重要,有娛樂與新聞效果的另一面,也會讓人有一種不安全感。
民調的真相與第一名魔咒
當年的陳水扁與馬英九某種程度是選民『信多於真』加權計分後,給了超高的加持培養出來的政治明星,當旋風過後,部分選民拿回彩帶與停止歡呼聲,陳水扁最後涉官司入獄,馬總統連任仍廉潔自持,但民調就是追不回。
從政治明星高低落差民調上來看,講句良心話,主角一直沒變,是選民無法調適與接受政治人物回歸平淡與真實,去英雄化後產生的低潮期,很多人在觀察到底有多長?
民調看不出樣本潛意識下的思維,所以,也不可能在樣本裡被反應,等時間久了,歷史長了,回歸理性時,再來做一次民調,或許才能貼近真實。
柯文哲的情況是『真假莫辯』下『柯語錄』扶搖直上,怪不得呂秀蓮會說出『外星人』一詞,台灣政治界在面臨失望失能情境後,選民尋找新的慰藉,開始跨界找人,柯文哲與連勝文都是選項之一。
但就像當年的陳水扁與馬英九一樣,第一名魔咒才是迷惑選民關鍵來源,陳與馬的學業與政治路的第一名順路,當年讓選民幫他們戴上皇冠;柯文哲何嘗不是如此,一位葉克膜急救專家及高智商的醫師,選民被第一名醫術迷惑,寄情於政治可以開刀或急救成功,所以,光芒四射,無人能擋。
第一名魔咒轉用在政治上,在音樂界、運動界、演藝界也有一些案例,五月天日前曾被提及選臺北市長,而運動界及演藝界出來參選者,也一直沒有斷過。
不過,從結局來看,政治仍需回歸政治人物,醫師最終還是擅長於醫界,演藝界與運動界出身的政治人物,要跨界匯流也很辛苦,應証政治就是政治,無法殊途同歸。
跨界雖是主流 但必須先找到共存文化
閱聽人有些會選擇看雞排妹出現在娛樂性節目或影劇新聞,但閱聽人選擇看政論節目與談話性節目時,意外出現了雞排妹,我們必須思考,這種節目的創新與收視率賣點,閱聽人真能接受嗎?有收視率並不代表閱聽人能夠接受。
本來內容真實度一直都是非娛樂節目的收視賣點,尤其在政論或談話性節目時更應是如此。原始的節目結構調性,就是要找到新聞背後的真實與特別觀點,除非一開始就擺明了這是李豔秋的『新聞夜總會』模式,否則,節目的態度還是必須有所堅持。
當柯文哲走進娛樂節目,可能比雞排妹走出娛樂節目更紅,更有收視率,民調更高,傳統政治人物可能都要跳河自盡。
搞到最後,參選民調高的原因,原來都不是政治因素造成,而是娛樂戲劇效果,連民調分析家也要跌破眼鏡。
當年扁帽的幻想主題分析(註:理論基礎是符號輻合理論,從小團體互動研究發展出來),形成符號流傳蓋過政治人物的實體,而產生另一種文化認同感。
『戴著扁帽很爽』與現在『聽到柯語錄很爽』,是有點不一樣的『我群』概念,但這就是時代演變下的跨界新語言嗎?
高雄的『花媽』已經不是陳菊本人了,所以,要打敗花媽,像在對抗某種文化認同,真的有點難!柯文哲與連勝文要找到類似扁帽、小馬哥或花媽的『我群』,以目前之姿,還有一段距離!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