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欺負人的二代政論定目劇
2017/04/26 08:41:59瀏覽2907|回應1|推薦7

二代政論定目劇,取暖攻心術

打開電視或是收聽廣播,我們常看到熟面孔,一群在節目邀約下以名嘴自居的言論意見領袖,使用很流利,很煽動式的說話情緒或是個人推論邏輯,在主持人的串場下,成為政論節目的便宜定目劇。

政論定目劇成本低廉,是台灣大量生產類似型態節目的關鍵原因。

當年的2100全民開講,採各地巡迴模式抒發不同立場,但如此的節目經營,已不復見,2100帶動的開放call in 也不再是政論節目的主力,所以,目前的政論節目定目劇,就是一套預先企劃掌握來賓議題設定的名嘴秀,非名嘴可千萬不要上該節目,因為,不同意見被集體霸凌的場景,比比都是。

我記得更早期的政論節目,還是單純政治或新聞事件的評論,也造就出來一群學者專家型的政論名嘴,我曾經是邀約名單製作單位,也就是類似執行製作人,這些來賓的邀請名單都在手上,這是搶名嘴的時代,必須讓主持人過目,確定誰適合?不同背景的來賓及政黨立場上是否也達平衡?還要定期安排重量級人士專訪,讓節目可以更具可看性。

現在,我們打開電視看到的政論節目,已經是政論節目的二代劇。

二代劇就是以言論對立訴求的方式進行,有不同立場的來賓彼此立場攻防, 但節目屬性上會有一種巧妙的安排,也就是比例上或是主持人的議題導向裡,讓人覺得有些偏頗,甚至乾脆一面倒的評論,來博取同溫層觀眾的收視保證。

邀約來賓也開始固定化,固定來賓的車馬費當然也就更高,可以想見,從一集三千元調高到五六千元以上,一個月二十多集,算算就是十多萬,有名氣又有收入,資深媒體人樂於此行列,紛紛投入並在某政論節目裡擁有自己的固定言論座。

有一個最令人感到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政論會訪談節目裡的資深媒體人,很多都已經離開媒體界,所以,用言論的犀利來經營自己的言論個人品牌,選擇的路線也不同,有的選政治路線,有的財經,有的社會,久了,什麼都可以談,混合式的路線,什麼話題他都是專家,談事件還有親臨現場效果,也發展出自己的看板風格或是政治格言模式,這些評論策展(curation)的表演功力,在數次的頻道實戰經驗裡,已經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如果您是一隻小白兔,請勿入言論叢林,您一定滿身是傷歸巢。

如果您是中央與地方政治人物,或者您是網紅,有可能在新聞潮流裡成為政論節目裡常邀約的對象,但也請別太高興,名氣是輪流轉,有高峰才最危險,政論節目與政治人物之間本來就不是必然連結,僅是客座角色,媒體人及學者專家才是主要來賓,當不在是政治舞台上落幕或不再網紅後,冷暖即知!

有沒有研究過台灣政論節目對社會、族群及政黨競爭的影響?這種政論後設(Meta)新聞,又成為新聞話題,反覆的讓台灣社會二元對立,我不是NCC,我的見解非箝制言論自由,我談的是更高的新聞與言論平台價值。

看似主流言論,取用個人最有利的數據資料與觀點,但其實就是一場秀,一場彼此間(主持人與來賓、來賓與來賓、觀眾與節目內名嘴)的取暖、演出與攻心計,有點欺負人的台灣政論定目劇,目前仍在上演中...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101442055

 回應文章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4/26 10:10

政黨輪替後,政論節目收視率跌

市場會淘汰劣質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