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紅樓夢賈府四春與清初四大貳臣
2006/12/24 17:19:56瀏覽998|回應0|推薦10

──續蔡元培「石頭記索隱」之賈府四春

紅樓夢中賈府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評註解為「原應嘆息」,這是出自曹雪芹之筆,需要後人探索撰文闡述者,是「原應嘆息」針對那四位人物嘆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僅是書中角色人物,在曹雪芹的心目當中,各自對應的歷史人物原型分別是誰?

據蔡元培「石頭記索隱」的考證:探春影射探花郎徐健菴,惜春影射嚴蓀友,文末並有「迎春等人,尚未考出,姑闕之。」等語。雖然蔡元培並未考證出元春與迎春的人物原型,對於探春與惜春的人物原型考證也未能服眾,卻指出考證「原應嘆息」人物原型的重要方向:賈府四春分別影射明末降清大臣。清楚說明:滿清王朝初建,板蕩飄搖之際,多賴明降將之力以破流寇、定中原、殺明裔,國祚始得延續二百餘年。

本文以蔡元培「石頭記索隱」的考證方向為基礎,狗尾續貂,也來索隱賈府四春人物原型,簡述賈府四春人物原型於後,以俟高明就教方家。本文提出結論觀點:「原應嘆息」背後故事,就是「清史列傳」中「貳臣傳」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曹雪芹所謂的嘆息,無非就是訕謗二字,春秋史筆,嚴於刀斧;「原應嘆息」絕對不是僅供少男少女、熟男熟女,作為思春怨秋之用,這一點首先須明辨。


「元」春的人物原型是大臣「首」降洪承疇

明末高官降清始於洪承疇。為不辨「春」秋大義、昧於華「夏」夷狄之分的後繼者,洞開方便之門者,洪承疇可謂「居功厥偉」!洪承疇奉崇禎之旨,總督薊遼軍務,松山之役,兵敗被俘;軍報誤傳洪承疇已守節殉國,崇禎賜祭九壇,「君恩深似海矣」!但是,洪承疇 「臣節重如山乎」?清初典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備,軍事節略之部署,滿清勳貴「習漢文,曉漢語」等,均出自洪承疇的擘畫與建議,是以洪承疇於清初開國元勳中,位居漢官之首,死後康熙諡號「文襄」可見一班。對照石頭記中,元春的生平紀要:應選入宮,又加封賢德妃,享盡榮華富貴,可說輝映雙合。洪承疇於明清之交,可謂「兩朝領袖」,然而「他年何以別清明」? 對照史可法的「史鑒流傳真可法」,洪承疇的「洪恩未報反成仇」, 真正是「原應嘆息」啊!


「迎」春的人物原型是開關「迎」降吳三桂

開關「迎」降吳三桂,稍讀歷史者人盡皆知,無須贅述。滿清入關後,吳三桂為清軍馬前卒,先後平定陜西四川,會同多鐸攻入南明所轄雲南貴州等地,並引兵入緬甸,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押回昆明絞死。吳三桂對清廷之「忠心耿耿」,可謂「鞠躬盡瘁」。然而,清朝對吳三桂的態度是狡兔死走狗烹:順治將吳三桂所統領官兵員額,自六萬人縮編至二萬四千人,康熙繼任後擬議撤藩,致有三藩之亂。對照石頭記中迎春的結局:嫁孫紹祖,遭虐而亡;俗語: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曹雪芹以迎春所嫁非人,表現吳三桂所託非人。清張茂稷一首「讀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可謂道盡「原應嘆息」。


「探」春的人物原型是南明首降錢謙益

蔡元培考證探春人物原型,未能服眾的原因,在於誤解「探」字。蔡元培認為「探」字影射探花,也就是進士第三名,因此在明末降清的探花中找尋,假設命提偏差太遠,當然結論也就未能服眾。「探」字的確是第三名之意,然而,是就時間順序與地理位置而言。洪承疇降於關外,時間為明朝正朔;吳三桂開關迎降,明朝正朔已亡;二人就時間順序與地理位置,分居狀元與榜眼。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後,錢謙益於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組弘光朝廷,官至南明禮部尚書;對照「石頭記」中庶出的探春,非正朔的南明正是指此。(第五十五回:「鳳姐兒道:『好個三姑娘,我說不錯,只可惜他命薄,沒托生在太太肚里。』平兒笑道:『他便不是太太養的,難道誰敢小看他,不與別的一樣看待麼?』」)其後清多鐸攻江南,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多鐸迎降,居南明降臣之首。因此錢謙益在明朝降清大臣中,依時間順序與地理位置,排名第三探花。

又石頭記「鳳姐病中,王夫人命探春合同李紈協理,又請了寶釵來。他三人一理,更覺比鳳姐當權時倒更謹慎了些。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說剛剛倒了一個巡海夜叉,又添了三個鎮山太歲。」三個鎮山太歲所指者即錢謙益、馬士英與阮大鋮。錢謙益曾以花船迎取柳如是,多鐸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力勸錢謙益投水自盡,共赴黃泉;錢謙益以「水冷」拒不殉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為錢謙益所攔。順治四年(1647),錢謙益因黃毓祺反清案入獄,經柳如是奔走始脫困,錢謙益為此慨然賦詩:「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對照石頭記第五回,金陵十二釵之探春判詞:「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也有四句寫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在在都是錢謙益與柳如是的寫照。


「惜」春的人物原型是「惜」命「惜」降吳梅村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明亡,吳梅村詩諷吳三桂「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自己卻愛惜身命,不殉國不出家未能全節。既歸隱山林,不就清朝仕途,卻又不辭徵召,就任清朝國子監祭酒。既喟嘆「生非生兮,死非死。」「我留復為誰?」「浮生所欠只一死」,卻默受「兩朝天子一朝臣」之譏諷而無語。活在矛盾中的吳梅村,死後所留遺言:「吾一生際遇,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難,無一刻不嘗辛苦。實為天下第一大苦人。」「吾死後,斂以僧袍,葬我于鄧尉,靈岩相近,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對照石頭記第五回,金陵十二釵之惜春判詞:「一所古廟,裏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推論惜春在抄家賈府後出家為尼,或依高鶚所續後四十回所述在家修行,吳梅村的故事躍然紙上。


脂評「原應嘆息」,曹雪芹所嘆息者,此四人於明清之際,因惜命未殉國;倘或殉國,後人將歎息此四人生不逢時,以身殉國之如史可法。然此四人卻因惜命,終被編入「貳臣傳」,成為曹雪芹訕謗的對象。胡適輕率割裂紅樓夢與清史貳臣傳間的相互聯繫,對其居心吾人百思不得其解。讀紅樓夢而不讀清史貳臣傳,可謂學乎?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ckmit&aid=612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