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死亡和安息一樣嗎?
2011/09/18 21:33:00瀏覽1236|回應5|推薦29


死亡和安息有何不同?

大限到了,人不呼吸,心臟沒跳,這一刻,所有的豐功偉業、萬貫家財對死者言,全
歸於零,不都一樣嗎?簡單來說,死亡就是對人間殘忍的別離。

當信主耶穌時,賜生命之靈來到心中,人便能得到屬靈的啟示,知曉其中奧秘和差別:雖然,死亡和安息外在看起來是一樣的,其實卻不一樣。

「信」使靈復活了。復活是擊敗死亡唯一的方法,既然復活,從此不再死亡。正如耶穌親自對人們說的:「惟有算為配得那時代,並配得從死人中復活的,也不娶也不嫁;因為他們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樣;他們既是復活之子,就為神的兒子。」(路加福音)

所謂得到永遠的生命,便是不死。只是客旅世間的日子滿了,被接到陰間安睡著,也息了地上的勞苦,直到耶穌再度降臨時甦醒活過來。

死亡,對他們來說是靈魂脫去寄居的肉體,就是脫去帳幕的時候。中國人用臭皮囊來表示肉體,很有意思,因為人人都有這一天:靈魂都要脫離肉體到陰間。只是肉體有那靈居於其中的是帳幕、是聖殿,沒有的是臭皮囊。正如彼得在將殉道時,在書信裡寫著:「我脫去這帳幕的時候快到了」。

所以安息,其實是種對日常生活勞苦的解脫,息了地上的勞苦,在主懷中安睡。

那可不可以自殺呢?這樣不是可早點安息嗎?就像十多年前
美國轟動一時,天堂門教派信眾在加州聖地牙哥集體自殺一樣,想早日到主懷中安息。其實相反的,自殺行為定引起神的憤怒不喜悅。因為當勞苦的時候,怎能怠忽偷懶安息呢?就像一個孩子該做功課時不去做功課,反跑去房間蒙頭呼呼大睡,會招來父母責罵的行為一樣。

有神居住在內心真好,面對死亡一點都不會恐懼害怕,因為知道這是要休息的時候到了,滿心喜樂的面對,準備到父懷裡安睡。這個把握,正如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所說的:「祂為我們死,好叫我們無論醒著或睡著,都可與祂同活。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oclub&aid=5651936

 回應文章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祂已戰勝
2011/09/21 06:22
因祂活著, 我們不再畏懼死亡,因為祂已戰勝死亡的毒鉤﹗
祂去, 原是為我們預備那更美好的家鄉﹗
NAPA(nanoclub) 於 2011-09-22 11:25 回覆:
以前是罪的奴僕,受罪的轄制,結果必是死。現在作了義的奴僕,結果得到永活生命,而且還是平安喜樂,是多麼的美,多麼的善!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好的地方
2011/09/21 04:45
現在的人 好像普遍不怕死!
而是怕怎麼死?
還是死不了又活不得?
還是死了也沒人知道?

但有確據的基督徒不怕
這群弟兄姊妹都在安寧病房找的到
除了不怕癌細胞
還利用最後的時間安慰隔壁的病床
喜樂傳著福音
因為
我們知道 了結了世上的勞苦
要去那更美好的地方!
NAPA(nanoclub) 於 2011-09-22 11:21 回覆:
現在人不是不怕死,是不曉得死的殘忍。
怎麼死的都是死,所有的痛苦在死的那一刻全都無法感受到,無所謂了。
有神生命的人不可能死,因已經復活,已經戰勝死亡,這是神給的恩惠,好好感謝主啊。

客旅貞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安息
2011/09/21 04:01
死亡﹐對基督徒而言﹐的確如你所說﹐離開這個帳幕﹔靈魂進入神造的屋子(這是套用保羅的話。他說﹐他也不是願意脫下這個﹐而是願意穿上那個--指永恆的居所)。凡是人﹐皆有一死﹐也是讓人懼怕和傷痛的 (信徒與非信徒都是如此﹐死別﹐總是令人難過﹐即使有再見的盼望﹐但死亡的那一刻﹐還是痛苦。)
安息﹐即使在有生命氣息時﹐也是可以靠主所賜的平安﹐享受到的。

NAPA(nanoclub) 於 2011-09-22 11:17 回覆:
當然,這個安息不用等到真的息了地上的工才能享受,是可以在基督耶穌裡預嚐的,是神那讓人口舌無法述說描寫的恩典。

春眠。人間如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晚安
2011/09/20 22:55

如果宗教信仰虔誠的人,不管是安息或死亡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那應該是對依靠神的強烈的有信心吧^^


我以詩度量生活,以色彩豐富我的人生; 帶著夢的羽翼飛天.
NAPA(nanoclub) 於 2011-09-22 11:14 回覆:
信神的人面對死亡時是有那份把握,知道前面要走過去的路,像日頭照耀的正午時刻,越走越光明,一點都不茫然。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dignitas suicide
2011/09/18 22:49
這麼巧,我現在剛看完電視上的電影 A short stay in Switzerland 真實的故事,我上網查到資料 Dr Anne Turner explains in her own words why she went abroad for assistance to die.

I am nearly 67, and a retired medical doctor. My husband, also a medical doctor, died in September 2002 aged 72 of MSA (Multiple Systems Atrophy). In January 2002 his brother (younger by only a few years and not living anywhere near here) died of Motor Neurone Disease. Apparently PSP is somewhat akin to MSA. Dudley Moore, a well-known entertainer, died of it in 2002 and at the end of his life was unable to walk, talk, swallow, or even blink. I do not want to end up like that. Tha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my wanting to commit suicide. Now I am finding walking, speaking and swallow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and have had a series of nasty falls. I broke my wrist twice and thumb once earlier last year and seemed to spend the early half of the year in plaster and waiting for hours in Out-patients'. These fractures were the result of falls.
NAPA(nanoclub) 於 2011-09-22 11:10 回覆:
協助自殺者,像叫唆孩子偷懶安息的,也會被責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