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29 23:01:46瀏覽245|回應0|推薦2 | |
《大乘無量壽經》淺釋-第33集 我們繼續看《大乘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這一品,在上一堂課我們跟大家學習過了上輩往生的修行的方法。那麼下來是中輩的,請看經文: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前面我們講的是上輩往生,特別著重在他的因跟果,當然詳細的說明在《觀無量壽佛經》講九品,上輩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跟上下品,中輩就是中上品、中中品跟中下品。那麼我們看修因,這上輩跟中輩就有很大的差別。上輩是“行作沙門”,也就是講的出家,這個出家在前面跟各位說過了,特別著重在心出,不著重在身出。心真的超越了五欲六塵,有這個出離心,等於說是真正發了菩提心了,也就是再不留戀世間五欲六塵,能夠放得下,真放下了,這個叫出家。 中輩這個就不行了,換句話說世緣他還放不下,這個裏頭的差別就非常的大。世緣能放下給各位說,小功德都變成大功德,為什麼呢?心清淨就不在那個功德大小,在心量的大小。你看那個心清淨的人布施一塊錢,跟心不清淨的人布施一塊錢,這兩個功德不能比。他那個清淨心裏面是三輪體空,他這個一塊錢的布施功德盡虛空遍法界,他心裏頭沒有界限,所以才能稱為大修功德。心不清淨有界限,有是非人我,他布施的再多,功德還是有限,他心不清淨。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講的是心法。既然不能夠捨棄五欲六塵,佛教給我們還是要發無上菩提心,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一件事情,可是你不能不發這個心。前面上輩往生,他發的這個心他能做到。到中輩他發這個心他做不到,做不到能發這個心就相當可貴,為什麼呢?這就是在理上他明了了,在事上他做不到。不像上輩,上輩的理他明白事也做得到,這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這個地方所講的菩提心,我們要特別著重蕅益大師的《要解》他說的,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這句話用在三輩的中下輩非常恰當,就是一定要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許許多多實際的環境不能叫我們放下的,但是你常常有這個心,在臨命終時要放下,要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也符合了這個標準-“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修持的方法沒有兩樣,三輩通通是一樣的,上輩中輩下輩都要發菩提心,都要一向專念,都是要專念阿彌陀佛,可見得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這個地方著重在“一”著重在“專”,決定不能修雜了。 我們今天學佛的環境不好,比不上古時候,那就是什麼呢?道場太多了,交通太方便了,太方便你就會亂跑,每一個道場每一個法師講的都不一樣,你的頭腦就複雜了,就雜亂了,雜亂就不“一”就不“專”,“一”沒有了,“專”也沒有了,就變成什麼呢?雜修亂修,這個雜修亂修不容易成就,不管修哪個法門,都不容易成就,這個是各位一定要曉得的。在古時候因為環境單純交通不方便,從這個寺廟到那個寺廟,差不多要走一天的路啊,沒有那麼方便,一下子坐車到這兒,一下子又坐車到那兒,到處去趕場去了。從前要趕場那不太可能,沒有辦法趕場,所以古時候學佛的人,多半是一生走一個廟,接受一個師父的指導,那他比較上單純,這個叫做有福報。現在複雜了。 特別是這個法門,經上明白的給我們開示要“一”要“專”,所以大家要把這兩個字看清楚,所謂專修專念,這就是一定要依這一部經,你依一部經這就專了,我們在前面說過了,要把這一部經裏面所講的道理要通達明了,教給我們這些方法教訓,我們要把它做到,不僅僅說念了就算了,要把它做到,這就是受持的意思,這個才叫做依教修行。那麼在平常的時候,心裏面才有念頭起來,趕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個佛是這樣子來念的,不管我們這個念頭是善的還是惡的,總而言之有念就錯了,立刻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希望除非不起念,一起念那就是阿彌陀佛,這就叫一向專念,經就念一部。 如果你這個念一部覺得太枯燥乏味,念不下去了,所以現在才編這個五經讀本嘛,你可以多念一念調劑調劑,這個是不得已的,如果還嫌不夠,可以再加一個《淨土十要》,如果你說這兩本還是太少了,那麼老和尚說我再介紹一部《印光大師文鈔》,如果你還嫌少了,那就勸你不要修這個法門了,你要想修這個法門想一生成就不能再多了,再多了對你決定沒有好處。 死心塌地修一個法門,這個法門的目標是求一心不亂,也就是求清淨心。搞多了,心不容易清淨,心定不下來。學一樣,心才會定下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不念佛就會有妄念,為什麼要念佛呢?念佛是對付妄念的,要曉得這個道理。 除此之外“隨已修行,諸善功德”,上面是大修,這個地方我們不能大修,那就是隨份隨力要修善德,但是不要勉強,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 世尊非常慈悲,怕我們不曉得怎麼個修法,下面就舉了幾樁例子,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提醒我們應當要做的。 第一條“奉持齋戒”。“奉”是奉行,就是我們要做,要學著做。“持”是保持,我們活一天就要做一天,一天不缺這個叫“持”。什麼叫“齋”?什麼叫“戒”?這個要搞清楚。“齋”是心地清淨。給各位說齋不是吃素,我們現在講吃素叫吃齋,這個是錯的,這個是不懂得齋的意義。齋是清淨的意思。我們中國古人在祭祀的時候,那個主祭的人他要閉關三天,我們佛門叫閉關,就是他們的持齋三天,齋戒沐浴要齋戒三天,但這個三天是要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也不見客,把自己關在一個範圍,就像我們的閉關相同,三餐飯送給他吃,除了送飯的之外不見任何人,就是把一切的雜念通通放下。那麼這三天就想了,想那個要祭祀的對象,如果是祭祀祖先,就要想當年祖先在世的時候,那個音容以及他生前的事業功德,想這個,祭神如神在,就想三天。我們佛門這個叫觀想,就是修觀想。一心一意的想三天,到祭祀的時候,那個神就來了,就真的來了,就有感應了。不像現在祭祀,草草率率的,神不來了,為什麼呢?沒有誠意。所以他要三天齋戒沐浴,身心清淨,跟神才能夠交通,才能夠感應。佛法裏面講感應,現在叫交通,就是能溝通。所以這個齋戒是平常這個心要清淨,這個是齋,心要清淨,就像我們在祭祀之前持齋那麼樣的精嚴,修自己的清淨心。 在我們那邊做法會也是一樣,那個主法的更不要說了。你去參加那個法會之前,一定自己要把自己的身心都要乾乾淨淨,尤其要跟著人家唱誦,你那口不乾淨,口怎麼不乾淨呢?吃榴蓮呀,我們那邊一吃榴蓮,你去參加法會,整個法會都是榴蓮法會。那這裏的話就是吃臭豆腐,參加法會吃臭豆腐,一個還可以,多幾個的話就變成臭豆腐法會了。所以這個口也要清淨,就這個意思。我們那邊就是這樣。所以這就是“齋”。就像我們在祭祀之前持齋那麼的精嚴,修自己的清淨心。 那麼戒就是守法守規矩。所以這個戒在這個地方是廣義的,並不單單指佛家的五戒十戒,那範圍太小了。這個齋戒是廣義的,除了佛的教誡我們要遵守,像我們這一部經上佛就有許許多多的教訓這個都是教誡,我們都要了解,這段經文裏面就講了很多,都是叫我們要奉持,像“飯食沙門”,這都等於是戒條一樣,我們都要多認真的學習,所以這個戒律是廣泛的。千萬不要一看到戒律,就想到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你想得太窄小了。國家的法律要遵守,寺院道場它也有個規約,我們也要遵守,甚至於沒有條文的風俗習慣,不成文的這些社會秩序,沒有文字寫出的我們統統要遵守,所以這個意思就非常的廣泛,簡單的說就是守法,遵守社會的道德秩序,以清淨心去做這個叫做“齋戒”,實在講這是做人的基本德行,基本的條件。 “起立塔像”,你不要看了這一句就趕快緊去募捐建塔去造佛像去了,你要曉得“塔像”是什麼意義?它代表的是什麼?“塔”是供佛舍利的,是紀念的意思。“像”是形像,是佛像。所以塔跟像在佛滅度之後,就含有很深的教育的意義。“起立塔像”這個包括道場在裏面,塔有包括道場,就是建立道場,供養佛像,它的目的就是教化眾生,這個地方就有佛跟佛法住持了,眾生就有聞法的機緣了,可見得這個非常的重要。前面所講大修功德,人家有這個智慧有這個福德,可以大修功德。今天沒有這個機緣沒有這個福德,那我們怎麼個做法呢?我們修一天兩天三天乃至於七天,這個是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去租借一個地方,請法師到這裏講一天的經,這個就是“起立塔像”了。你要知道講經的道場就是佛舍利所在之處,經典是佛的法身舍利,大家往往把佛的舍利看得很重,那個舍利沒什麼用處,那個舍利對你有什麼好處呢?那是佛的肉身舍利,給你作個紀念的。真正要緊的是經典,經典稱之為法身舍利。你看看道場裏面供養佛經,道場是法身的舍利塔,這個就是鼓勵我們要懂得建道場,懂得請法師大德來講經說法,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了。那麼實在請不到法師,我們自己發起來念經,這個功德也很大。譬如說我們發起念一天的經,一天念個五卷六卷,早晨念三卷晚上念三卷,集合大眾在一起念經,念經要把句讀跟抑揚頓挫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了叫人聽了他能聽得懂,聽了以後他心有感動,這個才有功德才有受用。平常寺廟裏面這個敲著木魚念經,那個不行,因為外面的人聽不懂,不曉得在念些什麼,那個不起作用。念經不是念給自己聽的,是念給別人聽的,總要有人聽得懂嘛,這是不得已的方法。所以你要懂得“起立塔像”的真實意義。 下來是“飯食沙門”,這就是要知道供養出家人。因為出家人他不從事營生的事業,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不從事生產事業,他的生活要靠在家眾的供養,所以你要懂得去供養他,讓他在生活上沒有牽掛,他可以安心辦道。如果沒有人供養那沒法子,只好自己也去做一些營生的事業了,那麼這樣對於他的進修就耽誤了。實在說出家人就跟學校的教員一樣,教員公家有薪水制度,所以他沒有憂慮,可以專心去教書。那出家人現在國家沒有給他待遇,所以在今天要靠信徒。在從前信徒對於沙門的供養如法,如法的,因為信徒多半都是懂得佛法的,所以都是給寺院置產業買地買山買田園供養寺院,所以寺院它有廟產它有產業,那麼這個產業誰去做呢?有一部份是出家人自己做,這是百丈禪師他提出來的-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要自己種點糧食種點蔬菜,當然主要的還是給農民去做,就是租給農民,農民耕了寺院的地將來收成,就納租給寺院,寺院收租,因此寺院每年收租的糧食,有一定的收入,所以寺院裏面他的住眾再多,雖然清苦還是能夠維持。所以從前出家人對待這個信徒不像現在,現在看到信徒熱烈的招待。從前寺院裏面看到的出家人是眼觀鼻鼻觀心,看到跟沒看到一樣,不給你打招呼的,理都不理你啊,往往讓你感覺到這個出家人架子好大,不是的。不是他不理人,在寺院裏面有專門接待客人的「知客師」,是他的事情,他不是知客的身份,他對人就不理了,不理人他心清淨。現在寺廟沒有寺產,生活要靠大眾,所以就攀緣交際什麼都來了,所以沒有從前那麼清淨。所以供養出家人要有智慧,不能動感情,感情的供養往往出了毛病,自己造的很重的罪業,自己也不曉得。修福這個福跟禍,我們中國這個字只差一點點,你看一不小心,福就變成禍了,修福結果變成禍出來了,麻煩就大啦!所以要很小心很謹慎!這個講到修供養不容易,因為對於修道的人,讓他生活沒有憂慮,他才可以安心辦道,安心修學,安心弘法,生活上沒有憂慮,他也沒有積蓄,因為有積蓄麻煩就大了!你供養多了,他才有積蓄嘛,你供養的剛剛好,他怎麼會有積蓄呢? 所以底下這兩句都講隨份隨力,協助弘揚佛法,是這個意思。“懸繒”。“繒”就是幢幡一類的,“繒”是懸掛的。我們這個道場沒有幢也沒有幡,可是你要知道這個幢幡是什麼作用,要知道這個。從前由於通訊不發達,也沒有郵政,寺院裏面今天要講經了,怎麼通知這些信眾呢?要一家家的通知太麻煩了,何況也不能這麼做。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佛教絕不拉信徒,刻意通知你,到你家去拉信徒,這個在過去佛法裏面沒有的,寺院裏講經絕不主動的去拉你來聽經,沒有的。像現在發通知,發通知都過份了,通知是送到家裏,已經有拉信徒的意思了。從前沒有,那要用什麼方法呢?就是寺院裏有旗桿,這個旗桿不是掛國旗的,是掛幢幡的,幡是扁形的,幢是圓形的,都是屬於旗幟一類的,把這個升在旗桿上,人家遠遠看到了就曉得,今天寺院裏面有講經,喜歡聽經的他就自動的來了。那麼現在呢?現在不需要了,現在是用什麼方法呢?現在就是外面貼個廣告登個報紙,就是“懸繒”的意思。哪個地方有講經,你在報上登個報紙人家看到了,他喜歡自己來,不個別通知的,這個是“懸繒”的意義。所以我們今天看經上這麼說,你要去做個幡做個幢掛起來,這叫什麼呢?這叫死在字裏行間了,學佛學得變成佛呆子了。這是那個時代,現在時代變了,如果說是佛生長在這個時間,那他一定要告訴你到處貼廣告到處登報紙,去廣播宣傳,會跟你講這個,不會用上面這兩個字,所以要知道它的時代意義,它的真實的用意。這個就是為道場做宣傳的工作,宣傳不拉人,就是我們要把這個機會告訴別人,願不願意來是他自己的事,所以我講今天把通知發到人家家裏都勉強了。佛陀在世的時候,如果在今天決定不主張把通知寄給你們家裏,我想佛決定不允許這麼做的,所以這個做法是有點攀緣,佛是隨緣而不攀緣的,所以登報紙貼廣告這是對的,這就是幡幢的用意。 那麼“然燈”這個意義就非常之深了,這個“燈”絕對不是在佛面前一定我們要點燈,我們要點蠟燭,電燈已經這麼亮了,何必還要點那兩根蠟燭呢?你要曉得點這個一定有很深的用意,你看蠟燭點起來它放光,越燒它就越短,一燒最後沒有了,這個代表犧牲自己幫助別人,捨己為人的意思,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這個意思,叫你看到蠟燭要學這個蠟燭,要肯犧牲奉獻,燃燈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要把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德能、自己的才藝貢獻給社會,為一切眾生造福,這就是燃燈的意思。 “散華燒香”跟前面“懸繒”的意思很接近,但是不相同。前面“懸繒”的意思拿現在的話來說確確實實就是登報紙貼廣告,一點都沒錯。那麼這個“散華燒香”呢?“華”是代表言行,把佛法做出來,做出個樣子給那些沒有學佛的人看,看到我們這些學佛的人的確是很快樂,非常的幸福,這麼幸福是因為我學佛了嘛,我學佛了他就會來學佛了,這個就是“散華”的意義,“散華”的意思,把佛莊嚴的寶華遍布到十方。“香”是德香。你看六祖壇經說的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可見得花跟香都是講自己的德行、容貌,依我們的言行做眾生的榜樣,教化一切眾生,去影響一切眾生,這個是“散華燒香”。你要是看錯了這個字,好了,天天去買香來燒,製造髒亂,大把大把的香製造空氣污染,這都錯了。一定要曉得這個意義,所以如果佛弟子今天你在家裏面燒香,那最好一天早晚課的時候,各燒一支香就夠了,不要再燒多了。你看看新聞報紙的報道,南北極的臭氧層都起了變化了,燒香也有問題。一定要懂得這個意義,你真正明白這個意義,那不燒就是真燒。燒是什麼呢?怕自己忘掉,我們今天點個蠟燭就是怕你自己忘掉,提醒你,你不肯捨己為人,這個蠟燭燃燒在這裏叫你看到會想到:我應該要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個事情我念念在心,這個蠟燭,燈點不點就無所謂了,沒關係了,那是真正的點燃了。你要是點得再多,心裏還是自私自利,以為我點得越多,佛菩薩就越保佑我,不要去保佑別人,我發財就好,別人不要發財,你燈點得再多,心裏面一塌糊塗,那是黑暗的,沒放光啊,外面很亮,裏面是黑的。所以經文上你要曉得它的意思,絕對不能錯用了心,不能把經義給誤會掉了。 然後“以此迴向”,我這樣子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所為,一切都是為了求生西方淨土,一切都是為了幫助佛接引眾生,佛希望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宣揚給一切眾生,那我們今天盡心盡力在做,這就是真正的迴向了。我們天天念迴向偈,念迴向偈沒有照做,那沒有用處的,那不是迴向。是要你真真實實的去做,淨土法門我們現在知道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的第一法門,我們把這個第一法門普遍的宣揚,普遍的推薦介紹,這三種迴向都具足了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通通具足了。 那麼自己有個大願“願生彼國”,那為什麼要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願才能夠圓滿,願與行都能達到圓滿,如果不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願行沒有辦法圓滿。我們通常講四弘誓願,華嚴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必須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做得圓滿,為什麼呢?你把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上一千遍,你就自然的明了了。 那麼這是講到中輩的修因,這是略舉幾個例子,那麼細講就太繁瑣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總結一句就是,“隨份隨力,自行利他”,特別的就是把這個佛法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個很重要,歸納起來就是這個意思。那至於用什麼方法呢?方法非常的多,底下這一段就講果報了。我們看經文: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 這個人在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了。前面上輩往生的人,是報身佛來接引他。中輩的是化身佛來接引他,這個是應身佛,這是應化身,應化身的佛像跟報身佛沒有兩樣,“具如真佛”,真佛就是報身佛,相好光明跟報身佛是一樣的,阿彌陀佛在臨終的時候來接引你。 【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 不僅僅是佛來接引你,當然觀音勢至還有許多的菩薩聲聞,上面曾經跟各位講過了,凡是跟佛來接引你的人跟你都有因緣,跟你沒有緣的,他不會來,是有緣的。那麼上次特別提醒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陌生,會有很多熟人,這些熟人都是過去世當中你的親屬,你的朋友,你的同參,你的同道,他們已經修行,已經早往生了,今天你修行也成功了,所以他們一定會跟著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同來接引你,你不認識他,他認識你,你在六道輪迴,他們在西方,他們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你不管在哪一個道裏頭,他們統統都知道,他都認得,所以你今天修這個法門修成功了,他們非常歡喜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了,跟你一見面一談起,你一想就想到了,為什麼呢?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神通你也有了嘛,過去世生生世世的事情你都知道了,他跟你是哪一世的什麼關係什麼人,通通都記起來了,所以那邊的熟人比我們這邊的熟人多,而且那邊的人都是善友,沒有惡友。這邊是冤親債主多,不是好朋友,都是來找麻煩的,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絕對不是什麼好朋友。昨天講過,好朋友通通跑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你要找你生生世世的好朋友,那你只好到西方極樂世界,通通都找到了,原來全在那個地方了。在六道裏頭都不是好朋友。就是來接引我們的這些人,我們知道這些人在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攝受導引”,“受”是接受。我們想往生,那麼阿彌陀佛接受,歡迎,阿彌陀佛非常歡迎,親自來引導我們,我們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裏,他帶我們去,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在哪裏,你不必去想它,臨終的時候不要你自己去找,佛來帶你去,佛是最圓滿的衛星導航,這個衛星導航是超越這個地球的,什麼地方什麼方向他設定好了,所以你也不需要認識路,有人領我們一道去,決定可靠!下來再說: 【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你隨著彌陀的應化身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就不退轉了。“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你必定往這個方向去修學,決定不會退轉的。功德智慧要比上輩往生的人差一些,但是各位要知道,除了這個功德智慧之外,跟上輩就沒有差別了,神通道力一切的受用沒有差別,容貌也沒有差別,居住的環境都沒有差別。這是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的,這就是中輩往生的這種種的情形。我們再看底下第三段說的是下輩的。我們看經文: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像前面這個隨份隨力的工作他都做不到,這是說一些業障很重的人,這個自己要知道,你自己發心學佛,你的家庭不學佛,反對,你想做一點好事情,他們的眼睛就瞪著你,你就不敢做了,這個都是障礙啊,甚至於想聽經都不讓你去,看經也不讓你去看經,你想做都沒法子做,這種情形比比皆是啊,很平常啊。那怎麼辦呢?經還是要念,佛號還是要念,佛號不淮你念呢?那你念在心裏頭,不要念出聲來啊,不要拿念珠,你拿念珠就很明顯嘛,拿念珠人家一看,他就是要罵你,找你麻煩。不拿念珠怎麼計數怎麼算?念了多少呢?老和尚提出這個方法很好,看報紙總可以吧?我看報紙你也罵我,不行啊,這個沒人會罵你,看報紙這一行有幾個字一個字就念一聲佛,你看到“天氣預報”剛好四個字“阿彌陀佛”,我看天氣預報嘛是不是?拿報紙的字數來當念珠來計算,那還不是一樣的嗎?人家看你在看報紙,實際上你在念阿彌陀佛。所以方便有多門,你要懂得善巧方便,不要搞得家庭鬧得不愉快,要使家庭和睦又不障礙自己學佛,這個就是我沒有機會修功德,我自己一個人好好的修,所以你要懂得方法,技巧很多,確確實實這個法是心法,是在心地上做功夫的,不是在外表的,只要外表不露痕跡,誰也不知道,拜佛不能拜,那我就觀想拜佛那也一樣。黃念祖老居士他說那個《淨修捷要》,有一個九十多歲的人,他心裏面一面念“一心觀禮”,他坐那個公共汽車,他在走路的時候他也觀想,拜的時候,拜..那摩阿彌陀佛,他也觀想然後再拜下去起來了,觀想呀,所以這就是觀想也一樣。所以實在講,佛法是講恭敬心,絕對不在形式,形式你一天磕十萬個大頭,你心裏面還是亂七八糟,那個頭也白磕了,沒有用處,心不清淨意不虔誠,拜佛也沒用。那麼這個就是他沒有機緣做一切功德,沒有機緣宣揚佛法宣揚佛教,那只好用這個方法來修,但是同樣的也要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看這一句三輩都有,可見這一句是淨宗修學的綱領,也是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裏面的第十九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所以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是有經典根據的。下來說: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是講的修因。我們今天看到很多修行人他有障礙,有障礙就沒有歡喜心,他心裏很煩惱很憂慮,這個心錯了,這個修行方法是有疑問的,有障礙當中還是能生歡喜心,為什麼呢?我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一樣的可以跟障礙我的人跟他處得相當好,跟他處得和和氣氣和睦相處,自己用功他們不會察覺到,自己學佛也不礙他,如果你家裏的人是信天主教的信基督教的,你一個人學佛,他們反對,偏偏要你上教堂,那你怎麼辦呢?照去,照去,一樣可以,到教堂裏面他們在禱告,你在念阿彌陀佛,他們在拜耶穌,你在那裏觀想,拜阿彌陀佛拜觀音菩薩,一點都不相妨害,你在那邊可以禱告,勸那個耶穌勸那個天主要回頭,要好好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功德就大了,你把他們都度了,所以不是不能去的,如果要你認為我們佛教徒怎麼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呢?那是你自己障礙自己,可以去的,誰說不能去呢?但是出家人穿這個衣服呢?就不好去,不是我們有分別,是人家看到了會譏嫌會批評會造口業,在家人就無所謂,那麼這樣子你的家人都歡喜啦!就沒有障礙了嘛!那你可以過得很愉快很幸福,到最後如果你修成功了,預知時至要往生了,你家人問你是怎麼回事啊?你說我連你的上帝都度了,這個時候你家裏的人一定回心轉意了。 以前這個說過了。香港何世禮將軍的母親她就是這樣的,他們一家信教自由,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老太太念佛往生的時候她預知時至,她還開了個往生大會,把親戚朋友通通找來,然後表演往生,你看她本事多大,通通請到家裏來給大家說,她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叫大家通通念佛送她一程,她盤腿一坐,那麼就開始念佛號,念不到十五分鐘她走了,走了,所以全家從此以後就改信佛教了,全家都念阿彌陀佛了,再也不到教堂去了,那不到教堂去什麼堂啊?去佛堂了,把教堂改一改變佛堂,所以你看老太太平常一句話都不說,臨終的時候把人家一家人都給度了。這個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佛法功夫真正得力,順境逆境都生歡喜。 “信樂”。“信”是不疑,不生疑惑,這個是信。“樂”是愛好。“以至誠心,願生其國”,“至誠心”就是菩提心,真誠之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因跟前面那個就要差很多了,但是如果你要會用心的話,實在講絕不比前面差。像何世禮母親那種作法,一定是上品上生,她臨命終的時候度那麼多人,那是多大的功德呀!那是大做功德了,開往生大會那是最後一剎那修大功德了,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表演給你看,看你信不信?講了你不相信,我做樣子給你看,那是真正的大修功德,那個決定不是下輩往生。由此可知,上中下三輩的因行,都在你自己,你能不能認識清楚?你能夠明了你會修。換句話說,什麼樣的環境都沒有障礙,你說有障礙,是你自己不會修,你才會有障礙,你自己不明理不懂得方法,那你就有障礙。你要是明理懂得方法,不管是順逆境界,你都有最殊勝最圓滿最高的成就,所以你要懂。那麼底下就說它的果報了。我們看經文: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個夢見並不是真正的在作夢,也是化佛來接引。但是他的福德因緣沒有中輩那麼的好,就是中輩的人走的時候比較清醒,他會告訴人:「佛來接引我了,我現在跟他去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下輩的往生呢?佛來接引,他也看到了,但是口裏沒有力氣說不出來,想告訴人家,嘴形會動,但是沒有聲音,只有身體的肢體語言,真正見到佛,這個時候好像在夢中一樣,似夢非夢,這個就是現實跟夢之間的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我們沒辦法去體會,除非你真的是有這樣的一個境界。這裏隨便說一下供大家做參考,你可以把他當得不是真實的,你信不信無所謂了。 我的俗家夫人,往生的瑞相過程都很好。那麼三年之後,那我有一個學生,就是以前學製作的一個學生,他的太太在下午午休坐在椅子上的時候,她也不是睡著了,這個就是類似似夢非夢的這種境界,就看到我這個俗家夫人現了比丘尼的相,而且很瘦,就是所謂的很正常的樣子,那正常就不是特別胖胖的,很瘦,但是實際上我的俗家夫人她是學美聲唱法的唱那些歌劇的,她像外國人的身材很胖很胖,有七八十公斤,但是她必須要這樣子她的氣才夠啊,她丹田那個氣很足。她做過實驗給我們看,她這樣子頂那個鋼琴,“嘣”鋼琴會動一下,鋼琴有多重啊!她們那種美聲唱法唱到最高音可以把一個玻璃杯「噼」唱裂掉,所以你可以想像,如果跟她鬧意見,她用一個最高音喊過來「閉嘴...」你口才再好再有辯才都沒有用了,都變成蠢材了。所以當時她就是這樣,她就示現比丘尼的樣子,左右有兩朵紫色的蓮花,所以我很相信,我就很安慰,以後我往生的時候,她在極樂世界,她一定跟著阿彌陀佛來接我的。 似夢非夢的這個境界並不是睡著了的時候,還是很清醒,就是他的福德因緣不足,沒有體力了,見到佛很歡喜想跟他去,想跟家裏的人講,但是說不出來,就是這麼一個境界。那麼慈淨老師他在做臨終關懷也碰到過這個例子,也是這樣沒有力氣了,然後就問他是不是見到佛了?就要他做個動作,眼睛眨眨眨三下,結果她是眨了三下,結果家屬都不相信,說可能那麼巧他眼睛癢了眨三下,後來跟她說,妳除了眼睛眨三下,手也動三下,眼睛眨三下手動三下,表示妳真看到佛了,結果家屬才勉強相信,就是講不出話來了。所以從這裏可以知道,三輩往生都可以算是很清楚的跟佛一起去了,就是這個意思。那麼他的功德智慧要比中輩的差一些,但是各位要記住:除了功德智慧差一些,其餘的一切受用,你看看四十八願說的沒有差別,這個是三輩,這個三輩給各位說都是專修淨土法門的,專修念佛的。 那麼底下這一段是講雜修的。前面專修的,善導大師說一百個人修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的。這個雜修的,一萬個當中難得有三個五個往生,比例就很小了。下面就講雜修的,不是專修的。雖然是雜修都要有相當的功夫,以後能夠一回頭發願求生淨土,以那個修持的功夫,這樣行。他修禪也好,學密也好,持戒或者學教都可以,要能夠回頭,真正回頭一樣往生,為什麼往生比例少呢?就是因為你學別的東西時間久了,有這個習氣在,那個習氣不太容易斷得了,如果回頭不是很懇切,不是真的回頭,那就很難了,很難往生。我們先看經文說: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 這一句告訴我們修學大乘法門的這些行者,大乘在中國有八個宗派,除了淨土宗之外,還有七個宗派都是修學大乘的,這些修學大乘的人如果一旦覺悟了,他回頭,“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但是要真信,“乃至十念”這是行,“願生其國”這是願,你看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了嘛,這樣就可以,他能夠往生,他要具足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最難的就是信心,一般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對於淨土都沒有信心,為什麼沒有信心呢?大乘經典裏面沒有這個道理啊,大乘裏面講菩薩的階位,圓教五十一個位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是初信位的菩薩,思惑斷盡是七信位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初住位的菩薩,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受用都不一樣的,不平等。一看西方世界通通平等,一個凡夫一品惑也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居然能跟等覺菩薩平等,他不相信,所以這個法門諸佛都說難信之法,玄奘大師翻的《阿彌陀經》翻的是極難信之法,所以對於教理越是研究得深越不相信,認為什麼呢?認為這個教是佛對那些沒有智慧的人沒有學問的人講的,所謂是愚夫愚婦,是對他們說的,把這個淨土教貶低了。認為他們自己所學的是佛教高級的無上大法,把這個看輕了,他怎麼可能來念佛呢?他可以勸別人念佛,他自己不念佛,他也講《阿彌陀經》,也講《無量壽經》勸你們求生淨土。我不必要,我不用求生淨土。那麼這樣的人,我們看了很多很多,所以一碰到他,那我就說了:「我不如你,你行我不行,我不念佛沒得救了,你有本事出三界,有本事斷煩惱,我沒本事,所以我們甘拜下風,我不如你。」那到底是真的不如還是假的不如,那只有佛知道了。所以從教下真正回過頭來,“以清淨心,向無量壽”,那是真的了不起!所以你看蓮池蕅益大師常常引用的,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這都是教下的,永明是禪宗的,他們真正透徹了,這個回過頭來真的是“以清淨心,向無量壽”,這些人回過頭來那是上品上生,因為教理透徹明白了嘛,幾乎是解悟了,還沒有證悟,但是解悟了,肯定上品上生那沒話說。通宗通教,真正是通達了,所以他回頭。沒有真正的透徹通達,不可能回頭。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極難信之法,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經上常常說,這難信之法我們這些人要是相信它了,那麼這個人不可思議!佛在經上給我們授記了,這在那部經呢?《鼓音王經》上面有說,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上有。這一種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數諸佛,所以你有很深厚的善根,你今天遇上這個法門,你能夠相信,非常非常不容易!你要不相信的話,你就把這個法門講給別人聽聽,看看有幾個人會相信你?你去問一百個人,看看一百個人當中有幾個會相信的?尤其是學其它法門的人你看他信不信?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真難信!那我怎麼會信呢?這個奇怪!那麼多人都不相信我怎麼會相信呢?這佛講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前了,你才會相信這個法門。“乃至十念”這是講行,信願行的“行”。這個十念不是臨終十念,是平常,平常他的功課就是用十念法,他早晚功課就是用這個方法修行,他學的是別的大乘法門。你想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師,天台法門的主持人,他要領那麼多眾,天天講經說法,他哪有時間念阿彌陀佛啊?所以他只在早晚課上加上十念法,這個也行,一生當中不缺,那也符合一向專念,符合這個條件,他一天沒缺啊,何況他信得真願也切,真信切願十念也能生,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就是講的十念必生,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是講行門。“願生其國”這是發願,他有真實的信願。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 這個“甚深法”就是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在一切的法門裏面是最深的法門,連菩薩都不相信,可見得它深啊!它要不深,那應該一般人都能相信,太深了,所以那是宗門教下真正通達的人才能相信,不是真正通達,你叫他對這個法門生信心不容易,所以他能夠深信,他能夠理解。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這一小段是講臨終的時候。前面的十念是講平常。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十念一念必生,臨終的十念是十句。不像平常的十念是盡一口氣叫一念,如果修這個法門,你就修十口氣,十念,不要再念多了,因為念多傷身體,所以能盡十口氣就圓滿,培養成一種習慣,一天都不中斷,這是符合法門的標準,這是講的臨終。有些人真的在臨終的時候,修學大乘的人一生不相信,到晚年臨終的時候,他忽然間想起來了,真正發心了,為什麼呢?原來自己修的那個法門修了一輩子,到了臨命終的時候不得力,這個時候著急了,如果有善友提醒他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這個念頭一轉,以真實清淨的心,行!可以!一念都能往生,“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就是念阿彌陀佛。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這個“夢中”跟下輩的夢中意義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念佛人在臨命終時候預知時至,清清楚楚,這是佛力加持啊!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來修不容易修得到,那怎麼得到呢?念佛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你念得勤念得多,佛力的加持使你在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入禪定,所以這句佛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絕不能夠看輕它。所以十方諸佛讚嘆,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一句名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的不可思議是相同的,那麼也是我們自己當人的自性不可思議,這才是最真實最真實的意思。所以你能夠相信能夠發願,能夠一天到晚不中斷,這個人不可思議!非常非常的難得!這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所以這個著重在因行上面,前面所講的三輩,在《觀經》裏所說的九品,比三輩說得更要詳細了。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那麼這一品其實是補充了三輩九品,除了三輩九品這些修持之外,在第二十五品這個往生正因,又羅列了一下往生的這些因。但是大家要知道,這一品在魏譯裏面完全沒有,魏譯裏面這整品完全都沒有了。所以說為什麼要會集就是這個意思,尤其這一品往生正因裏面所說的,最適合我們末法時期,我們這一代人所需要知道的,對我們更有幫助。所以這一品其實是佛說的,佛有說過,但是魏譯就沒有這一品了,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在他的《大經解》裏面說的,所以很幸運很難得我們看到這一品,從會集本裏看到這一品,所以這一品非常重要,是我們修學淨土必須要依靠的,要認真學習的。那麼經文一共有四段,第一段裏面說出往生的正因,有六句,我們看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 這一小段裏面就說出了六種正因,這六種正因裏面就是六句。第一句是說受持本經,這一部經非常重要!“善男子,善女人”特別要注意 “善” 這個字,這個“善”字就是《阿彌陀經》裏面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換句話說,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的人,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如果這三個條件具足,在我們佛法裏來說叫做根熟的眾生,什麼叫做根熟呢?就是你這一生有機會作佛了,就是成佛的機會到了,這叫根熟。如果成個羅漢成個菩薩,沒有算根熟。成佛的機會到了,你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你這一生決定成佛。所以這一部經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叫凡夫一生成佛,這是本經最不可思議的,也是一切經裏面所沒有的,第一殊勝的法門。當然佛叫著阿難,先要把當機的人找到。 下來就講修行的方法了。“聞此經典”,這個“經典”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同修們要特別注意到,這個本子到我們中國來最早,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侯,這個經就來中國了,後漢的時侯就傳到中國來了,來得最早。當時安世高大師到我們中國來的時侯,安世高大師有翻過這一部經典,有翻譯過,可惜這個經本失傳了,我們在古時候經書目錄裏面看到有記載,所以它來得最早。那麼翻譯最多,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這是所有一切翻譯經典之勝,沒有能過超越本經的,沒有超過。但是這麼多的譯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五種,有七種巳經失傳了,這五種本子翻譯出來它的出入很大,前面都曾經跟各位報告過了。為什麼譯本出入這麼大呢?這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對於這個法門是多次宣講,不只講一次,所以阿難尊者集結的這個原本就不止一種了,就有很多種。這些本子傳到中國來,所以就把它翻譯出來,因此這個內容出入就相當大了。於是後來的大德們才感覺到有會集的必要,最初會集的是宋朝的王龍舒居士,如果要認為會集不當,王龍舒居士往生的時候是預知時至,站著走的,《龍舒淨土文》前面有一個畫像,就是他往生時候的像,他是站著走的。可見得會集是有必要的,但是會集一定要忠於原譯,不能隨便改動原譯本的文字,如果改動文字了,這是後人會講話的,隨便改經這是不可以的,龍舒居士雖然是會集本經,也免不了犯了這個毛病,自己把這個原文改動了一些了,當然不多,但是一個字都不能改,一個字都不能改,你是會集,你不是翻譯。以後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做了一個節本,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他做了一次會集本,這三位大德可以說都是犯了這個毛病,所以印光法師很不滿意,有嚴厲的批評,雖然有讚嘆,也有批評。夏蓮居居士也是見到古人會集犯了這個毛病,對於這個經典的流通就產生障礙了。這個經是淨宗第一經,對於修淨土的人非常重要,所以他自己發心,前後用了六七年時間會集成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把前人所有的弊病,之前這些大德犯的這些毛病,全部都避免了,所以是最好的一個本子。各位如果將九種本子合起來看,你才知道這個本子是《無量壽經》裏面最善之本,所以今天我們在這裏看到經文說“聞此經典”,我們在九種本子裏面選擇這個本子,理由就在這裏。佛教給我們“聞此經典”,第一個要“受持”,“受”是接受,接受這一部經典的教訓,依教奉行,要把這一部經典的理論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見,將這裏面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生活的行持,這叫做受持。“持”是保持不讓它失掉,也就是說我們依照經典去做,不是做一天,不是做一個月,不是做一年,我們要盡形壽的奉行,這個叫做“受持”。 第二個要“讀誦”,“讀誦”這個裏面有很深的意義。“讀誦”不是研究,這一點各位總得要清楚。因為這一部經字字句句都是從佛陀真如本性裏面流露出來的,前面一再給我們說明本經“真實之際”,所以說顯示開發真實之際,這真實之際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如本性。又告訴我們“住真實慧”,真實慧就是般若智慧,所以你念這個經等於念六百卷的大般若,這是真實的智慧。佛又告訴我們“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利是利益,最真實的利益。為什麼呢?叫我們一生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利益才是最真實的,這在一切經裏面沒有說過這三種真實。“讀誦”他的目的是三種真實通通開發顯示出來,我們只要認真的去念,如果從一般教下的理論來說,讀誦經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修成,一次修成,我們將這個經本展開,如果你念得很熟的話,大概一個小時就念完了,念一遍就是修一個小時的戒慧,念兩遍就修兩個小時,我念三遍就修三個小時,念的時候恭恭敬敬的去念,不一定在佛像面前,隨時隨處都可以,只要我們有恭敬心,恭敬心就是沒有妄想,把一切妄念通通放下,這個就是真誠,一心一意去念,不要想經裏面的意思,就是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這就好了,要這樣子念法,這樣子念法戒學定學慧學三學都在其中。如果我們一面念一面想經裏面的意義,那就錯了,那就把念經當做念世間書一樣,戒定慧三學沒有了。所以念經不能夠起心動念,目的就是息滅我們的妄想執著,念經這個階段當中,我們這個心裏頭妄想執著通通沒有了,心的清淨戒定慧三學通通在其中,所以讀誦非常重要。“讀”是看著本子念,“誦”是念熟之後可以背誦,不看本子,當然這是念得很熟了。現在的社會不管在國內國外,生活都非常的繁忙緊張,初初念的人,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恐怕要兩個小時,生疏不熟啊,你這一天到哪裏找兩個小時的時間坐下來念經呢?沒有這個時間啦,想念也沒有法子念,這個讀誦的意願漸漸就淡了,為了這個原因,所以讀誦的音頻就很適合這個時代了,用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大家做到真正的“讀誦”,不看經聽錄音帶,聽久了自然也就能讀誦,那麼再展開經卷就非常的容易了,這是借現在科學工具的便利。 第三“書寫”。書寫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流通,這個功德很大。我們自己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應當再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樣才能夠報佛恩。佛是教我們要流通佛法宣揚佛法,這是弘法利生。那現在科學發達不需要書寫了,以前的經本沒有印刷術,當時經本的流通都是要靠書寫的,你能夠寫一部,這個世間就多一部經了。現在印刷術發達了,我們不必書寫了,我們大量的翻印,所以這個書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印經,這是每一位佛弟子都應當要做的,如果有能力書寫的,那書寫是最好,為什麼呢?這個經要是從頭到尾能夠寫一遍,比你念十遍的印象都要深刻,尤其是書寫的經典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寫出來之後,可以原本送到博物館,可以永久保存。我們現在有很多書法寫得好的這些居士,這些老居士年歲大了,在家裏面沒事幹,天天寫經,寫了就影印,到處贈送流通,原文就送到故宮博物院保管起來,這個非常有價值。那麼所以各位書法好的人,要發心來書寫。 這個供養裏面的意思包括非常的多,供養,我們曉得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裏面告訴我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切供養裏面法供養第一。在法供養裏面舉出七個例子,第一條就是所謂的“如說修行供養”。我們今天講供養諸佛,供養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供養最好呢?依教修行。我們在講席裏面說得很多了,說得很明白。要把這一部經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的想法看法要跟經相應。換句話說,這一部經是如來的知見,就是佛的想法,像《法華經》上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一部經純粹是佛的知見,佛知佛見。所以蕅益大師說本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這兩句話包括了整個佛法,因為《華嚴經》是佛最初說的,《法華經》是佛最後說的,說一個前,說一個後,通通都包括了,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一切法的精華所在,就在這個經上面,就在這部經。我們曉得《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經》,本經要說為《心經》,那就是三藏十二部的《心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當中的《心經》,千經萬論都歸到這一部經,你才曉得這一部經的價值,這一部經之不可思議!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一切諸佛弘揚,一切諸佛都讀誦都受持。所以如果我們的看法想法跟這個經相應,那你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如果我們的行持跟本經相應,那你就是佛菩薩的行持。所以修行常言說得好啊!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修正我們的言語行為,用什麼做標準呢?就用本經做標準就足夠了,這是說的“如說修行供養”。 那麼第二是“利益眾生供養”。我們怎樣去利益眾生呢?把這個經本書寫影印流通送給別人,這個是供養,這是利益眾生的供養。那我們把念誦的錄音帶音頻贈送給別人,也是屬於利益眾生供養。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這些眾生,使他們有因緣得到這部經,有因緣也能夠自己受持讀誦這部經,這就是我們盡心盡力的幫助他了。 第三種供養是“攝受眾生供養”。這個攝受跟前面那個利益不一樣,這又更進一步了。是苦口婆心的勸導他,心裏面念念不忘這些眾生這是攝受。前面這個利益要看緣份了,攝受是我們自己心心念念不忘一切苦難的眾生,不忘一些發心修行而迷失正道的眾生,真正成佛之道只有這條路,其餘的路雖然多,八萬四千法門雖然多,成不了佛道,這一生沒有法子成就。一生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我們是非常的幸運,一生當中能夠遇到。所以念念都要攝受一切眾生,念念希望有能力有機會幫助一切眾生認識這個法門,明了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是事實。 第四是“代眾生苦供養”。眾生苦我們怎麼代替呢?佛法裏常說因緣果報是自己承受的,別人不能代替的。而這個地方說的代替也是有道理的。譬如說我很富有,我的這個生活過得很好,但是我為了要幫助眾生,幫助眾生需要財物啊,必須把自己的受用減少,生活過得苦一點,把我們自己多餘的錢拿來印經製作錄音帶等等的,幫助一切眾生,我們自己受點苦是代眾生受的,如果你更能夠發心,我們這裏辦講座會建道場,建立佛學院培養弘法人才都需要花錢。在世間法裏面,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最具足典型榜樣的是范仲淹,他的確做到了代眾生苦供養的榜樣,他是我們中國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他官做到宰相,那個生活非常富裕,可是他把他的收入拿來救濟貧苦,拿來辦學校,培養清寒的子弟,替國家培育人才,自己的生活非常的儉樸,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他以他一個人的收入養三百多家,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真正能夠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準,把自己整個的力量貢獻出來給社會大眾。 好,我們就在這裏暫停,下來的內容跟講記我們下堂課再來繼續,我們早上第一堂課就到這裏。好,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