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淺釋-第2集
2022/03/06 14:20:20瀏覽175|回應0|推薦3

《大乘無量壽經》淺釋-第2集

  妙音寺主持空明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還好大家還沒有睡昏了、沒有睡著了還很清醒。好,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我們淨空老和尚的講記。

  那我們在上一堂課我們講到,這部經現存在世間的還有五種原譯本。所謂原譯本就是從梵文翻譯成中文的這個本子。現存的還有五種。原本是十二種,結果有七種不見了,就丟失了。因為種種的原因,戰爭啊、戰亂各方面啊。所以能夠找到的只有五種。就是從梵文翻譯成中文的,那麼這五種原譯本它的出入很大,那麼它的詳略出入很大,就是有些是比較詳細,有些是有一些遺漏。那麼這樣子的話,這五種你到底要讀哪一本呢?這五種都是《無量壽經》。那麼如果是只讀一種的,就沒有辦法徹底了解這個經意。那如果讀五種呢,有很多人就覺得沒有這個時間啊,也不太方便,那我們今天就把五種本子通通都印出來了。這五種原譯本的內容經文都可以找到了。所以就是不曉得這裏有沒有機會看到,五經一論的這個本子,這五種原譯本都在裏面了,包括四種會集,一共九種。所以如果你願意的話,你不怕麻煩,你要讀原本,就是讀原來的翻譯本的話,那麼這五種原來的翻譯本都在,都可以找到,以前的不容易找到,現在都找到了。換句話說,這部經自從翻譯到現在,沒有好的版本。這也是它不能夠廣泛流通的原因之一。所以這些古大德他們就感覺到這個問題的存在。

  所以最早在宋朝的時候,宋朝的王龍舒居士他就作了第一次的會集。當然如果你是一心一意要去作佛的,這些跟你沒有關係了,但是最起碼我們今天來上了這個課這是常識多知道一點也無所謂。第一次作會集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那麼像夏蓮居居士一樣,他作了一次的會集本。但是他的這個會集本裏面不全,沒有把五種都看到,就少了唐譯的這本,他只採取了四種。唐譯的就是《大寶積經》的如來會這一章,佛在講《大寶積經》的時候又講了一次《無量壽經》,那麼王龍舒居士他沒有把它收進去,會集的時候沒有把它收進去,而《大寶積經如來會》這一章裏面有很多重要的經文啊,這些經文是其他四種翻譯本裏面沒有的。那麼這就是他收集的材料不完全。但是他會集得不錯的,因為王龍舒居士他是一生專修淨土,弘揚淨土。他雖然是考取功名,就是考試成績很好,那他本來是應該作官的。但是他一生沒有作官,他家裏生活還挺富裕的,所以他就不作官了,考到了進士之後,他就回到家裏面去念佛了。那麼他作了一本叫《龍舒淨土文》,流傳得很廣,大家都很喜歡念,因為這個《龍舒淨土文》主要的內容是講所有這些世間的種種、各種行業的人,王龍舒居士都勸他們念佛。都用念佛淨土法門來勸他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裏面包括藝人啊、藝伎啊、那些屠夫啊、商人啊都有。所以這部《龍舒淨土文》非常的好,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念。那王龍舒居士他走的時候,就是往生的時候他是站著走的,清清楚楚,預知時至,他沒有害病,站著念佛走的。可見得這位大德的確是不簡單。那麼他這個會集本就叫作《大阿彌陀經》,臺灣有很多單行本,那麼蓮池大師也很讚嘆也很稱讚,說:王氏所會,跟五種原譯比較之下,確實有它的好處。什麼好處呢?下面就說了,簡易明顯,流通至今利益甚大。這是蓮池大師讚嘆他的。那麼近代的印光大師也很讚嘆!認為他的文字義理都很詳細,所以流通得很廣。那麼如果沒問題的話,那就流通到今天大家都採用啦,那為什麼後面還有人繼續來會集呢?它還是有缺點。它的缺點在哪裏呢?就是他收集的材料,前面說過了,漏掉了重要的《大寶積經如來會》這一章,他把這一章給漏掉了。那麼換句話說,他會集的就不完全,不完整,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地方!

  那麼再下來在清朝前清的時候,有一位叫彭二林居士的,他也叫彭紹升,這是佛門在家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居士。他覺得龍舒居士他這個《大阿彌陀經》有缺點,所以他就取了魏譯的本子把它刪節了,也稱為《無量壽經》。那王龍舒算是第六本了,前清的彭二林算是第七本子。但是這個本子也是有缺陷,因為它只是刪節其中一本原譯本。

  那麼到清朝末年有一位魏居士叫魏源,他的別號叫承貫。那麼魏老居士他感到這個問題嚴重,所以他就取了五種的譯本,就把它再會集一次,就會集成一部還是叫做《無量壽經》,那麼以後他又改了名字叫《摩訶阿彌陀經》。那麼這個本子也有它的長處,簡單明了,比這個王龍舒的本子確實有進步了。可是還是有毛病啊,有什麼毛病呢?有修改經文的毛病,修改了原文,那以後後人對他這點很不滿意。這個後人會集總是都教人家不能夠很滿意,魏默深這是第八個本子了。

  那我們今天念的這個本子,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大乘無量壽經》是第九個本子。那麼夏居士他曉得過去這些人會集的毛病,他通通把它改進了,完全避免了。那麼我們在梅老居士的序文裏面讀過,也能夠曉得他一點點簡單的歷史。知道他在沒有學佛之前他對於儒家、道家、諸子百家,他有很深的造詣。那我們現在講就是他有深厚的國學基礎。然後從儒就歸佛,他是從百家歸儒,由儒歸佛。那麼在佛門裏面他是顯、密、性、相,這幾句話就全都包了,什麼派、什麼法門就全都包了。通通都參究了,所以他真正是一位大通家!而且他是真正有成就的,他禪宗、密宗都有成就。大家可能一般人就認為說這個密宗不是西藏的嗎?西藏的那個是藏傳佛教,我們密宗還有分東密跟唐密。唐密就是我們漢地的密宗,那也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就是一共傳了兩支。一支是從龍樹菩薩傳下來,就傳到日本、中國那是東密。另外一支是蓮花生大士傳到西藏那是藏密,藏傳佛教。那麼夏蓮居老居士他是漢地人,可是他對禪宗密宗都有成就,那麼教下就不用說了。教下就是對經典的研究都有成就。所以在當時的就稱之為南梅北夏,那麼夏蓮居老居士他是山東人在北方,北面是夏老師,南方是江西的南昌就是梅光羲,那梅光羲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舅舅,他們兩個在那個時候是齊名,中國兩位了不起的大佛學家。最後怎麼樣子呢?最後他們都歸到淨土了,最後還是回歸淨土,晚年專修持名念佛這個法門。

  所以這也是給我們一個當頭一棒,這個棒把你給敲醒了!就告訴我們今天怎麼選擇呢?人家樣樣都修了,而且修得那麼的精通,後來全都歸到淨土了,歸到念佛了。我們什麼都不精,什麼禪啊、淨啊、密啊、其他什麼經典都不通。那我們還想再學什麼啊?還想學得越多越好啊。人家都全部放下了,最後還是回歸到淨土歸到念佛。所以這裏我們就可以去體會一下,黃念祖老居士說了八個字,這八個字很重要。這八個字就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般若就是佛說的般若智慧,導就是引導。“淨土為歸”就是終極目標最後我們肯定就要回歸到淨土的,但是這之前我們不是今天晚上就走的,不是現在就走的,我們還有這麼長的時間。那我們以什麼來生活在這個世間跟人家相處呢?要以般若智慧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所以這很重要啊!“般若為導,淨土為歸”最後還是回歸到淨土。那我們現在今天一接觸佛法就念佛了,之前沒有經過這個階段,換句話說就比他們高了!怎麼高呢?省了很多時間,省了那麼多時間那麼多的大好光陰在那邊團團轉,到最後才把這個路給找到了。我們這一開頭就把這個路給找到了,你說這是偶然嗎?湊巧嗎?不是!佛門不講偶然啊,佛門不講湊巧,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在座的各位同修的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成熟了,我們自己不知道啊,自己沒有能力發覺啊!那今天遇到這個因緣淨土法門那麼普遍,加上妙音寺專修淨土,那麼師父我自己也專修淨土,同參道友都是專修淨土,都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這是好因緣啊!好因緣加上大家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善根、福德、因緣全部具足了才會來到這裏,才會決定要念阿彌陀佛要去作佛。所以一切都不是偶然啊,沒有巧合的!那我們這樣子就省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了,這樣子的人才叫做真正的聰明人。誰是真正的聰明人呢?就是現在看著我的每一個人啊,每一個人看著我的都是真正的聰明人!如果不聰明的人的話就搞了好多搞了一大推,結果到最後還是走不了。那麼現在這個經典流通,雖然流通但是提倡的人還是不多,為什麼提倡的人不多呢?這裏頭有成見的人很多,輕視淨土的人很多。所以這個經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那我們明白了覺悟了,就要發心大力的來宣揚,大力的來流通,我們今天妙音寺就是在做這件工作啊。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想在這一生真正成就的眾生。那如果他不想在這一生成就那就不用說了,就請他慢慢等。阿彌陀佛說:總有一天等到你。這阿彌陀佛說就肯定等到你啊。如果是像以前講過臺灣有一間賣棺材賣棺木的棺材店的,每一天都放這首歌,“總有一天等到你”那就麻煩了。阿彌陀佛說總有一天等到你,這一次來不了下一次,下一次來不了再等你,等到有一天你來為止。那我們先去就先在那邊等他們了,是不是?他如果不想去的那就沒辦法了。想要在這一生當中成佛,我們就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啊,不要介紹到別的法門,你會對不起他,不要介紹他再來先做人吧,人都做不好怎麼作佛啊?這個告訴你從人直接砰就去作佛了,你還做人浪費多少時間啊?再加上你有把握下一次做人嗎?做人佛把條件開出來了,五戒要能夠做到八十分,大家算一算能夠做到嗎?能夠做到下一次才有把握做人啊!如果做不到八十分,七十分低一點再低一點,一樣是做人,但是這個人斷手斷腳、瞎眼睛的、耳朵聾的,那也是人嘛,你有機會遇到佛法也是人嘛!所以不要再錯過這個機會了。那人家想去作佛的,你介紹他去別的法門,介紹他幹別的,你自己跑到極樂世界去了,將來他遇到你他會怪你,哎,你怎麼先跑掉了,沒帶我一起走啊?所以我們一定要介紹他這個法門,怎麼介紹呢?那同修就說,師父我又不會講經,也不會講道理,我怕萬一講錯,師父,你不是說講錯一個字要做五百世的狐狸嘛!所以我不敢,我不敢。但是你叫他念阿彌陀佛絕對不會錯,你叫他幹別的還可能會錯,因為你沒把握嘛!叫他念阿彌陀佛每一個人都會,絕對不會錯!所以如果有一個人,不管這個人是誰,不管他什麼背景,他來勸你念阿彌陀佛,你肯定就應該聽他的。哪有正知正見的人,來跟你講那個,或邪知邪見的人來跟你講念阿彌陀佛,他才不幹呢!所以只要有人跟你說念阿彌陀佛好,這個人你就可以相信,不是相信這個人啊,是相信這句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只有這個法門真實可靠,這四個字要把它記起來啊。真實可靠,除了這個法門其他都不真實都不可靠!就這個意思。那麼再說這個經前面也跟大家提到一點啊,它契機它契理,這個是這個經最大的優點。實在講的,佛所說的許許多多的經典,有很多經典契理不契機,這是大乘經多半都是這個樣子的。小乘經典裏面有契機的但是不契理的,你所修學得到的果報,就是你得到的將來你去哪裏它是非常有限的。來生得到人天果報,人天果報你還在六道團團轉你還沒出去啊!就是就算給你成那個阿羅漢,那還是不究竟嘛,何況阿羅漢不容易成就啊,阿羅漢的四果羅漢的初果須陀洹都不容易啊!所以你在現在的末法時期你到哪裏去找個阿羅漢啊?要證個阿羅漢果很難啊,但是前面那個“阿”拿掉的話就很多了,羅漢果,羅漢果到處都有啊。所以不但阿羅漢不容易成就,就連一個小乘初果我看都不容易啊。什麼條件呢?誰有這個能力把你這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都斷得乾乾淨淨?斷盡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才證得初果而已啊!還有八十一品的思惑,不但修一般的法門辦不到,我看學禪、學密都不容易辦到。下來黃老居士就說:“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說本經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經》,《華嚴經》是叫大本的,分量很大,大本《華嚴經》,《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經》,那麼什麼道理呢?不能說你自己說了就算了,它非得要個道理啊。因為這個經裏面所講的也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跟《華嚴經》沒有兩樣,也就是說真如實相,真實本際。這個是說的它的契理,講到這個理它跟華嚴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稱為一乘了義。這個在前面第一堂課一開頭就跟大家說了嘛,這部經是一乘了義。那契機它更不必說了,前面也提到了它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那一切的法門講契機沒有一個法門能比得上念佛法門,所謂是它是:“橫出三界,圓登四土”我們在《阿彌陀經》裏面將來到經文裏頭會詳細的討論到。那麼契機還有一個說法,這個“機”可以當作時機,我們現在講現代化,這個非常非常的難得,因為佛在這個經上面明白的說過,佛法有滅的一天!佛法也是因緣生嘛,佛法我們也不會說死賴著這個世間不走。佛法將來也會在這個世間滅掉了。這個世間沒有佛法了。你看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它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到了一萬二千年佛法就滅了。那麼他說佛法滅盡的時候,佛以他的神力讓這部《無量壽經》還要留在世間一百年,最後一百年之後,佛法完全沒有了,經典也沒有了,空中只是出現四個字阿彌陀佛!最後一百年啊,而最後一百年所留下這一本《無量壽經》原來就是這部會集本啊!這個話要相信都不容易啊!就是這本會集本它會留到一萬二千年之後,最後佛法滅的時候剩下一百年。就是這本《無量壽經》最後滅!最初滅的是《首楞嚴經》,一個頭一個尾。如果這部經它不能夠適合這個時代,它沒有這個時代性、沒有現代化,它怎麼可能留到最後而不被淘汰呢!可見得它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啊!那麼它就是適合於現代化,現代化就是我們現在正適合來使用它,這個也是契機裏面的一個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表示這個經能夠適合於這個時代,適合於任何一個地區,適合於任何一種思想意識形態,還有生活方式它都能夠適合。所以他才能夠普度眾生,真正契究竟圓滿之機啊!你看我們現在是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時代社會都在進步,人人必須參加建設,造福人群,實現人間淨土。過去你看太虛大師他一生極力提倡建設人間淨土,在他的言論文字裏面差不多都是引用《無量壽經》啊。那麼,從這裏可以知道這個經是實實在在有他的現代化的意義存在。何況過去在清朝的時候啊,還有很多同修可能還不知道,清朝宮廷裏面早上早課都是念這個《無量壽經》,所以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那麼說到這部經的好處,這個法門的好處,那就是在於這句話,“它不離佛法而能夠行世法,它不廢世間法而能夠證佛法”這是淨宗真正奧妙之處,因為它的修行簡單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在工作的時候、在上班的時候、在幹活的時候,你心裏面有這句佛號嗎?這句佛號沒有斷掉啊,那你不是沒有離開佛法了嗎?而你去行世間法,世間法照做、錢照賺、活照幹,那你也不用把世間法廢掉就不幹活了,到深山裏面去世間的事情也不理了,那不需要,不需要廢掉世間法你就可以證得佛法了!所以古大德就告訴我們,像蓮池大師,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他在那個《竹窗隨筆》裏面就說得很清楚了。他教別人念佛念六個字,那摩阿彌陀佛,他自己念四個字,他念阿彌陀佛。人家聽了就奇怪啦,為什麼教人家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呢?他就說出這個道理來了。他說我教人不是每一個人都真正能夠相信的,未必每一個人真正發願在這一生求生淨土,所以就念六個字,那摩是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你沒往生你最起碼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嘛。那蓮池大師說我自己呢我是發願這一生決定要去,非去不可,那這個“那摩”就不要了,客套話就免了,因為經上也有說嘛!說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沒說六個字,“執持名號”,名號裏面沒有“那摩”,我們現在聽了蓮池大師開示之後我們自己想想,我們是要“那摩”還是不要“那摩”?如果這一生下定決心非去不可,不去不行,那你就不必要“那摩”了,那如果覺得恐怕靠不住,保險一點,我這個罪業深重,我這個怎麼能夠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去呢,恐怕沒有資格,那你還是加上“那摩”好一點!

  那麼實在講五逆十惡這個罪是很重很重啊!五逆是幹什麼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個重罪是沒得救的了,佛來了都救不了了,而且這五逆罪肯定下地獄,這個地獄是阿鼻地獄不是一般的地獄啊!殺父殺母很少很少有這樣子的嘛。殺阿羅漢,前面講過了你要找到阿羅漢都很難啊,你去哪裏殺阿羅漢?更何況阿羅漢他有神通,他能飛,你也不能飛你怎麼殺他啊?所以現在就把這個等同意思說為陷害出家人、陷害大修行人、障礙大修行人,就是犯的這個罪殺阿羅漢啊!這不是空能法師自己發明的,淨空老和尚也在他的講經裏面講過。五逆,還有十惡更不用說了,所以像這種犯了這麼重的罪業的凡夫,五逆十惡的,十念,念十聲阿彌陀佛,或者念一聲,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這有很多例子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來說了。主要是自己真正有信心,真正有信心,以往造的罪業造得再多,只要你能夠改過,從今天起我不再造了,這叫做後不再造了,這是真正的懺悔。另外一種叫後悔,後悔是還是繼續再造。造了之後又在懺悔,懺悔之後又在後悔,後悔之後又再造,造了之後又在後悔,一天後悔幾十次又繼續再造業幾十次,那叫後悔。懺悔是後不再造,那就一心一意的向佛,一心一意的念佛,沒有任何罪業是消不掉的!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怎麼會消不掉呢?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真正徹底的理解,信心大願,二六時中,這個二六時中是佛門講的,就是除了睡覺,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真正肯幹。做事情不妨礙,前面講過了,你事情照幹活照做,不用頭腦不用思考的事情,你照樣心裏面佛號不斷,心裏面照樣念佛。如果要用思考的我們就把佛號放下,我們解決問題,事情辦好之後,我們再念,佛號再接上去念,這樣子就好了,念累了就多聽道理。你看現在這個播經機啊,同修有請到這個小小的播經機用這個來幫助,天天要幫助。天天要給自己助念,不是說臨命終時才要助念。天天助念,臨命終的時候就不要助念了,這叫做自己救自己。不要期望別人來救你,自己救自己。那你這樣子的話平時做好了準備,已經做好了準備,那你就預知時至了!知道什麼時候走,那你就不需要助念了,你不止不要助念你還可以表演給人家看,現身說法,表演給大家看,那你就做了無量功德了。所以這個事情沒有一個人做不到的。預知時至,不是醫生告訴你癌症只有三個月,那個是預知時日,那醫生告訴你的不準,這個是自己修行有功夫的很準。站著走的,坐著走,這個坐著走我這幾年就發現它有一個誤解在裏面,什麼誤解呢?坐輪椅的也是坐著走,他坐輪椅坐了幾年了嘛,他就不能站起來在那邊念佛念佛也走了,是不是走不知道。如果是真正的坐著走的是肯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坐輪椅的不一定啊,坐在床上,坐在病床上,病床上坐著走的也是坐著走啊。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問題是你肯不肯幹?所以要想真正做到這樣子第一樁事情就是要覺悟,你還是糊里糊塗的,迷迷糊糊的,你怎麼能夠做得到啊?怎麼樣才算覺悟呢?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的,這個世間沒有一樁事情值得我們留戀啊!都是苦、空、無常,這是這個世間的真實的現象,你要覺悟啊!真正覺悟到世間苦空無常,你就不會有所留戀了。沒有留戀的話你就不需要交代了,早上講的你還交代啥啊,不需要了。然後你對於求生西方的這個心,你才能夠真正提得起來,真正發這個心,很急著想就是要去極樂世界,越快越好,就是要見阿彌陀佛。

  說到這個地方就是把這個法門的大意,在沒有開始講經文之前略略的跟各位介紹了。那麼我們這幾天的時間通通來研究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那麼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裏面,在沒有講經之前前面有十門開啟,他用的是華嚴宗賢首大師的方式來介紹全經的提要,一共有十個步驟有十個項目,最後才講到經文。經文的解釋放到最後。那麼這個十門開啟非常非常重要,全經的綱要精華都在這裏面了。前面一開頭我們將大經給各位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現在我們就把這個經的玄義,給各位來作一個深入的研究。那黃念祖居士的注解裏面採取華嚴宗的十門開啟,這也就是玄義,像華嚴經上的玄談一樣,全部開了有十門,但是我們這次沒有把這個十門的內容跟大家來介紹,下一次再來的時候我們後半部介紹完了這個經文還有時間,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玄義的部分。因為這個內容是屬於比較深一點的。所以就不在這個地方跟大家介紹了,但是我們要了解一下這十個項目是什麼。

  第一個是《教起因緣》。也就是說明釋迦摩尼佛給我們說這個法門,是什麼樣的因緣而興起的?因為佛講經不會無緣無故,一定有某種的因緣,讓佛來講這部經,來回答、來滿足這個眾生的這個願,所以一定有因緣的。這是應該要曉得的。

  那麼第二是《本經的體性》。這個如同五重玄義裏面的辨體一樣,這個五重玄義是天台宗採取的解釋整部經的這個方式,是五個步驟,五重玄義。那麼五重玄義裏面的辯體,就跟這裏本經的體性是一樣,體就是性質。拿現代的話來說也就是理論的依據,佛說這部經是根據什麼給我們說的?這個法門是依據什麼樣的道理來建立的?這是應當要曉得的,佛說這部經它所依據的這個理很深,道理很圓滿,我們有了這個依據的話我們就可以放心,就可以相信了。我們就可以深信不疑了,這樣子能夠啟發我們的信心。

  第三是《一經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趣向。換句話說就是修行的方法了。那如果我們就算明了了這一部經的體性,那只是從理上來明白,但是你怎麼修啊?事上你要去修啊,你要有行動啊,你不知道修行的方法,那我們還是沒辦法下手,還是得不到利益。所以一定要懂得它修行的方法,這就是《一經宗趣》。

  第四就是《方便力用》。這就是講的它的作用,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了,那修行以後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這個也應當要知道啊,要不然白白的浪費了時間跟精神還有體力種種的,到最後一無所成,你不曉得你的結果是什麼。所以這就是《方便力用》,所以這就如同五重玄義裏面講的論用。論修行所得到的利益,所得到的好處。

  第五《所被根機》。是講這個經是對哪一種程度的人說的?什麼樣根性的人來學最適合?什麼樣的人能夠學這個法門呢?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的程度,現前這個生活環境,我來學這個法門合不合適啊?不合適的話你不能勉強,勉強的話也得不到利益啊。

  第六《藏教所攝》。這都是屬於教學方面的,佛說的經很多,後人就把它分類,歸納成為三藏:經、律、論。那麼這個經在三藏裏面是屬於哪一藏呢?佛說經有十二種不同的體裁,我們後人稱為十二分教,那麼在十二種不同的體裁裏面,這部經是採取那一種體裁,這都是屬於教學上的。那如果你不需要學講經的,不需要去當教學的,那你就聽一聽當做一個常識就算了。

  第七就是《部類差別》。佛說的經很多,哪一些經跟這個是同部?哪一些經跟這個是同類?這個也應當要曉得,那麼這裏簡單的提一提,《阿彌陀經》跟這部經是同部,過去老和尚有講過《阿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親自說過《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一個說得簡單,一個說得詳細。就是《無量壽經》說得詳細,《阿彌陀經》說得簡單。內容完全是一致的,那麼像《觀無量壽經》不是屬於同部是屬於同類。那為什麼說它不同部呢?因為它修行的方法不一樣。你看《無量壽經》教我們用持名念佛的方法,小本《阿彌陀經》也是教我們持名、執持名號。它的確是同部。那麼《觀經》的方法就不一樣了,它是用十六種觀想,目的也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是方法不一樣。所以它是屬於同類而不是同部。

  第八是《譯會校釋》。就是討論這部經的翻譯。自古以來,它是比任何一部經翻譯的次數要多,跟大家提過了它有十二次的翻譯,以後歷代還有會集。我們這個夏蓮居居士他會集的就是這本會集本,這是第四次的會集。第一次的會集是宋朝王龍舒居士作的。就是現在我們也能夠看到的《大阿彌陀經》,那就是《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那麼這是第四次的會集,以及說明這部經歷代的注解有哪一些,分別介紹一下。

  到第九才是解釋這個經題《總釋名題》。第九段才講到經題,解釋經題《總釋名題》。

  到最後第十才正式的解釋經文《正釋經文》。

  我們這次只是談到開始的前言,讓大家對淨土法門跟《無量壽經》有一個概念,而十門開啟我們暫時不學習了,大家時間寶貴啊,先把經文理解清楚了,掌握好了往生的這個條件,做好了準備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萬一如果再耽誤一下的話,那麼下次再來這裏可能就少了好幾個了啊,那就麻煩了,所以趕緊時間不多,趕緊來多了解經文,多了解經文很重要。所以我們就從這個十門開啟的第九《總釋名題》開始。

  好,我們從第九開始,那麼第九說的就是《總釋名題》,那一般講經因為受時間的限制,多半我們將玄義省略掉了,只講經題,或者是在經題前面加一段講經的因緣,這就是我們現在採取的。那麼由此可知經題是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初學講經的人。好,我們看第一句說的:

“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一覽經題,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臺家註經,先釋經名。”

  那麼這一段是說明經題的性質,這個經題就好像一篇文章的題目一樣,文章必須要跟它的題目相應,文題要相應,那麼經也是如此,佛經的命題,差不多都是在經快要講完的時候,有的時候佛自己說的,多半都是由聽眾祈請的,當機人祈請,請問佛這一次所講的應該安個什麼樣的題目,所以這個題目就是這一部經的宗旨,一部經的綱領,那我們學習的人明白經題了,這部經的大意可以說就明白了一大半了,所以天臺家講經他是用五重玄義。五重玄義裏面的第一條一開始就解釋經題了,那麼他跟賢首家這個方式不相同,我們這一次所採取的,採取華嚴宗的方法《十門開啟》。他是把講經的因緣擺在最前面,因緣在前面,而講經題解釋經題放在後面。

  二、正釋本經名題:本經的這個題目比較長,一共是十五個字,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那麼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七個段落來研究來學習,前面曾經跟各位說過了,這個經到中國來最早,翻譯最多,翻譯裏面固然有經題相同的,可是不相同的占大多數,那麼這些不同的題目我們仔細去觀察一下,也是大同小異。那麼夏蓮居居士重新會集的這個本子,那麼他這個本子的命題可以說是非常的自然,它確確實實是古譯本現成的題目把它會集起來,那麼用這個會集的題目就可以說將過去翻譯的十二種題目圓圓滿滿的都包括了,這個難度很高啊,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這是很難得的一種選擇,他自己並沒有重新立個題目,沒有。完全是依照古人的譯題會集起來的。那麼分成七個段落:

  第一個就是“佛”這個字。

“(一)佛義為覺者,自覺、覺他、覺滿。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那麼這六個字,是通常經典裏面解釋佛的這一個定義,那麼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歡簡單,這一個字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就把這個尾音給省略掉了,原音是稱為佛陀耶。你看弘一大師寫的一首三寶歌不是皈依佛陀耶嗎?那他還用的這個原文,是梵文叫(Buddhaya),翻譯成中文是佛陀耶,那我們要簡單就稱為佛,它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既然是覺的意思,那為什麼當年不直接翻成覺就好了嗎?那何必要翻作“佛”這個字呢?何況這個字在我們中國過去沒有,是佛法到中國來新造的一個字,是當年新造的字,中國古字裏面有這個沒有人字邊的弗,舍利弗的弗。這是古字我們字彙裏頭本來有的,因為佛他是人,他不是神啊,他是人啊,所以就用這個舊的字彙再給它加一個人字邊在旁邊,就是專門術語了,這個佛字不當別的作用,就是專門做這個印度佛教的教主(Buddha Shakyamuni)釋迦牟尼佛,就專門做這個名詞來用,變成佛教的專有名詞,那麼因為這一個字雖然是覺的意思,可是我們中國字彙裏面的覺,不能包含它圓滿的意義,這是不得已用音譯翻譯過來之後再加以解釋,所以這個覺裏面就有解釋有三種了。

  第一個是“自覺”,這種覺是徹底的覺悟,不是對於某一樁事情很清楚,這件事情我很清楚很明白、我了解我知道。那你對這個事情知道對別的事情就不知道,這不能叫覺悟。所以的的確確這是大覺悟,究竟圓滿的覺悟,所以這個自覺就是鑒別於凡夫的不覺悟,覺悟我們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一個清醒的清楚的人,不覺悟就是一個糊塗的人。一般凡夫不覺悟,唯有佛他是徹底覺悟的人。

  第二個意思是“覺他”,“覺他”是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覺悟那這個意思才有價值,你幫助別人覺悟,你這個覺才有價值啊,才值得社會大眾的尊敬,那麼這個意思是鑒別於小乘人,小乘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這是佛教的小乘聖者,小乘聖者他也有自覺,但是他不肯幫助別人,他只幫助自己能夠了脫就行了,所以這一個說法是專門對小乘人說的。大乘是自覺之後他就是要覺他,這是他終生的職責,要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覺悟,這是大乘的菩薩,這是覺他。

  第三個意思就是覺滿,滿就是圓滿了,那麼這個是對佛說的,菩薩有自覺也有覺他,但是沒有圓滿啊,沒有圓滿就稱為菩薩不能稱為佛,到究竟圓滿我們就稱他做佛,所以從這裏可以知道佛是圓滿的大覺悟者。

  那麼在這個地方的這個佛是指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師是老師,本師就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所以你看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啊,佛教是教學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我們自稱為佛弟子,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那麼經上有講佛子,佛子就是佛弟子,所以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那佛為什麼叫釋迦牟尼呢?實在說佛跟菩薩沒有名字啊,我們中國老子也曉得“名可名,非常名”,佛菩薩沒有名字,名字是隨順因緣而建立的,這個緣就是眾生的機緣,隨著眾生機緣而建立的,那麼這個機緣是眾生的機緣,機緣是什麼呢?當然每一個世界,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時代的機緣都不相同,換句話說,佛這個名號這就隨著時代會變,隨著時機會變、會改,那麼他改變的標準也就是以教學為方針,所以名字是代表教學的方針,那在現階段這一個時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指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閻浮提眾生這個階段的眾生可以說缺少慈悲心,自私自利剛強難化,所以他的名字上就用釋迦。釋迦是仁慈的意思,你不能仁慈,我能仁慈,這是佛對於我們現前這個地區,這個時代教學的方針。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有一個大毛病,心不清淨,不慈悲不清淨,那麼佛再用“牟尼”這兩個字,“牟尼”就是清淨的意思,所以從佛的名號上就能看到佛現階段教學的方針,他是以慈悲、清淨教化眾生,從教學方針裏面我們也曉得,這一個時代眾生的病根在那裏,沒有慈悲心,沒有清淨心,所以各位要曉得,不管是哪一尊佛,現在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成佛,他的名字都應該叫釋迦牟尼,所以他是針對眾生的這個毛病而取的這個佛的名字,對症下藥。那麼我們要問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成佛了,他叫什麼名字呢?他一定叫釋迦牟尼。那我們釋迦牟尼佛假如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換一換位子,他到極樂世界去了,他叫什麼名字呢!他決定不能叫釋迦牟尼,為什麼呢?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慈悲,每一個人心都清淨,那你還用這個名字叫他,那沒意思啊!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定要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覺,他才用得上啊!所以各位要曉得,佛菩薩的名號都是依一切眾生因緣而建立的,不是固定的,那麼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就曉得這個名號裏面的含義,也顯示出他的教學方針跟那個教學宗旨。

  好,我們繼續看第二“佛說”這個“說”字:

“說者,悅也,悅所懷也。”

  那麼“說”這個字就是“悅”,喜悅的悅。在古時候這個字彙比現在少,喜悅的“悅”跟這個“說”是同一個字。你看我們現在念《四書》的《論語》,《論語》一展開第一章裏面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不能念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家會瞪著你看你這個人不懂啊。那個“悅”就是“說”字,但是要念“悅”,就是“說”跟“悅”在古時候是同一個字,像那個花朵的“花”,中華人民共和國那個“華,古時候“華”跟“花”是同一個字。那麼從這裏可以知道這個喜悅的“悅”是以後造出來的這才把它分開來了,在古時候是一個字,這個說是破音字可以念“說”,也可以念“悅”。看你用在什麼地方,那麼在佛經裏面呢?因為這個經是從漢朝的時候來的,那個時候的翻譯,在漢朝那個時候這個喜悅的“悅”還沒有,這是很晚才造的,所以在那個時候還是用同一個字,因此這個翻譯,凡是佛經裏面用這個“悅”,也常常用這個“說”這個字。下面我們再看:

“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那佛菩薩都是一樣的,都是以普度眾生為他的本願,成佛成菩薩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度眾生,他還有其他什麼事情幹嗎?這是他曾經發了這個願要度眾生,他現在度眾生是理所當然,因為他要還他的願啊。包括阿彌陀佛他當年也是發了這個願,要“度盡無邊苦眾生”,我們往後會看到這個經文。所以他今天成佛了,他要救我們,這是他還願啊,我們眾生是酬業而來的,我們是來還債,我們不是還願,我們還債。哎呀,好辛苦好累啊,還那個老公的債、老婆的債、還兒女債、還感情債、還錢債,酬啊,酬就是還啊,酬業啊。那哪一天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再回來的時候,我們就是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的話你就不一樣了,你就可以自己做得了主了,你想幹啥就幹啥,你想救誰就救誰啦。現在我們酬業的,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做主啊,他愛幹什麼他愛怎麼樣,就把你推到哪裏去了你都沒有辦法了。所以這就是本經的宗旨。那來說明這個“說”的意思,現在眾生根機成熟了,現在如果根機要不成熟,佛不會到這個世間來,佛到這個世間來,那就是佛看到有眾生要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佛才來,怎樣才叫做成熟呢?他能夠接受這個法門,喜歡這個法門,想修學這個法門,這才叫做成熟了,所以他可以接受了。那麼這個法門是究竟解脫的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怎麼說是一生呢?你最後要走的時候你斷氣之前才跟佛走的嘛,你不是斷氣之後才走的,所以你沒有到下一生啊!你這一生斷氣之前就跟佛走了,你不是這一生嗎?這一生就成佛了。所以佛看到有這一類眾生佛怎麼會不歡喜呢?眾生這個機緣成熟了,那實在是太歡喜了,所以佛非常非常的歡喜,就來為我們大家說這個難信之法,“以暢本懷”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把佛的心裏面想說的全部都說出來了。這是佛心裏面最想最想告訴大家了,這叫做暢佛的本懷。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面注解這一個字,老和尚說我覺得是古今注解裏面都比不上的,難怪印光大師要讚嘆啊,讚嘆誰呢?讚嘆蕅益大師,說他就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這個《彌陀要解》,也不能超過這個《彌陀要解》。可見得蕅益大師說得好啊,他怎麼說呢?他說:“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就這句話,這個說得太好了,這個不是普通的機緣啊!是成佛的機會到了,這個太難得了。你看我們無量劫來流浪多久了,在六道輪迴,我們哪裏沒去過啊?天上去在享受啊、天樂啊什麼天廚妙供啊,天上也享受過,砰一下又下到地獄受罪了,又到畜生道去了,又去做了什麼北京鴨了,有時候又做人,又到餓鬼道去了,我們都去過,這六道我們都很熟悉了,無量劫來都在生死六道輪迴。那怎麼曉得自己還有成佛的機會呢?雖然心裏想成佛,但是始終不敢想。哎呀,師父這個成佛太高了,佛是高高在上,我這個業障凡夫成啥佛啊?不敢想啊!實在說佛為我們說這個經,就是看出這一類的眾生,成佛的機會真的要到了,所以佛就說出成佛的方法,所以這個經是叫我們馬上就成佛的,一生成佛的方法。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沒有說這個經這麼快樂啊,沒有這麼痛快啊!因為說其他的經典都是頂多叫你成個阿羅漢啊成個菩薩啦不能作佛不能成佛!佛說這個經是叫你成佛的,不是叫你成羅漢、成菩薩的,是叫你成佛的!所以從這裏可以知道,這一生能夠遇到這一部經典,聽到這一個法門,這是多大的福報啊!所以很多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福報不夠的人聽不到,接觸不到啊!所以《阿彌陀經》上面說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這是無比的福報,成佛!還有哪個福報比成佛更大的呢?所以蕅益大師就說得好,眾生成佛的機緣到了,佛為他說難信之法,使他究竟解脫,這才大歡喜,無比的歡喜,這個講法是非常非常的正確,真正是把佛的心願、把佛的歡喜一語道破,太難得了!所以蕅益大師也不是普通人啊,所以印光大師說他要不是觀音菩薩再來,就是佛再來的,他不是普通人,所以他說的話就等於佛的意思了,所以真是一語道破。那麼我們從《無量壽經》的經文裏面也能夠體會得到,因為我們後面會看到發起因緣第三品,第三品的經文一開頭,佛就是無比的歡喜啊,歡喜現瑞相放光,顯示出無比的歡喜,那麼誰看到呢?阿難尊者看到之後嘆為稀有,為什麼呢?因為阿難做佛的侍者,在過去從來沒有看到佛今天這個歡喜的樣子,太歡喜了!所以他就站起來問佛了,為什麼這麼歡喜呢?佛才給我們說出這個法門,這個後面到第三品我們會看得更詳細。那麼佛的歡喜有兩種,第一種是佛正在念阿彌陀佛,你看我們正在念佛的人,真正一心一意念佛的人心裏歡喜啊!別人看到也歡喜啊!如果這個人念阿彌陀佛念得愁眉苦臉,臉臭臭的這樣子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這個是在打妄想念佛的,怎麼可能念得這麼歡喜呢?這就告訴你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是念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光明功德殊勝接引十方一切眾生,佛想到阿彌陀佛就歡喜啊,然後又看到現在這些眾生與阿彌陀佛有緣,往生一定成佛,所以才示現出無比歡喜莊嚴的這個相,就作為這一部經的發起的因緣,這是跟現在“說”的這個意思相應了。“悅”,佛真的歡喜啊!

  “佛說大乘”,我們看第三解釋“大乘”。

“大乘:喻也,乘以運載為義。”

  這個大乘是比喻,乘就是車乘。它是一個交通的工具運輸的工具,佛就拿這些運輸工具來做比喻。這個運輸是從甲地把他送到乙地,把他運送過去,那佛就用這個比喻,就由此岸,我們這裏是生死的此岸,把你送到極樂世界,那個是涅槃的彼岸。運到彼岸,那此岸就是六道凡夫啊,彼岸就是圓滿的佛果啊,那麼這個方法就像交通工具一樣,我們用這個方法從凡夫就成佛了,運送到如來果地的那一邊。那麼這裏說“大”這個字,當然大跟大相對的就有小,不錯,是有小乘也有中乘,所以這個是三乘佛法。那麼在古時候有這樣子的比喻,這個小車是羊車、鹿車。羊車鹿車就代表小乘,因為那個車只能夠坐一個人,把那個大車就比喻作大乘。這個大車從前是什麼車呢?馬車。這個比喻我們常常在這個經典上看到,像《法華經》上面常說的大白牛車,大白牛車是什麼呢?就是古時候的馬車,馬車在古時候是最大的了,可以坐十幾個人,通常一般馬車大概是坐十四個人,現在我們看不到了,所以在從前這是最大的一種交通工具,代表這個大乘。那麼下來又說:

“此經所示,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大。”

  那麼這句就有有一點點到高級淨土班的內容了,大家盡量的去體會,不要要求懂,佛法不是要你懂的,佛法是懂不了的,佛法要你體會,那講得更簡單一點就是要你存檔,這是我講佛法的時候都常常用的這個形容詞,要你存檔,你不要擔心自己不懂,但是只要你聽進去,你就存檔了!這個存檔當成一個資料將來就管用了,所以存檔很重要。這裏說能乘的當然是人嘛!所乘的是工具,是車。所以這個是比喻我們什麼呢?比喻我們能念的心本來是佛,這個上一堂課也說過了嘛,你能念的心他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你用這個本來是佛的心來念佛,這個道理很深,本來是佛,佛是覺的意思,我們能念的心本來是覺悟的。你看馬嗚菩薩在《起信論》裏面告訴我們,說“本覺本有”就是這個意思,本覺本來有的!又說“不覺本無”。不覺是迷,迷說的就是無明就是煩惱,無明煩惱牽掛擔憂妄想分別種種這些,全部是本來沒有的,各位同修這些東西本來沒有的,你幹嘛老抓著不放呢!祖師大德告訴你了,本來有的你就應當可以恢復,本來沒有的也當然可以斷掉了,這些妄想、執著、分別、牽掛、擔憂、煩惱種種這些,你當然可以斷掉,它本來沒有的,它是假的,你不要被它騙去了!所以佛家常講信,這第一個要相信這一個事實,相信我們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相信本有的決定能夠恢復,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除。這個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面講的,六個信裏面的第一個信自,這裏妙音寺的同修視頻教學不是有看過,但是那個是精華,沒有詳細的來說這個六信。這個六個信第一說的就是“信自”,信自己,那大家就想這個信自己。哎,師父我是相信我自己,我不相信別人,我只相信我自己,那我是不是信自了呢?這裏說的自己不是你這個糊里糊塗胡思亂想的自己啊!不是這個,但是也沒有離開這個胡思亂想的你自己,因為他說的這個“自”也在你這個胡思亂想的自己的裏面了,沒有離開你。所以這個是能乘者大,心大能造萬法,所以心大能乘者大。下面又說了,說: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強名大乘。”

  這個念強,就勉強的強,不是強大的強,強名大乘。我們看這一句的解釋,念佛是方法,什麼方法呢?成佛的方法,這個方法妙啊!這是成佛的方法,這個方法在《觀無量壽經》裏面講得很明白,就八個字,八個字就把一切的都講得清清楚楚了,這八個字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我們能念的那個心啊,你幹嘛能夠念這句阿彌陀佛呢?是誰在念呢?不是別人在念啊,不是鬼在念是你在念嘛!你能念的這個心是佛,那你“是心是佛”就是我們能念的心。那“是心作佛”呢?就是我們現在開口念的這句阿彌陀佛這句佛號,這就是“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修德,“是心是佛”是性德。本來就是“是心是佛”,這是你的本來,但是這個本來沒有開發了。前面講過了,性德要靠修德來開發,修德就是“是心要作佛”,你的心是不是要作佛啊?你的心是要作菩薩它就作菩薩,你的心它要作餓鬼它就作餓鬼,你的心要作畜生它就作畜生。所以這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個佛號,這個法門說是當生成佛,那它的理論依據在哪裏呢?原理依據就是這八個字了,就是這個“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所乘是方法,這個方法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釋迦牟尼佛成佛用這個方法,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成佛也用這個方法,怎麼曉得呢?《華嚴經》上面說了,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菩薩的位次從初地到十地,這前面還有很多,前面還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個位次,然後登地了,登地的菩薩一定念佛,登地之前未必!登地從初地到十地沒有離開念佛啊,這就說明了唯有念佛他才能夠作佛。這實在講在這個唯識道理裏頭,這個唯識是理論,講的一點都不錯,在《彌陀疏鈔》也是引用《華嚴經》上面的話來講的,《華嚴經》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啊,六道,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上去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上去是菩薩,上去還有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依正莊嚴,什麼是依正莊嚴呢?就是一切一切的人事環境、自然環境、物質環境,一切的一切怎麼來的?它變魔術變出來的?不是!八個字,所以佛法很了不起啊!要多深入經藏,沒有能力深入經藏就多聽經嘛,現在很方便嘛,這八個字就把所有一切一切講得清清楚楚。科學家就是投降了,你們的佛實在是...他也搞不清楚。八個字把這個宇宙的緣起一切的一切都講清楚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就是“是心是佛”,“唯識所變”就是“是心作佛”,因為那個“作”就是那個“識”在那裏變,十法界通通是你的心變的,我們這個心念佛就變成佛了,念菩薩就變成菩薩了,念羅漢就變成羅漢了,念什麼就變什麼了,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念天就變成天,念人就變成人,念鬼就變鬼,念畜生就變成畜生,念鈔票它就變鈔票,念鈔票不能變鈔票,念鈔票就變鬼,因為你貪心嘛!因為鈔票在六道裏面沒有啊,這六道裏面哪裏有鈔票這一道呢?所以念什麼就變什麼,所以這個念頭就很重要咯!這十法界就是我們自己怎麼念念成的!那麼大家聽了也許就懷疑啊,誰願意去念鬼呢?念鬼?有啊!很多人沒有死之前,就燒紙錢燒房子這些啊,準備死了之後作鬼好享受啊,他那個心裏頭就是有鬼這個念頭嘛,是不是?還沒有死他就準備去作鬼了。我也有聽說過,這裏我不知道,我在那邊有聽說那些老人院的老人,那些老人你問他,老伯伯啊你死了之後去哪裏你知道嗎?他說死了就作鬼咯,死了就作鬼了嘛!他的觀念當中死了就作鬼,你看是不是啊?你最愛的人昨天還躺在你旁邊的是不是?今天早上起不來了死掉了,死掉了你就把他當鬼了,你敢靠近他你敢碰他嚇壞了,你把他當鬼了,是不是?死了就作鬼了,可是六道裏面不是只有鬼道,還有地獄道啊。所以念地獄,那當然沒有人去念地獄了,地獄的因是什麼呢?他念地獄的因,地獄的因就是嗔恚,貪嗔癡的嗔,嗔恚就下地獄了。餓鬼是貪欲,畜生是愚癡,貪、嗔、癡三毒煩惱,你念念當中有貪嗔癡就是念念在造地獄、餓鬼、畜生啊!所以大家要有警覺心,我們是不是天天都在造地獄、餓鬼、畜生的因呢?你都是在造這個因啊!這個理各位好好的去想想,你真正想通了,你才知道念觀音菩薩很好,可是不如念阿彌陀佛啦!念菩薩就變成菩薩,念佛就成佛嘛!成佛當然比菩薩還是要高一層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理。現在有很多人說我業障深重啊,我要消災啊,消災念什麼呢?念地藏菩薩去了,念地藏菩薩消災,難道念阿彌陀佛不能消災嗎?你不消災怎麼能成佛呢?念地藏菩薩不能成佛啊,災是可以消掉一點,為什麼呢?消得不究竟啊,消得不究竟最多成菩薩!念阿彌陀佛那個災會消得乾乾淨淨,那他就成佛了,所以這個道理大家不懂。那為什麼不去念《阿彌陀經》而去念《地藏經》呢?那為什麼不去念阿彌陀佛,要去念觀世音菩薩呢?不是說念《地藏經》不好,如果沒有交代這句話那以後就麻煩了,空能法師說念《地藏經》不好,我沒說啊!不是不好,念觀音菩薩不是不好,都好!但是沒有比念阿彌陀佛好嘛!是這個比較,阿彌陀佛第一嘛!沒有比念《阿彌陀經》好,《阿彌陀經》是一切經裏面的第一經。念阿彌陀佛是一切法門裏面的第一法門,你那個第一法門你不要,你去搞第二、第三,這不算聰明人啊!所以希望大家細細的去體會,真正明白了,決定的選擇在於你們自己!選擇好了之後就一生不改變,像誰?像我,像我二十多年前我決定專修淨土到今天我從來沒有改變啊,沒有改變!那你這一生就是像蕅益大師他說的了,你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那你這個就不是普通人了!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任何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念佛是第一法門。那我們最後再把這幾行念完我們就下課,說:“強名大乘”是不得已,勉強說它是大乘,這個法門裏面真的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切大乘法,都比不上它。這就是解釋經題的“大乘”的意思。

  那麼下來“無量壽”就是明天咯,天都快黑了,明天才來“無量壽”,所以我們今天下午的這堂課就一起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