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淺釋-第32集
2022/07/20 22:36:22瀏覽225|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淺釋-第32集

  我們緊接著看第二十三品,二十三品是: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這一段經文的內容跟《阿彌陀經》的六方佛的內容完全相同。從這裏可以知道,極樂世界實在是殊勝莊嚴。那麼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說:一尊佛的教化區,就是他教化的範圍,通常都是一個大千世界。像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那麼十方一切諸佛都跟我們釋迦牟尼佛差不多。當然這個教區也有大有小,有小的有大的,有比我們娑婆世界小的,也有比我們娑婆世界大很多的,但是它都是一個大千世界。唯獨阿彌陀佛,他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換句話說,他不是一個大千世界,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阿彌陀佛的教區。那麼這個經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了,本經一共是四十八章,也讀了二十三章都明曉了。所以世尊讚嘆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在此地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對於阿彌陀佛的讚嘆,其實十方一切諸佛,每一尊佛對於阿彌陀佛的讚嘆都像釋迦牟尼佛的讚嘆。這樣我們才能體會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不可思議!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第一個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捨這一個法門用其它法門來度眾生,他的成就,這是講真正有成就,那也只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而已,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各位一定要知道的。你要想成就究竟圓滿的果位,那是一定要求生西方,這是我們從這麼多的大經大論裏面所得到的這個結論,那麼這一段的用意也是在此,十方一切諸佛都讚嘆啊!讚嘆當然就宣揚了,當然也就講這一部經。換一句話說,其它的經典絕對不是每一尊佛都講,為什麼呢?佛說經要契機,跟眾生根機不相應的,那這個講了就等於白講了,這個不契機那就是多餘的語言。不契理呢?不契理那就是魔說的,不是佛說的。所以經稱之為契經,又要合乎道理,又要合乎眾生的根性。十方世界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講經也不一樣。但是有一部經是一樣的,那就是《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這個是一樣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通通都講這一部經,所以這一部經實在說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的共同科目,這個共同科目我們不能小看它,是最重要的一個科目,眾生要能接受這個科目,那一切諸佛就歡喜!為什麼呢?他恭喜你啦!你這一生要成佛道了!好,我們看經文:

復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佛講經講到數目之多,沒法子說的時候就用恆河沙來做比喻,這個前面我們也提過了。那為什麼用這個來作比喻呢?要曉得佛當年講這些經都在印度的恆河流域,所以舉比喻都是舉最近的,大家都看到的,講到恆河沒有人不知道,恆河有幾千里路長,像我們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那個沙非常的細,現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朝聖回來,現在去的人多了就不稀奇了,十幾年前去一趟很不容易,從恆河帶一點沙回來給我們看,這個沙確實像麵粉一樣非常的細,你說那一條恆河有多少的沙呢?佛比喻一粒沙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尊佛的教區。所以你想想看那個恆河有多少沙?那就有多少世界?有多少佛?“一一界中如恆沙佛”,這每一世界裏面有恆沙諸佛。剛才說了一個世界一尊佛,怎麼一個世界有恆沙佛呢?每一尊佛的法運不一樣。像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娑婆世界經上講有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第四尊佛,將來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滅了,再過五十六億萬年之後彌勒菩薩降生成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第五尊佛。此地講的這個世界的一尊佛一尊佛繼續不斷的,那就是恆沙佛了,世界無量無邊,那個佛的數目就恆河沙再乘上恆河沙,這個數目是沒有辦法計算的,這是東方一方。

  下來說“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講法跟《阿彌陀經》講的一樣,只是這裏多了放光放無量光,《阿彌陀經》是講出廣長舌相。這個光也是表法,光也說法。我們現在這個凡夫業障太重,所以佛用言語來給我們說,我們耳根最利,你看楞嚴會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耳根利。有些世界的眼根利,眼根利的人不必聽,一看他就開悟了,就明了了,看什麼呢?是不是看文字啊?看文字太麻煩。佛一放光他就開悟了,一見到光就開悟。實際上我們這個世界在第二層,第二層叫光音天,那一層天的人很特殊,他們彼此在一起交換意見不要說話的,都用放光,一放光他們就曉得了,大家就明白了。那我們這裏也是一樣啊,你要不相信你可以試試。你看在馬路上走也一樣,十字路口放一個綠色的光,那你就通過走過去了;放個紅色光,你就不敢過了。它不也是跟你說話嗎?這不也是放光嗎?所以放光也是說法,那眼根利的人就簡單了,一接觸光明他就開悟了。就不必這麼嚕嗦費這麼長的時間,費這麼多口舌來說,不必說了。那根性鈍的人得用言說了,“說誠實言”佛的話是句句真實,決定沒有妄語,說什麼?“稱讚無量壽佛”怎麼稱讚法呢?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給我們在許許多多大乘經典裏面稱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稱讚。那麼由此可知,這個淨土經論在十方恆沙世界,恆沙諸佛普遍的宣揚,你看看這個經重要不重要呢?如果不是最重要的經典,怎麼可能每一尊佛都在宣揚?所以我們這個緣非常的殊勝!非常的稀有!“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那什麼叫“功”?帶業往生,執持名號,帶業往生這是“功”。一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這個就是“德”,得到的果報,往生不退成佛,這一生就成就了。另外要以本經來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是“功”,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德”。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功也不可思議,德也不可思議。為什麼呢?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沒聽說過,沒這個事情。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這個不可思議,諸佛讚嘆!不是普通人說的。一切佛都讚嘆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所以你要認識功德這兩個字,當然最重要的是功,功是修因,那個德是果報,你能修因,果報是當然得到的,所以這個修因本經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個東方就有這麼多佛讚嘆!

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每一方跟前面所講的一樣,都是恆沙世界,每一個世界裏面都是恆沙的佛,這些諸佛像東方諸佛一樣,沒有一尊不讚嘆的。這是講的東南西北四維,四維就是四個角,東南方,東北方,西南方,西北方這是四維,加上上下,上方、下方,這就是十方了。

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那這裏文字省略掉了,東方說的詳細,後面都省略了。羅什大師在《阿彌陀經》裏面把這個六方他舉了幾尊佛的名號,東方有什麼佛,南方西方北方有什麼佛。那麼這個地方全部都省掉了,沒有舉佛的名號。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完全相同。可是這個經文後面有一段說明,那些諸佛為什麼要讚嘆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是把他翻成我們中國的意思,阿彌陀是梵音,阿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彌陀翻做量,實際上他是無量,佛翻作覺或者智,無量的智,無量的覺,這個名號是這個意思。但是無量的包括太多了,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用光壽兩個來做代表,無量壽,無量光,那麼在這許許多多無量的意思裏面,只以無量壽為體,為什麼呢?如果要沒有無量壽,那所有一切無量都落空了,譬如我說你有無量的財寶,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但是你沒有壽命,那你一切的無量不就落空了嗎?得不到受用啊,這哪裏能稱無量呢?所以一切無量是以無量壽為體,無量壽為根本,這是特別用這個名號的意義。下來就說明了,說: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

  這一段就把一切諸佛度眾生的本懷給我們說出來了,佛度眾生只有一個願望,希望眾生成佛,眾生修行成佛那實在是太難太難了,要是不難的話,那我們早就應該有一點成就了。縱然不能成佛成菩薩,阿羅漢也應該成就了。那我們修行絕不是一生而已,你有緣份在這個道場坐一個半鐘頭,那我們就可以用《金剛經》的話給你授記,你過去生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善根,你在過去生中在無數諸佛處種善根了,你才能夠在這個地方坐上一個半鐘點,那麼到今天為止算算還不止,到結業的時候你自己算算,所以換句話說,過去生中已經親近了無數諸佛了,那麼現在還變成這個樣子,你就曉得修行難啊!真難啊!你看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裏頭就告訴我們:古大德頭一個覺叫我們自己覺悟,覺悟什麼呢?這個世界修行難!太難太難了!因為你知道難,你才會修這個法門,為什麼呢?這個法門容易啊!而這個法門決定成就!這個法門怎麼容易呢?說老實話,絕對不是法門容易,是佛力加持。你對於阿彌陀佛有信心,阿彌陀佛就加持你,阿彌陀佛幫助你,我們今天能夠念到功夫成片,能夠念到一心不亂,是我們自己有能力嗎?不是的,佛力加持的。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預知時至,能夠清清楚楚心不顛倒,是我們自己能力嗎?不是的,決定是阿彌陀佛神力加持的。那麼說到這裏,我們是不是就做了一個結論說:一切都是阿彌陀佛加持的。

  那這樣子的話,這個法門就不叫二力法門了,那就只有一力了,一種力量,就是他力,沒有自力。所以現在外面就有一些人在提倡,還說是善導大師提倡的,完全是他力沒有自力,你能夠念佛,你能夠往生,你能夠想到要去極樂世界,不是你自己有這個能力想到的,都是佛力加持,完全是他力沒有自力。相信同修也聽說過啊,這個提倡的事情還是蠻廣的,還很多人知道。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到,那你這就不叫二力法門了,那完全偏到一邊去了。善導大師不在了,善導大師不在了他也不能夠說什麼,全部由你一個人說了。

  所以這個我在這裏想跟大家談一談,就是這個自力跟他力。我們一定要圓融,自他本來是不二的。黃念祖老居士他把這個事情講得非常圓融,大家聽聽看,你體會如何?自他不二,可是又自他宛然,自他不二,但是又有自,又有他,但是自他又不二,這就是很圓融了嘛!有阿彌陀佛拿著你的蓮花放光來接你,那個就是清清楚楚有他有自,你看到你自己上蓮花,你自己願意去極樂世界,所以清清楚楚有自有他,可是自他又不二,因為他就是自嘛,阿彌陀佛也是你,一切都是你自性所變現的,那自他就不二了。自他又宛然,所以你肯仗他力來信這個極難相信的法,你能生起這個淨信,對於這個極難信的法你能夠生到淨信,難信能信,這個全由當人無上智慧,你自己本身的智慧,這是自啊,難信的你能信,這就是你的智慧,這個就是自力,自力啊,這個智慧就是你的自力,你只要真正肯相信,在最後臨終的時候,佛力的他力就在你身上顯出這個作用來了,這就是他力門是佛力呀!那大家就會說這不是心外求法嗎?如果你說全都是他力,那不是心外求法嗎?心外求法這就是魔業了,怎麼又是捨自身求他力呢?所以這就道破了淨宗的玄妙,那麼我們講淨宗是他力法門,這就是最圓融的地方了,自他不二,他力正是自力,自他不是二個。那麼換句話說,依靠他力還是自力,什麼力量依靠他力呢?那還不是自己的力量嗎?如果你自己不願意往生不願意去作佛,那他力也起不了作用呀!阿彌陀佛也不可能強硬的把你拉到極樂世界去呀!如果能夠強硬,那每個人都去作佛了,就沒有六道輪迴了。所以具體來說就是:你對這個難信之法你能生起這個信心,難信能信這個力量是屬於自己的,臨終你自己具足了信願行,這三資糧是屬於誰的?你自己的嘛,那也是你自己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功德,所以我們能夠信入能夠不懷疑能夠發願,能夠一句佛號老實的念下去,那不是自力嗎?那如果完全靠自力,那這個法門就不叫做易行道了,就變成難行道了,靠自力是難行道呀!那我們這個二力法門是易行道,自己願意,自己發起這個信願然後念佛,臨命終佛放光加持,那個他力就加在你身上了。所以最圓融就是,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這才叫圓融。你不能偏到一邊,是不是?所以這就是我個人的一個理解。

  因為我也遇到過外面你們,我們那邊沒有那麼嚴重了,你們這裏很嚴重了,這個完全是他力沒有自力,這個事情嚴重。所以只要你念得有幾分相應,佛力就能加得上。所以這個力量太大太大了,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自己有一份力量,佛的力量才能加得上,所以你才能成就。乃至於就是我們演講,我在這個地方把這個經講給你們聽,你們能聽得歡喜,那是我的能力嗎?不是啊,是阿彌陀佛神力加持的。如果我要說這是我的能力,那我就太自大了。如果不是得到佛力加持,我說不出來,你們聽了也不會生歡喜心,你們聽了會生歡喜心,也是佛力加持。但是這個都是引發,佛力加持引發你自身本有的這個善根福德現前了,那你才會有這個感覺嘛,會生歡喜心會法喜充滿!所以這個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真正知道不可思議,真正知道修學之難,我們才會真正發願,皈依,供養,才真正的發心皈依。所以諸佛度眾生,希望眾生成佛,實在講只有這一個法門,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佛就滿願了,他這個度眾生的願就圓滿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幫助他成佛了,你看這個功德多大!

  “欲令他方所有眾生”這個他方是指前面所講的,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所有諸佛世界裏面的眾生,都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有這一願,都能聽到他的名號,都能發願往生,都能執持名號。“發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實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要真實。

  “憶念受持”,“憶”是想。所以要把心裏面那些牽掛的都得放下,牽掛的就是憶念,把所有憶念放下,把它換成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怎麼知道呢?這個經上面講的全部都是,我們要常常想經上面所講的。如果你要是想不起來,想不起來就是你對這個經不熟,要是熟透了你就會常常想起來,不熟想不起來。夏蓮居老居士的確是非常的慈悲,他給我們編了一個《淨修捷要》,《淨修捷要》就是把經裏頭最重要的段落意思全都寫在那裏面,簡單,明了,融合在三十二拜當中,他這個三十二拜裏頭的觀想就包括了《無量壽經》,包括了《阿彌陀經》,包括了《觀無量壽經》,你看三十二拜淨土三經的內容全都包括在裏面了,很難得,很難得!其實這不只是一個行門的功課,它也是解門啊。對於經典經文的內容他提出來了,提出來了你對這個內容了解之後,那你從這個方面也得到理解了,所以解行都在裏面了。如果我們依照《淨修捷要》一天修兩次,早晨拜一次,晚上拜一次,早晨把三經想一遍溫習一遍,晚上又溫習一遍,這個好!你果然能照做個二、三年,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了,《大勢至圓通章》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現前就見到了。這決定不是妄想,這個境界會自然現前。

  “受”是我對於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我接受過來了。“持”是依教奉行。我每天讀誦思惟照做,把我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都要求跟經典說的相應,所以學佛的人講相應是這個意思。

  老和尚說今天下午當時那個時候有幾個同修到我這兒來,他把相應兩個字搞錯了,意思搞錯了。他以為見神見鬼見奇奇怪怪的叫相應。老和尚說那才叫不相應,那個弄錯了,那是搞成了妖魔鬼怪了。

  所以各位要記住什麼叫相應呢?就是我所想的我的看法我的做法,跟經上講的一樣這才叫相應。譬如經叫我要孝順父母,我真的把它做到了。你不孝順父母,就叫不相應。叫我們奉事師長,我們沒有奉事師長,這個也是不相應。叫我們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沒做到那就是不相應。做到了叫相應,是這個意思。我們自己的思想、行為、見解生活、行持,佛怎麼教我們,那我們就怎麼做,這叫做相應。絕不是見神見鬼見到光,見光天天都見光,我們一天裏面如果不是天黑了,我們都見到光啊,晚上到處都是光,所以不是見光見佛見鬼見神見到什麼的,如果常常見這個那麻煩就大了,那個完全錯了。所以各位要曉得真正相應的意思。

  “皈依供養”。“皈依”是回頭,從哪裏回頭呢?以前我們沒有接受佛的教訓,整天胡思亂想胡作妄為,現在我們接受佛的教訓了,我們從一切的虛妄回過頭來,回過頭來。“皈”是回來,回頭。“依”是依靠,依靠什麼呢?依靠《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的皈依處,我要依靠這個,我要把這一部經當做我這一生思想行為的標準,跟經上講的不相應的,我通通要把它修正過來,跟經上講相應的,我歡歡喜喜努力去做,這才叫做“皈依”。

  “供養”呢,我們在《普賢菩薩行願品》裏面,就是十大願王第三願“廣修供養”,供養裏面普賢菩薩特別告訴我們: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殊勝,法供養第一,最為殊勝。法供養他說了七種。第一種當然是最重要的,第一種是什麼呢?“依教修行供養”。我們能聽佛的話,把佛的話通通做到了,這就是第一供養,這是比什麼都重要。如果第一條這條供養沒有了,修學其餘的供養都變成人天福報了。就跟阿彌陀名號裏面,一切的無量是以無量壽為主。一切供養當中,是以依教修行供養為主。沒有這一條,全都變成人天福報。所以一定要依教修行,那我們這一生才不會落空,才有真實的成就,自己有成就了,這個供養不要花錢的。我依照這個經上的教訓去做,如果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學佛,這是上供諸佛,下布施一切眾生,上下通通都供了。我們得到佛法的利益了,我們今天把佛法推薦給別人,介紹給別人,這是代佛弘揚,這是供養佛。我們印的經本提供給別人,這是供養佛。我們做成錄音帶音頻視頻這些多媒體的送給別人,這是供養佛。這代佛弘揚讓眾生得到利益,那豈不是我們有這個下化眾生嗎?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才是供養的第一供養。我們要曉得應該要怎麼樣去修,那麼這是最重要的,這是應當要修習的,十方一切諸佛對我們的期望就在這裏。這個到“憶念受持,歸依供養”是一個小段。下來所說的,那是說你前面的做不到,你不能一生實現。所以說: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

  這是最少的要求了,你不能一生奉行照做,可是你能夠發一念的淨信,你能夠相信,時間雖然很短促,你也能夠把所有善根至心回向,能不能往生呢?也能往生。“願生彼國,隨願皆生”,這個“隨願”的意思包括了很多很多,這個你要看全經,甚至於要看《無量壽經》九種本子,你才能曉得這“隨願”兩個字的含意,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的長短也是隨意的,隨願的,願多長那就多長,決定能夠滿你的願,不會說是不滿願的。這個地方的確是不可思議,任何諸佛剎土裏面的確沒有聽說過有這種的說法,不管你是上上品生或者是下下品生,乃至於邊地生都是不退轉,邊地生也不退轉啊,邊地是到極樂世界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但是五百年之後他就見佛聞法了,所以連邊地都不會退轉,不會退到極樂世界以外的世界,你說這個世界多殊勝!最後說:

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這裏要注意“無上”兩個字,“無上”這兩個字是圓教的佛,天台六即佛裏面講的究竟佛果,究竟佛果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證得的。我們讀《華嚴經》,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還要跟著普賢菩薩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想想看為了什麼呢?華嚴號稱一生圓滿,講一生圓滿成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經只有這一部。《華嚴經》怎麼圓滿的?往生極樂世界圓滿的。他要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不能圓滿。所以你才曉得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以華嚴會上那些菩薩往生,去幹什麼呢?就是求無上正等正覺,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是正等正覺了,就是還沒有到無上,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就是求這個無上。這一段經文的確很能啟發我們的信心,使我們認識這一部經是無比的珍貴,確確實實是一切經典的第一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這是第一經,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講經,這一部經也是第一經。

  那麼底下一章相當重要了,相當重要了,那麼既然重要,我們就全副精神集中來看看這一品,我們接著看下來的第二十四章,或者稱二十四品。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這一品在全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前面將西方世界都給我們介紹了,我們的信願都確實的建立了。那麼有了真信切願,我們應該怎麼樣去修行呢?要去做啊。那這品經要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不僅僅是淨宗特別注意信願行三資糧,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得生淨土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裏面實在說最難的是信,真的叫難信之法,不但是菩薩祖師大德們說這個法門難信,就算是諸佛如來也異口同聲的說這個法門難信。可是行就不難了,行很容易,難信易行。因此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再引起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稱讚,證實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共同勸勉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所以對這個法門如果懷疑不相信,那就是等於所有一切諸佛都不能信任了,這個障礙是自己障礙自己,絕對不是法門本身有障礙,而是自家障礙了自家,這個第一殊勝的利益,那你就會當面錯過了。我們既然有了信心,而這信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假如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了解不夠透徹,那這個信心就很難生起來,必得要依靠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我們讀多了,仔細去研究思量,把這個道理明了了,我們的信心才能夠建立,從信心生起願力,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是從信心裏面生起來的,一心稱念,這個動力又是從願心裏面發出來的,所以因為信這才發願,因為願這才會去力行,那我們今天講到行了,這一品就是說怎麼去進行?怎麼修行?行也有功夫淺深不同,不相同,所以有三輩九品。《無量壽經》對於這方面講的扼要,簡單扼要只說三輩。《觀無量壽經》裏面就講得比較詳細,講九品,三輩每一輩裏面都有九品。我們知道這個事實,就曉得自己應當怎麼樣修學才能夠增高品位。唐朝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三輩九品總是眾生遇緣不同而有差別。他這一句話講的好,講的太好了,這是事實,西方世界真實的狀況,我們了解這個事實才知道,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份,這個問題就是看你遇到的緣怎麼樣,遇緣殊勝,那麼殊勝在哪裏呢?在哪裏呢?遇到的老師好,老師正知正見,對於法門了解得透徹,教導我們全程肯定我們聽了不懷疑,信心增長,這個緣就殊勝。如果遇到一個老師對這個法門雖然相信,但是不夠堅決,給你介紹這個法門也模稜兩可,我們聽了就半信半疑,因為他自己也是半信半疑嘛,那這樣修學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就低了。那麼再遇到些善知識,也許他是修別的法門的,對這個法門也讚嘆,但是對另外的法門他更是加倍的推崇,使我們修學就拿不定主意了,像這種情形我們同修當中常常遇到,常常聽到,這就是遇緣不同了。緣裏面遇到老師是緣,遇到同學是緣,遇到經典也是緣,就是這個經典的緣我們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這一點值得我們自己慶幸!值得我們自己安慰!自古以來對西方淨土的介紹再沒有像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這樣的完備了,五種譯本的精華全都在這個本子裏面了,所以他這個本子確確實實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集得非常的圓滿。連一代專修禪密,就是禪密雙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讚嘆,慧明老和尚在那個時代在中國很出名,是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大德,慧老也沒念過書的,真的是從禪裏面開悟,開悟之後他會講經,所以稱他法師不稱他禪師,不稱他上師稱他法師,講經講的好,但是沒有念過書,會講經。好,我們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是從大的來分,要細分太麻煩了,就是把它分成三等,三個等級,有上等的中等的跟下等的,這個經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十方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十方世界之一嘛,十方世界的什麼人呢?諸天人民,可見得這個經是凡夫成佛的,因為他沒有說十方世界諸菩薩羅漢,他沒有這樣寫法,他是寫諸天人民,那我們就有份了。要是寫著諸菩薩羅漢,我們就沒份了。可見得這個經就是對我們說的,這裏面所說的一切殊勝的功德都是我們自己,人人都有份的。那底下這個條件必須要具備,那就是“至心願生彼國”,“彼國”是極樂世界,“至心”是真心,真誠到了極處了,沒有一絲毫的懷疑,沒有一絲毫的憂慮,這樣的心才叫“至心”。我們只有一個願望,西方極樂世界,除此之外可以說一切所有牽掛的我們通通都捨掉了,只希望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句就是發菩提心,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發願求生淨土的心,它那個話不是隨便說的,看看這個地方的經文沒錯,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三輩,我們先看上輩的。我們看經文: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那麼這個就是上輩往生的條件,你要是具足這個條件,那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是上品往生,這個上輩就是上品,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可是你如果一看這句“捨家棄欲,而作沙門”,哦,這非出家不可囉?那我們這些沒出家的人就上輩沒份了?你要這麼想法那就錯了。那個已經出家的人如果也想,我將來可以上品上生了,如果你這樣想也錯了,也錯了。錯在那裏呢?你要認識什麼叫家?身出了家,心還在家沒用處。佛法不著重形式,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這麼多繁瑣的儀規,繁文褥節的儀規是我們中國人造成的。歷代祖師不搞這個,為什麼呢?中國是農業社會,大家都很空閒,有的是時間,禮節越多越好,禮節多了那也是折磨人,叫你不要放逸,那也是一個方法。你看像軍隊一樣,沒事天天操兵天天練操折磨你,不操你就打妄想做壞事了。所以禮節越繁雜,他就不能胡思亂想了,他只想什麼時候我應該怎麼做,它有這個好處。佛陀在世的時候所有一切儀式都很簡單,不說別的,就說三皈依,現在我們用的三皈依儀式,是弘一大師從戒律裏面摘錄出來的。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是這麼簡單,你看現在在我們中國,一般法師用的三皈依儀式很繁瑣啊,前面唱香讚念經文。而且你知道我們佛門這個唱讚,是不可能加快速度的,它一定是這樣子的,越慢越好越慢越莊嚴。所以你看一兩千年都沒有改良,你看請師儀式也是一樣,唱那三句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唱的很慢很慢。這個我自己就有這樣的一個經驗,因為常常到不同地方去講課,那麼最起碼第一天一定有請師,請師有維那有木魚的,還有儀規他要唱的,用唱的請進來,請進來之後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是我坐在上面帶領大家念的,是用唱的,有的維那就唱得快一點,有的是中版,有的就很慢,慢到自己在那邊陶醉,那....摩....哇!拉得好長,我這一拜下去幾乎睡著了,他還沒唱完。所以這個也要中規中矩,也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所以我們佛門這個梵唄唱誦,有它的好處,就是很莊嚴。你看傳授三皈依的時候,種種香讚,念經文又要發願又要問難又要回向,那個儀軌一大堆,總得搞一二小時才結束。所以老和尚說:「我記得當年,授三皈依的時候有五六十個人。」他當年授皈依的時候。「章嘉大師給我們授三皈依,光是叩頭就叩了三、四十個頭,很繁瑣。」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不重視這個儀軌,重視實質。現在這個繁文縟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每一個人工作已經非常緊張了,再用這樣煩瑣的禮節,大家受不了了。所以在今天這個社會樣樣都要求簡化,不能再搞那些複雜的東西了,這就是佛法要現代化要本土化,越簡單越好,越省時間就越好,才能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啊!

  所以各位要曉得出家這個“家”,並不是指我們的田宅之家,不指這個。指的是什麼呢?三界之家,你能不能出得了三界煩惱之家呢?煩惱是家,你能不能出得了煩惱之家?脫離煩惱生死之家,三界就是輪迴,煩惱生死輪迴這個是家,你要有能力出離這些。

  那麼現在不管在中國在外國,修行的女眾就比男眾多,一眼望去事實證明女眾比男眾多嘛,女眾的成就超過男眾,不管是修福修慧女眾都超過男眾,你講念佛往生,往生的瑞相也是女眾多過男眾。那麼她身是沒出家,心是出家了,這是講的真正在家居士,她現的是在家身,但是她的心出家,這說的是有這個出離心,有出離心。何況本經在前面表法的代表的人物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人,出家的菩薩只講了文殊、普賢、彌勒,只說了三個,在家的講了十六個,這十六個在家菩薩不是普通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普賢文殊是平等的,是相同的,十六位在家菩薩,這就說明了佛說這個法門是以在家為主,在家人捨家棄欲,可見得不是捨這個有形的家,是捨什麼呢?捨煩惱之家,捨情欲之家。

  “棄欲”,欲是家,欲望是家,你要把這個東西捨掉。“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那你想想這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出家在家都可以做,出家人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在家人也可以幹啊,只要你真正息貪瞋痴,修戒定慧,那你就是沙門。可見得這個“沙門”不是形式上的出家,這是心理上真正出家。

  所以這個“家”,古人講有身出跟心出,有身出心不出。在家真正修行的,心出身不出,這是真正出家,身是在家居士,心真正出家,這才是真正出家。那麼老和尚說他舉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在台灣弘法利生四十年,他雖然是個居士身份,他那種生活我們出家人都比不上。人家一生當中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生活儉樸,一件衣服穿幾十年。老和尚說我從來沒看見過他買一件新衣服,我跟他十年從沒看見過,你看他穿的襪子補了又補。現在台灣台中有一個陳列館,東西都擺在那兒,你們可以去看看。台灣現在也沒人穿補過的襪子了,他還穿補的襪子。他不是沒有錢,他有錢,他有職務,還是幾個學校的教授,他的錢到哪去了?全都捐做慈善事業去了。他告訴老和尚他一個月的生活費是六十元,那個是三十多年前六十多塊錢台幣,一天兩塊錢,其餘的全都捐出去了。那麼他的老師說,我叫別人捐,我要不捐,我對不起別人,人家看到要是說,老師你不捐,光叫我們捐。所以李老師他帶頭捐,他捐得乾乾淨淨,大家就沒話說了,所以大家都很佩服。這種人就是心出家身沒有出家,他示現的是在家人的身份,這真正是沙門,這個不假。第三種是身出家心也出家,身心俱出。就像我們近代的各位祖師大德,我們淨土宗的印光老和尚是一個榜樣,身心俱出,虛雲老和尚也是身心俱出,這個很難得!這是我們的好榜樣。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那麼大家想想,我知道那是外面那些逛超市沒學佛的,他們身心都沒有出家,不是啊,身心都不出不是指一般不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不算數。這是說已經學佛的人,天天也在念佛,天天也在念經,天天也在拜佛,但是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天天貪圖享受,這是身心都沒有出,一點都不相應,天天念經,雖然念經沒有照做,只是把這個經念給誰聽啊?念給佛菩薩聽,佛、菩薩啊!我早晨念了一遍,你聽到了沒有?記得你要保佑我啊!我很乖啊!你看我念給你聽了,這個是身心都不出。

  所以我們要懂得出家有四種出家,出家的四料簡大家聽聽: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在家...前面是出家出家,身心都出、出家在家,出家心沒有出家、在家出家,是居士在家心出家、在家在家,這是完全是心也不出身也沒出。所以四料簡是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在家。所以大家要曉得真正明了了,雖然你在家,心裏面一心一意憶念受持著阿彌陀佛,這個就符合這裏說的標準了。

  然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家都很熟悉了。一向專念什麼呢?你不能把經文改掉,後面一定是阿彌陀佛,你這個才是造西方的因啊。不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了凡四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藥師佛,一向專念釋迦牟尼佛,你改經文啊,你這不是西方的因啊。所以後面緊接著一定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麼這個發菩提心就是前面講的“至心願生彼國”,要特別注意“至心”這兩個字,是要真心真意,一向專念這是講的方法,方法一定要專,要專一,決定不要參雜。所以老和尚說今天下午還有同修來給我說他是發心修淨土念佛,可是覺得自己業障很重,為了要消業障,所以還是拜藥師佛,求藥師佛來給他消業障。那很明顯嘛,大家都會唱嘛,“那摩消災延壽藥師佛”,又消災又延壽,唱慣了你不能改,會說你唱錯了。那摩消災延壽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唱的,他們唱的是“那摩消災延壽藥師佛”。我們改成“那摩消災延壽阿彌陀佛”,又消災又無量壽。所以他這個人就求藥師佛,來給他消業障、拜觀音菩薩來給他消災解難,好像每一個佛菩薩都有他的職務只管一樣事情,阿彌陀佛只管往生,其他的你不要找我;你要抓鬼找地藏王菩薩;有什麼災難找觀世音菩薩;你有什麼病痛需要什麼找藥師佛;你要有人緣的話找準提菩薩,每個人負責,你不要找我,我阿彌陀佛只負責往生,你要往生才找我。所以老和尚就說我聽了之後就告訴他:「你如果專修淨土,以後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大悲咒、十小咒、楞嚴咒,都不要去念了。」他說:「這個行嗎?」我說:「行。」他說:「這些阿彌陀佛都管嗎?」我說:「阿彌陀佛是總管,沒有一樣不管,不管你有什麼事情,你找阿彌陀佛決定靠得住!決定有感應!你要找多了多了就不靈了。」一定要專一,專一的方法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就講得非常透徹。

  那麼下來這個方法我們參考,因為其實也有時代性,我們現在可能不適合,但是我們做參考。他教人家的早晚功課都一樣,一卷《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這個叫做一支香,早課如此晚課也一樣,如果說你要精進念佛念一天,你念一支香後休息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再起第二支香,每一支香休息十幾二十分鐘,每一支香都一樣,這樣念法這一支香差不多一個半小時,如果你要休息長一點時間半個小時,那包括休息時間一支香是兩個小時,一晝夜十二支香等於精進佛七了。他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好,這樣人不會累,因為當中有休息嘛。那麼休息的時候身心要清淨,不是一休息就哎喲,好累啊,雜心閒話,你怎麼樣,有什麼境界嗎?我很久沒有來念佛了,好累啊我休息一下,你要喝茶嗎?來喝杯茶...那你的心又亂了,那就不是休息了。休息是什麼呢?是整個身心靜下來,好好的養神修第二支香,這樣你第二支香才有精神,是這樣的,所以這種休息是養神,恢復體力,恢復精神,決定不是雜心閒話。也就是諦閑法師教他那個徒弟的,念累了休息一會兒,休息好了再念是這個意思,所以他的心是清淨的,這個叫做“一向專念”,“專念”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所以這個法門講功夫就在佛號上面。為什麼又要念一遍經呢?念經是攝心收心。我們的心雜亂,一遍經念下來心就定了,定心念佛才起作用才相應,所以念經是攝心。如果心地很清淨了,那換句話說,經可以不必念了。所以古德一天有念十萬聲佛號,五萬聲佛號乃至於三萬聲佛號,他不念經也不念咒,差不多一天至少是念三萬聲佛號,多的是十萬聲,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決定成就,這個叫“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修諸功德”這個叫做斷惡修善。什麼叫做功德呢?凡是利益眾生的,我們都應當去做,最大的利益就是把念佛法門介紹給眾生,這是對眾生一切利益當中最大的利益,你能夠把這個法門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大家沒有懷疑,生起信心,這個功德就大了!這個功德給大家說跟諸佛度眾生的功德沒有兩樣。你要用其它的法門,實在講沒有這麼大的功德,為什麼呢?一個人修習任何一個法門,一生當中很難修得成功,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你說這個是非人我名聞利養,我們能放得下嗎?我們的煩惱習氣能斷得了嗎?你不相信你試試看,你去坐禪,你去持咒,去搞別的法門,去搞搞看你能不能斷得了?斷不了啊!換句話說不能成功,所以各位要曉得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是搞這一套,都沒搞成功。這一世真是幸運,算是善根深厚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你再不相信,那就可惜了,你這一生又不能成就了。所以遇到這個法門一定要牢牢的把它抓住,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講“修諸功德”這是第一功德,一定要做。

  你看我們印光大師,這是我們近代淨土宗的一位祖師,舉世尊敬!近百年來這些大法師可以說,沒有一個法師沒有人批評他的,唯獨印光法師沒有人批評他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看這是真正德行感人。他老人家一生除了自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信徒的供養他統統印經布施,他在蘇州開了一個弘化社,所有信徒供養都是弘化社的基金,他一生修諸功德就做這一樁事情。我們在那個上海息災法會法語裏面可以看到,那一次國內有很大的災難,旱災,這個災難他把印經的款項撥三千元銀圓去賑災,我們才曉得他一生裏面就做一樁事情-印經,你看救濟災難的錢是從印經裏面撥出來的,所以他一生做的慈善事業就很單純,並不複雜。像我們這裏有印經有救濟放生搞了好多好多的名堂,說這裏不一定是指的妙音寺,只是舉個例子,很多地方就搞很多很多,又這個又那個的。印光大師沒有,他就只有一項就是印經,他做的很單純,這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這個是真正第一功德。

  所以我常常說佛法要現代化,這個“修諸功德”,你說印經,現在我們也去印經,那印什麼經啊?所以現代化就是現在最適合大家,最容易接受的就是那個播經機、光盤、DVD、光碟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也是修諸功德嘛,所以佛法一定要適合時代的需要。所以你看一個人學了佛,他自然就不殺生了,你把佛法介紹給他,那他聽到了之後他自然就會改過,你這個目的就達到了。人學了佛,心就慈悲了,看到人家有困苦的,他自然就會幫助了。印光法師的弟子、信徒,哪一個不會幫助苦難的人?哪一個還會幹殺生的事情呢?沒有了,真的!只要做這一條圓滿了,他樣樣都具足了,不必再搞其它那些了,所以這個真是大智慧,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我們這個巧立名目,巧立名目是什麼呢?就是想到很多很多的名堂,名堂很多,結果是勞民傷財。人家一樁事情做的這麼大的功德,這一樁就夠了,無量無邊!當時後世都受他的影響,都受他的恩惠,這是我們要多想一想應當要效法的。

  下面這就講果報了,前面是修因,後面就講他得到的結果。我們看經文: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是講我們這個報身,業報之身。在臨終的時候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不是阿彌陀佛一個人,是“與諸聖眾”,這個聖眾裏面有觀音菩薩、有大勢至菩薩、有許許多多的菩薩、羅漢,都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再給各位說,當然並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來接引你,西方極樂世界人數之多,前面經上已經講過了,沒法子計算的。但凡是來接引你的,都跟你都有關係的,所以你千萬不要以為我一生到極樂世界一個人都不認識,到那裏很陌生,不會的。這些人跟你都是親屬朋友,他們在過去生中念佛已經往生了,一來接你一見面了他告訴你:「哎,你在多少生多少劫以前是什麼人,我跟你是什麼關係。」那個時候你一想就想起來了:「是的是的原來你早就來了,你為什麼不通知我叫我也早點來呢?」「我通知你了,你沒有感覺呀!你幹別的事去了,你忙著掙錢去了,還等晚一點才來學佛,還好你現在來了,來了就好,來了就好。」很多話說,原來西方極樂世界老朋友多得是啊!所以跟阿彌陀佛來接引的人,通通是跟你有關係的。我們世間也是一樣嘛,到飛機場接你的,肯定跟你有關係的,你不認識的怎麼到機場接你呢?就是這個道理嘛。所以前面的願文裏面都說過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生生世世的事情通通能夠記住,你宿命通證得啦!所以到那邊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宿命通是過去未來通通知道。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老朋友熟人,比我們這個世界還多,一點都不寂寞啊!哪裏最寂寞呢?六道最寂寞,誰跟你去呀?你去了誰去接你啊?你還說到畜生道去,跑了北京鴨來接你,你來做鴨了,北京鴨的朋友啊,沒有啊。六道是自己去的,所以最寂寞的是六道,最熱鬧的就是極樂世界。我們這邊的朋友還有很多是靠不住的,都不是好朋友。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是好朋友。所以記住這句話-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最好最好最好最好的朋友都去了極樂世界了,這裏沒有好朋友,記得啊!所以那些好朋友是那些呢?諸上善人,諸上善人聚會之處就在極樂世界,這個要知道,所以這個你要知道,現在一起都來接引你了,好開心好開心啊!然後下來說:

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須臾是很快的,一剎那,極短的時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你就跟阿彌陀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花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這兩句話包括前面所講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這六通都具足了。我們看完這句: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

  這個“今世”是講現在,講現前,實在講往生那個時候,這個人並沒有斷氣,所以往生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著往生的。他見佛菩薩來迎接了,他告訴家人:「阿彌陀佛來接我了,我跟他走了。」一定是開開心心說的嘛,那有皺著眉頭很難過的說:「阿彌陀佛來接我了,我跟他走了。」一定是「阿彌陀佛來了,來接我了,我跟他走了,再見了!」講完才死的。死了怎麼會講話呢?死了就不能講話了。所以是活著去的,所以這個法門叫一生成就的法門,並不是死著去的,是活著去的,所以佛來接引的最後一剎那,乃是今世見佛,並不是你斷了氣之後,的確是這一生見佛,那麼這叫“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要想今世見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就是要常常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想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修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普度十方眾生成佛。你去想這些種種種種的功德,這個一定要精說,要仔細的說。所以老和尚說:「我是一再的奉勸各位,五經讀本從頭到尾至少要看三遍,為什麼呢?你才會有印象,你才能夠常常想那個境界。你要不能完全從頭到尾念三遍,你想不起來。這一部經尤其要說就是這個本子,你念的遍數越多越好。」

積集善根,應持迴向。

  這個善根是助行。前面是正行,就是努力修善,你要不曉得怎麼努力修善法,那就學印光法師,我們有力量的時候印經,幫助弘揚這個法門,宣揚這個法門。那就是我們這個地方在講這個經,你認識的親戚朋友介紹他來聽經,這是幫助就是助行。你打電話告訴他他不來,那是他的事情,你的功德圓滿了。這個事情說老實話一定要做,你要不做,你的菩提心就不圓滿。凡是我所認識的人我都要通知他,要告訴他,把這個機緣告訴他,他不來是他的事情,他沒有緣份,將來你成佛了,他還在六道輪迴,他看到你,「你過去曉得這個法門為什麼不告訴我?」到時候你聽了這句話你也沒話說,「我對不起你啊!」「當時我告訴你的了。」如果沒告訴他,他就會怪你。如果已經告訴他了,他不聽,那他就沒話說了。「不是我不關心你,我告訴你了,你不來嘛!」那沒話說了。所以凡是我們認識的人都要關心,就像佛菩薩大慈大悲,平等的關心一切眾生,乃至於有冤仇的,你要是不好意思,可以找別人給他打電話,找個人來,你不用親自做的,寫信,不要寫他名字,通知他哪個地方有講經告訴他,這樣就冤親平等了,要把諸佛度生成佛的第一法門介紹給他。這樣就是有一面之緣的人,我們也對得起他,我不能辜負他。這是真正學佛人的助行,這是積極善根,用這個善根回向,就跟佛的本願相應,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跟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的宏願相應,你說這個回向功德多大呀!這就是回向偈說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具體的作法。不是口頭念念回向偈就是回向了,那是敷衍,很隨便的敷衍了事,念念沒用處。你要真的做到!還有一點點上輩的我們把它看過去: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是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必然得到的果報。到那個地方圓證三不退,一生當中決定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上輩往生的。所以你要具足這些條件,這個不必去問佛菩薩不必問別人,我自已知道往生一定上品,完全跟這個相應,一樣嘛,誰做到了,誰就是上品,這個東西就是證明啊,憑什麼證明你是上品上生呢?憑這個經上面說的就是證明,我把這個做到了,怎麼不是上品上生呢?所以經是我們唯一的憑據,唯一的依靠,這樣才是真正的學佛,決定不落空。這也就是善導大師講的,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去,一千人修一千人去。真正是依教奉行都可以做到,這就是上輩的修行方法。怎麼樣才能得到上輩往生,就簡單跟大家介紹了。

  那麼中輩以下的,中輩的下輩的我們等明天才來跟大家繼續。好,我們今天下午這堂課就學到這裏,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