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12 16:09:06瀏覽12401|回應0|推薦26 | |
【文/路仁教授】
台灣教改源於左派。左派主張公平分配,訴求廣設大學、廢高職,讓人人平等。初參加12年國教團體的會,大家都在談左。 於是,北一女、建中被視為資本家,第一刀「高中優質化」計畫,即要校校同優、滅明星。耗數百億優質化經費後,明星高中卻更閃亮,檢討後發現家長非在乎電腦數、操場大小、教師研習時數等優質指標,而是進明星大學人數。 於是,繁星計畫當第二刀,依高中在校成績,公平分配明星大學。為算出校排名,各班平常考改全校統一,懼家長分分計較,術科流行紙筆考試,多元精神不見。拼校排更讓高中生「教同學進步,即自己退步」,強化你亡我存意識(鄭捷即繁星生),繁星因而難擴大。 第三刀是免試入學。志願序計分,原要懲罰填建北當第一志願者,未料傷到選社區高中之學生。去年教育團體推動立法,特色招生延至免試入學後,並拉長時間差,即要讓不耐等待之國中生,放棄明星高中特色招生。 12年國教混亂開場,檢討聲分兩派。基層家長要重回兩次基測、甚至聯考,發起團體則要廢特色招生,前進至無會考的免試天堂。「無紙筆考試,人人公平進社區高中,」是其初衷。 只講左派,像人以左腳前行,會原地打轉。「希臘好美、人好幸福,」台灣曾流行「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嚮往南歐左派社會,直到被金融危機驚醒。倒是於九零年代走向「左右共生」的北歐、德國,逃過危機。 左派訴求增設大學沒錯,但右派「自由發展」理念應同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培養頂尖人才,許多社區「大學」卻培育基礎技術人員。課程能因應市場自由發展,大學不會因名稱繫絆,發生教學一致化、學用有落差的惡果。左右共生,如左右腳交替前行。 辦學鬆綁,慈濟基金會能辦到世界知名,就能將慈濟高中、大學辦成台灣典範。相信不同教育理念的家長,會送孩子走不同升學路,分流進建中、台大的壓力。但要分流到學生免試,達成12年國教「資源平分、人無競爭」的最初理想,仍困難。 國中生不宜像基測,為分分計較而練習題目到不容粗心,但將會考分5-7級,讓國中生適度面對壓力仍必要。北歐挪威有天然氣,衍生24兆主權基金給五百萬寡民,美國可印美金又有油頁岩,台灣地狹人稠、苦無資源,如何支持無壓力社會? 教改團體說當初會考是要挑出C級生,由國家投入龐大經費,拉高程度。但財政惡化的台灣能做到嗎?接受台灣資源貧瘠,無法圓左派夢是第一步。回歸現實,承認國中生程度已差異,會考後分流到不同學校,以發展不同程度的教學,才對他們有助益。 「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孫中山當初對不平等,主張以道德精神解決,盼望各高中老師堅守師道,因材施教。將英文流利與字母寫不出的學生都分到建中,讓大家一起從頭學ABC,只是齊頭式假平等。歷史已以均貧的共產社會回應馬克思,台灣在教育上莫踏覆轍。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