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6 17:02:36瀏覽4210|回應0|推薦21 | |
UDN專欄上有文章,認為廣設大學後升學壓力未疏解、教改未成功,是因部份專科學校改制大學。李遠哲在2000年後主持高教審議委員會時,就曾將矛頭對準專科改制的私校,認為當初若規劃人人都念公立大學,而非人人念大學,教改早就成功。
其實升學之路分高職與高中這兩條,高職後的科技大學,確實改制而來。但現在大家談的升學壓力,是指高中升大學這條路,二十多年來,東華、中正、濟南… 長庚、元智、南華、義守…都是新設的國立、私立大學。在這條升學路上,由專科改制的很少,其實僅世新、銘傳、實踐這幾個學校,難道這些學校就是教改亂源? 世新大學老師,積極參與社會議題,到處可見蹤影。實踐設計學院,還聞名到歐洲,成為台灣之光。我教書的銘傳,未動用任何政府補助、即沒花納稅金下,靠老師寒暑假義務留校五年,成為第一所取得美國大學聯盟認證、第一所在美設分校的亞洲大學。 私立大學收了7成學生,公立大學僅收3成學生,但高教預算私立只拿67億,公立大學拿460億,這還不包括五年五百億加碼給國立大學的預算。一個台大學生一年花掉政府41.7萬元補助預算,私校生只分2.5萬。我們只拿一點微薄經費,已盡力做到我們能做的事。 拿了一點錢,一年卻要承受數十次的評鑑。中研院近幾年增加五十多億經費,也增加了法律所、政治所,其研究員不必教書,不必做行政,可以有時間生產論文。台大有那麼多博士生、五年五百億,能支持許多條論文生產線,但私校得面對學生、家長的壓力。 可學者從論文拿到權力,也迷信台灣不夠強,都因論文不夠多,透過評鑑要求私立大學增聘博士教師、監控課程必須學術化,造成高教與產業脫節的亂象。聘個碩士級、熱情活潑的美國老師來教會學生英文會話,可讓學生畢業找到工作,但聘薪資高的英美文學博士,卻利於評鑑,學校能怎麼辦? 鬆綁大學,讓大學因應市場需求各自發展,才是台灣的活路。回頭擴增公立大學招生人數,老師員額就得增加,中研院研究員、公立大學教授55歲之後退休,都以最後一個月薪水為基底,終生領月退休金到老死。養一個終生每月50萬、年終150萬的中研院李遠哲特聘研究員,台灣人覺得不夠累,還要負擔這麼多的退休金嗎?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