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教育罹百病,誰把解藥摻毒藥?
2013/10/19 16:07:40瀏覽3420|回應0|推薦22
【文/路仁教授】

1.

「你週三能來上專訪節目嗎?」接到TVBS夏嘉璐小姐的助理來電,我受寵若驚,因她才剛訪問過張忠謀,而我僅是渺小人物。這陣子忙於學生的事,抽不出時間,忙完後靜心想,對上電視仍遲疑。過去民視等曾找我去辯教育議題,也未成行。

與渴求成名的人相較,我一直很想當平凡人,可在偶遇一些為教育議題困擾的人時,又好想伸手拉一把。當自己不夠有名時,說出的話、伸出的手不夠力;成名後,說錯話卻會被放大百倍。可以不成名,又能幫人嗎?

當學生時,我就享受過這甘甜滋味。在中途之家,教雛妓與亂倫少女功課,體會到自己懷著真愛去做,會目睹枯萎生命長新芽;到少年觀護所辦活動,見證別人眼中的壞孩子,會因為深刻的分享,在燭光中哭成一團,而從歧路上走回。

這是在教育之河下游的服務,可當發現上游政策越來越亂,也只能暫時捨棄鍾愛工作,逆流尋找混亂源頭,「誰制定這些燒錢又擾民的政策呢?」我很困惑。 歷經一場又一場的會議,與定政策的學者交流後,答案已一目了然。

「當志工不加分,誰會去做志工?」德高望重的學者如是說,周遭無人敢反對,呈現出台灣器重學者,而學者又聽命於學術地位最高者的文化。許多荒繆想法就這麼走出會議室,流向下游成無數家庭的惡水。

這也難怪學者,他們一生中多數時間耗在研究室,也許發表過數百篇「服務學習」論文,卻不曾嚐過真正志工滋味。許多人怪罪李遠哲當年倡議廢聯考,其實公元2000年後他倡議「五年五百億」對高教傷害更大。他沒在大學服務,為何可推動大學改革?

荒繆的不只李遠哲,更不因他專業是化學,越界管太多事。許多飽讀教育理論的大老,訂出的政策離現實更遠。從幼教、特教、國教、職教、高教到社教,我總遇到在惡水掙扎的人,細心觀察,離譜政策幾年前已成形。

「您的看法是真知卓見,」德高望重學者發言後,年輕學者拍馬屁。「唉!」我發出哀嘆,也預知幾年後,得開始救假志工文化中的孩子。但上游政策脫離現實,下游的孩子又如何救得完?


2.

2004年,中研院杜正勝院士升為教育部長,我很納悶。他在歷史語言學論文非常多,但論文多與搞好教育有何關係?現在搞垮大學文化的評鑑,就由杜正勝開始推動,他跟李遠哲一樣長年待中研院研究,根本不知這些政策對大學會發生如此重大影響。

現在讓各縣市托兒所連環倒,偏鄉家長無處送托、痛苦萬分的「幼照法」,源於杜正勝任內規劃的「兒照法」,當年幼教界群聚教育部前抗爭時,我也參與其中,因為不想見到幾年後家長受苦。如此重大政策由學者草擬,遇實務經驗者反彈後,立刻扣上「反改革」大帽,台灣如此重學者、輕基層經驗?

2008年,馬政府初上任,用社會學者鄭瑞城、教育學者吳清基管教育,帶來大批理論型專家,上游訂的政策,苦果大家也陸續嚐到。馬總統出身哈佛博士,又曾是政大教授,物以類聚,自然鍾愛文人,內閣學歷世界第一、遙遙領先其它國家,民調卻跌到九趴。

馬總統常說敬佩蔣經國先生,但蔣任內的產官學分流,馬做到了嗎?當年教授不入閣,只能秉持良知關懷社會,反抗不公不義,甚至願犧牲學術生命反抗威權,把精神傳給下一代,不是像現在這樣,教授到處攀附政治拉關係。

當年當官的盡本分,像趙耀東將中鋼績效經營成世界第一,可升經濟部長;孫運璿當經濟、交通部長成功推動十大建設,可升行政院長。做生意的像王永慶,專心經營事業,不必像現在老闆,得去念EMBA,從教授人脈經營政治關係。

在西方各國,即使拿諾貝爾獎,從政也得從基層選起。憑什麼,台灣要如此禮遇學者、院士、諾貝爾獎得主?這不是在告訴下一代,從政得先念博士,耽誤有志青年的年輕時光嗎? 從政應從基層做起,台灣的悲哀在政治人才由下往上的階梯不見了,而學者從政路卻越開越大。

教授在多年講台授課、論文發表經歷中,磨練出對麥克風說話、創造清新形象的本事,讓人無限期待,可後來也總在施政荒腔走板後,被民眾疾呼下台。台灣還要在惡性循環中,空耗下去嗎?


3.

九月政爭耗了一個多月,隨著王院長保位成功,馬政府言詞趨平和,政爭稍緩。可政爭至今,若祇是爭誰贏了,對台灣又有何益?治台灣百病的藥方,那優秀政治人才由下往上的機制,仍不見蹤影。

去年到紹興南村訪問,見為國犧牲一生的老兵,落得被追討百萬的悲淒,不禁義憤填膺,可在那裡待那麼多時日,卻不見民代來關心。在我當學生時,有人哀號必有民代去了解,以爭取選票。這些民代由下而上,在累積一張張選票中,順勢紓解民怨。

不只在紹興南村,在華光社區,在幼教、特教、國民教育、高教等無數混亂場合,多數時沒民代來,有時來露個臉、多半不會管。2005年,台灣惡修選制成單一選區兩票制,大幅擴充不分區立委比率,而不分區立委非來自票選,由掌權的黨主席敲定,誰要花時間在基層經營選票?

而代表基層的區域立委,在北藍南綠下,黨內初選才是勝出關鍵。兩大黨均從學術論文的研究中借法,推動「世界獨一」的電話全民調,問到的多是守著電視,對政治議題不見得深入了解的婦女、老人,誰想去救少數民眾,再被財團掌控的電視抹黑,失去初選勝機?

因此痛苦的基層民眾,只能不斷抱怨,最後再犧牲工作時間去抗爭,抗爭無效後把恨藏心裡,傳染給更多人。要救台灣,得一起努力廢除台灣獨創的電話民調制,共同推動政黨法,施行美式公辦初選制,讓人才不必去抱掌權者大腿,得走入群眾聽心聲,爭取選票。

治台灣百病,得捨去學者從政的偏方或毒藥,讓要做學問的留研究室發表一篇篇論文,要從政的趕快走入基層,爭取一張張選票,在一場場初選辯論後脫穎而出。

「妳願意出馬競選,去關心教育嗎?」希望從政之路打通,人人都有機會藉公平選舉參政後,我能爭取到機會,親自致電夏嘉璐小姐。

在TVBS主持一序列12年國教問題探討中,我發現她思慮清晰、問題看得深,而在長期的記者生涯中,相信她也目睹不少基層亂象。她比中研院院士或諾貝爾獎得主,其實更適合來管教育。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8&aid=908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