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21 10:17:53瀏覽1742|回應0|推薦13 | |
論語子罕篇13章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016 04 17 Morgan心得與整理 楔 子 儒、道、釋三教創始者,都是得道者,都是聖人。在究竟上,儒家孔子談「仁」,道家老子談「道」,而佛家釋迦牟尼談「性」,其實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就是本然存在,光明澄然,不生不滅的本性、佛性。 孔子被尊稱為孔聖人、至聖先師,是見性、成道者;故研讀其論語,需先就世間法,來研討孔子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修身與養性之論述;而修行(道)人,則更宜以出世間法,來探究其修持方法,才不枉讀一部論語。 ◎第十三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緒言】 ○南懷瑾大師說*5: 這是孔子平居時的一段閒話。九夷是東南方一帶蠻夷之地,當時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的邊區。 這些地方還沒開發,還是披髮文身,非常落後的地區。孔子當時想另外開闢一個天地,保留中國文化。但有人說,那個地區太落後,沒有文化,野蠻得很,怎麼辦? 孔子說地區不怕落後,只要真有道德、真有學問的人,去任何地方,在任何時代,自己都有自處的辦法,那有什麼關係?.....*5。 【大意】 孔子聖道不行於中國,故託欲東往居於九夷也,亦如欲乘桴浮海也*6。 【重點】 一、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二、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評析】 一、世間法 (一)、感化世人。究該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 (二)、有道卻未獲賞、仕,沒舞台,則就該另創舞台,把道推展出去。 二、出世間法: (一)、度化眾生。我們看看台灣佛教界,北聖嚴、中惟覺、南星雲三法師,從其出身與修行、志業,都是從無到有,終而能在台灣建立莫大的佛教事業,接引、度化眾生,對台灣佛教界貢獻厥偉。 (二)、末法時期,邪教風行,正法難伸,究該遊走四方或建立山頭(台灣佛教有所謂的四大山頭)?抑或結廬自居、自修,自成佛道? 【釋義】 一、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一)、子欲居九夷, ◇1.欲:是意思中有這個意願*1。是僅有此意而已*2。欲欲居者,亦乘桴浮海之意*3。 ◇2.九夷: 九夷,究竟是何處,不必詳考*2。說法不一,有注解說是在中國以內,有人說在中國以外,在偏僻的地方。孔子不是發牢騷,大道在此地行不通,可以到他處。例如殷有三仁焉,三仁之一的箕子到韓國去開闢。孔子說可以到他處去*1;中國古代對於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7。 東方之夷有九種*3。 四方東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麗,四滿飾,五鳧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南有八蠻。一天竺,二咳首,三僬僥,四跂踵,五穿胸,六儋耳,七狗軹,八旁脊。西有六戎。一僥夷,二依貊,三織皮,四耆羌,五鼻息,六天剛。北有五狄。一月支,二濊貊,三匈奴,四單于,五白屋也*6。 二、或曰:陋,如之何? 或人不達孔子意,謂之實居,故云陋,如之何?言夷狄鄙陋不可居也*6。 ◇1.陋: 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7。不是衣食陃,而是沒有文化,沒有禮義*1(陋是意指沒有文化,人民不懂禮義*2。),不懂仁義禮智。台灣現今繁榮了,應當說那一邊呢*1? ◇2如之何:那這地處怎麼樣*1? 孔子志在行道,而道不行,但不怨天尤人,此處不行,可往他處,所以「欲居九夷」。有人認為,九夷之地鄙陋,奈何能居*2。 二、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答云:君子所居即化,豈以鄙陋爲疑乎?不復遠申己意也。孫綽云:九夷所以爲陋者以無禮義也,君子所居者化,則陋有泰也*6。 聖人所在則化,九夷變中夏也*6。 ◇1.君子:是泛指能教化人羣的人,例如箕子居在朝鮮,教化朝鮮人,朝鮮即不陋*2。 ◇2.何陋之有:孔子說,君子居在那裡,就不陋了。學儒當學孔子那樣存心淑世的精神*2。君子所居則化,何陋之有*3? 【白話試譯】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位,就不閉塞落後了*7。” 【評析】 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人把居住在東面的人們稱為夷人,認為此地閉塞落後,當地人也愚昧不開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問題時說,只要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麼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後了*7。 雪公恩師說: 孔子說,有道德學問的人去住,還有什麼陋不陋的呢?朝鮮的文化是箕子開拓的。劉禹錫的陋室銘根據這一章,他只說:「何陋之有?」並沒有明說:「君子居之」,說自己是君子,否則就成放肆了。你看人家的文章怎麼樣*1? 諸位好好學,真正學好,各盡其道。有人來請你去講,就依著這個講。謝東閔副總統印論語,發到各寺廟講。但是他們或許以為這是外道書,而把論語丟棄了。凡事,要各方面都顧到,知己還要知人*1。 卓吾云:先輩謂當問其居不居,不當問其陋不陋。最為得之*4。 補註 讀肇公般若無知論,可知無知是本然性體。不是孔子謙詞。譬如明鏡中空,故能隨緣現影,空空如也。即是鄙夫與佛平等之佛性。兩端即鄙夫之虛妄分別知見也。竭則性相不二,自他不二,何有兩端。兩端既空,一亦不立*4。
參考文獻: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