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語子罕篇13章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016/04/21 10:17:53瀏覽1793|回應0|推薦13

論語子罕篇13章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016 04 17 Morgan心得與整理

  

儒、道、釋三教創始者,都是得道者,都是聖人。在究竟上,儒家孔子談「仁」,道家老子談「道」,而佛家釋迦牟尼談「性」,其實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就是本然存在,光明澄然,不生不滅的本性、佛性。

孔子被尊稱為孔聖人、至聖先師,是見性、成道者;故研讀其論語,需先就世間法,來研討孔子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修身與養性之論述;而修行()人,則更宜以出世間法,來探究其修持方法,才不枉讀一部論語。

◎第十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緒言

南懷瑾大師說*5:

這是孔子平居時的一段閒話。九夷是東南方一帶蠻夷之地,當時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的邊區。 這些地方還沒開發,還是披髮文身,非常落後的地區。孔子當時想另外開闢一個天地,保留中國文化。但有人說,那個地區太落後,沒有文化,野蠻得很,怎麼辦? 孔子說地區不怕落後,只要真有道德、真有學問的人,去任何地方,在任何時代,自己都有自處的辦法,那有什麼關係?.....*5

大意

孔子聖道不行於中國,故託欲東往居於九夷也,亦如欲乘桴浮海*6

重點

一、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二、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評析】

 一、世間法

()、感化世人。究該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

()、有道卻未獲賞、仕,沒舞台,則就該另創舞台,把道推展出去。

 二、出世間法:

()、度化眾生。我們看看台灣佛教界,北聖嚴、中惟覺、南星雲三法師,從其出身與修行、志業,都是從無到有,終而能在台灣建立莫大的佛教事業,接引、度化眾生,對台灣佛教界貢獻厥偉。

()、末法時期,邪教風行,正法難伸,究該遊走四方或建立山頭(台灣佛教有所謂的四大山頭)?抑或結廬自居、自修,自成佛道?

釋義

一、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欲居九夷,

1.:是意思中有這個意願*1是僅有此意而已*2欲居者,亦乘桴浮海之意*3

2.九夷: 九夷,究竟是何處,不必詳考*2說法不一,有注解說是在中國以內,有人說在中國以外,在偏僻的地方。孔子不是發牢騷,大道在此地行不通,可以到他處。例如殷有三仁焉,三仁之一的箕子到韓國去開闢。孔子說可以到他處去*1中國古代對於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7

東方之*3

四方東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麗,四滿飾,五鳧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南有八蠻。一天竺,二咳首,三僬僥,四跂踵,五穿胸,六儋耳,七狗軹,八旁脊。西有六戎。一僥夷,二依貊,三織皮,四耆羌,五鼻息,六天剛。北有五狄。一月支,二濊貊,三匈奴,四單于,五白屋也*6

二、或曰:陋,如之何?

或人不達孔子意,謂之實居,故云陋,如之何?言夷狄鄙陋不可居也*6

1.: 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7不是衣食陃,而是沒有文化,沒有禮義*1(是意指沒有文化,人民不懂禮義*2),不懂仁義禮智。台灣現今繁榮了,應當說那一邊呢*1

2如之何:那這地處怎麼樣*1

孔子志在行道,而道不行,但不怨天尤人,此處不行,可往他處,所以「欲居九夷」。有人認為,九夷之地鄙陋,奈何能居*2

二、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答云:君子所居即化,豈以鄙陋爲疑乎?不復遠申己意也。孫綽云:九夷所以爲陋者以無禮義也,君子所居者化,則陋有泰也*6

聖人所在則化,九夷變中夏也*6

1.君子:是泛指能教化人羣的人,例如箕子居在朝鮮,教化朝鮮人,朝鮮即不陋*2

2.何陋之有:孔子說,君子居在那裡,就不陋了。學儒當學孔子那樣存心淑世的精神*2君子所居則化,何陋之有*3

【白話試譯】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位,就不閉塞落後了*7。” 

【評析】

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人把居住在東面的人們稱為夷人,認為此地閉塞落後,當地人也愚昧不開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問題時說,只要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麼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後了*7 

雪公恩師說:

孔子說,有道德學問的人去住,還有什麼陋不陋的呢?朝鮮的文化是箕子開拓的。劉禹錫的陋室銘根據這一章,他只說:「何陋之有?」並沒有明說:「君子居之」,說自己是君子,否則就成放肆了。你看人家的文章怎麼樣*1

諸位好好學,真正學好,各盡其道。有人來請你去講,就依著這個講。謝東閔副總統印論語,發到各寺廟講。但是他們或許以為這是外道書,而把論語丟棄了。凡事,要各方面都顧到,知己還要知人*1

卓吾云:先輩謂當問其居不居,不當問其陋不陋。最為得之*4

補註 讀肇公般若無知論,可知無知是本然性體。不是孔子謙詞。譬如明鏡中空,故能隨緣現影,空空如也。即是鄙夫與佛平等之佛性。兩端即鄙夫之虛妄分別知見也。則性相不二,自他不二,何有兩端。兩端既空,一亦不立*4

 

參考文獻:

  1. 李雪廬居士 雪廬老人專輯-論語篇《論語講記》http://www.minlun.org.tw/1pt/1pt-4-3/index-00.htm
  2. 李雪廬居士 雪廬老人專輯-論語篇《論語講要》子罕第九www.lbn.nchu.edu.tw/download.php?
  3.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論語集註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si-shu-zhang-ju-ji-zhu/zi-han-di-jiu/zh
  4.  蕅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http://www.donglin.org/wk/zhushu/zhu_09/019/019-7.htm#論語點睛補註上
  5. 南懷瑾 論語別裁http://www.buddha.twmail.cc/share/viewthread.php?tid=616
  6.  論語集解義疏http://www.minlun.org.tw/2pt/2pt-2-1/9.htm
  7. 經學頻道 http://zhonghuawm.com/contenth0dao227
          8.果如法師交念佛禪 2015 佛陀教育基金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5361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