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03 21:18:03瀏覽2286|回應1|推薦12 | |
論語泰伯篇第15章 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 2015 10 18 Morgan心得與整理 楔 子 儒、道、釋三教創始者,都是聖人。在究竟上,儒家孔子談「仁」,道家老子談「道」,而佛家釋迦牟尼談「性」,其實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就是本然存在,光明澄然,不生不滅的本性、佛性。 孔子被尊稱為孔聖人、至聖先師,是見性、成道者;故研讀其論語,需先就世間法,來研討孔子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修身與養性之論述;而修行(道)人,則更宜以出世間法,來探究其修持方法,才不枉讀一部論語。 ◎第十五章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前言】 音樂可陶冶性情,舒壓情緒,甚而當音樂走入自心後,可預防失智症。欣賞、聆聽音樂,需讓它與心靈共振,打開感官,不但是右腦,進而左腦,讓音樂與腦波共鳴,活化整個身心;假如,我們能跟著音樂走,可提升美感與品味;進而探索生命,覺醒自我;當有情緒、身心壓力時,音樂更是我們舒壓的處方箋。但音樂必須是正樂,而非糜彌之音。 周朝時,禮儀、音樂完備,但歷經鄭、衛之音後,樂理頹敗衰微,到春秋時,該是每下愈況,孔子定禮樂,聞魯國太師摯領導正音,率眾依周樂演奏後,深感旋律優雅柔美,極為動聽而讚嘆之。 雪公說: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現今祭孔與這毫無關係,什麼人定的也不知道*1。」 「吾只說對你們有益的部分,不多說訓詁。「關雎之亂」,之亂的「亂」與「亂邦不居」的亂,解釋相同嗎?祭祀的時候,有開始,有終結,開始簡單,合奏開始也是疏疏落落,到了後面才緊張。念詩經,有鼓瑟吹笙,笙最要緊,笙名笙簧,有一片銅皮,一吹就會動。奏其他樂器有間斷的時候,在音樂當中插入,但是笙不間斷,所以有笙歌,歌唱時只有笙配樂。現今唱戲以打鼓板為主,都由鼓簧指揮,叫鼓簧,如:ㄉㄤㄑㄧㄎㄨㄤˋㄑㄧˋ,ㄉㄤㄑㄧㄎㄨㄤˋㄑㄧˋ……,若鼓一亂,那全都亂了*1。」 「參加祭祀者都是合格的讀書人,必得先要試以射箭,已經身端心正後,再習以音樂,使性情自然平和,如此心術必定不亂,就可以參與祭祀*1。」 「樂能改變人的性情,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所以在戲中,紂王、夫差、董卓、曹操縱使壞,笑也不失儀態,莊莊嚴嚴的。若黃色音樂、熱門音樂進入學校,那是胡鬧,不是樂。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無權更改現今的音樂,但是至少可以「不為也」。大家可以學「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裡有二百人,大家以身作則,就可以感化人,難道沒有聽過「武王曰,吾有亂臣十人」嗎*1?」 「講書原來是為了幫助大家走上軌道,但是要明白文字也不是容易,至於內容要學著做,更不容易。凡事薰染力都很大,因為和職業都有關係,所謂「三句話,不離本行」,觀察他走路的動作,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所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唱戲的花旦等角色,下臺後的動作也會受影響,例如一個人唱包拯,下得台來,必定不會像孫猴子蹦蹦跳跳,所以中國以禮樂治國,他的力量大極了*1。」 「有人要我講詩經,豈可為言哉*1?」 【思考問題】 一、正音,即是正知、正見,具正知見,當會正音;是有智慧者知何者為正樂、淫樂,音樂必須是樂而不淫。
【大意、背景】
孔子讚美音樂的好聽。孔子說:「從魯國的樂師(太師) 摯,開始整理失傳的雅樂,像『關雎』這樣合奏的音樂,也聽起來更加好聽。」 鄭曰、:「師摯,魯大師之名。始,猶首也。周道衰微,鄭、衛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大師摯識《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有洋洋盈耳,聽而美之*9。」
正義曰:此章美正樂之音也。師摯,魯太師名也。始猶首也。《關雎》,《周南》篇名,正樂之首章也。周道衰微,鄭、衛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太師摯識《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者,洋洋盈耳,聽而美之*9。
傳:孔子重視樂教,對音樂有極高的鑒賞力*7。孔子周遊列國以後,回到魯國,開始整理文化。因為時代的盛衰演變中,文化永遠是走在最前面,周代王朝的衰亂已經很嚴重了(周道衰微),所以孔子急於從事文化的復興來力挽狂瀾。他先從禮樂入手,《詩經》也可以說是樂的一種*3。 《關雎》為詩經的第一篇,「關雎之亂」的「亂」字,古代和現代的意義有所不同,千萬注意*3。
【本章重點】 一、師摯之始,關雎之亂。 二、洋洋乎盈耳哉。
【釋義】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 ◇師摯: 師,魯太師也;摯,音至*5*8,太師名也*4,魯樂師名摯也*5*8。是魯國掌管音樂的太師,名摯*2*7,他是當時管理魯國文化的大樂師-不是樂隊的大樂師,勉強說,相當于文化局長,但不只是一個做官的,他本身是個專才。孔子這裡說,魯國文化經過整理,新舊文化交流以後,非常悠美。*3。 ◇始:首也*4; ◇師摯之始:就是魯太師摯率領瞽人登堂唱歌之始*2。(演奏或正音樂?,或兩者皆可) ◇關雎:詩篇也*4,雎,七餘反*5*8; ◇亂:《關雎》之亂的亂字,可依清儒劉臺拱《論語駢枝》,以及淩廷堪《禮經釋例》等解釋,當「合樂」講*2。亂,樂章的尾聲*7、樂之卒章也。史記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5*8」。 周代各種典禮,例如祭祀,鄉飲酒、大射、燕禮等,都有音樂演奏。樂譜已經失傳,樂辭就是《詩經》裡的詩篇。在典禮時所演奏的音樂,分為唱歌、吹笙、歌與笙相間的吹唱,最後歌笙瑟等全部合奏*2。 《周禮•春官太師》和《儀禮•大射》都說,凡是大祭祀,或其他重要典禮,開始時,都由太師率領專學音樂的瞽人登堂唱歌。典禮完成,歌笙等全部合奏,名為合樂,所奏的辭譜就是《詩經•周南》裡的《關雎》、《葛覃》、《卷耳》,《召南》裡的《鵲巢》、《采蘩》、《采蘋》,合為六篇*2。《關雎》之亂:就是最後所奏《關雎》等六篇詩的合樂。說《關雎》一篇,即包括其他五篇*2。 詩經之種題材是「風」、雅、頌、賦、比、興。 我們來看看六篇詩,極為樂辭的內容: (一) 關雎《詩經•周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二) 葛覃《詩經•周南》 葛之覃兮,施于中穀,維葉萋萋。 葛之覃兮,施于中穀,維葉莫莫。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三) 卷耳《詩經•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頹。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崗,我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雲何籲矣。 (四) 鵲巢《召南》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於歸,百兩禦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於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於歸,百兩成之。
(五) 采蘩《召南》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 於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六) 采蘋《召南》 於以采蘋?南澗之濱。 於以采蘋?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 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牅下。 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太師懂詩,精於音律,由他領著起頭,所以是以太師開始,中間奏樂,最後為亂。楚辭最後為「亂曰」,亂時合樂,這裡指關雎等六章詩,最末時合樂為亂*1。
○洋洋乎盈耳 ◇洋洋:聲盛也*4、美盛意*5*8。悠揚動聽之貌*7。於(春秋)時(周)禮樂崩壞,正聲散逸,唯魯太師猶識關雎之聲,而首理調定,使聲盛盈於耳聽也*4。(而其時)孔子自衛反魯而正樂,適師摯在官之初,(調定、正音樂),故樂之美盛如此*5*8,而優美宜人。 ◇洋洋乎盈耳:所以孔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1」 鄭注:「洋洋盈耳,聽而美之。*2」。 劉氏《正義》:「言聽而知其美也。《漢書•延篤傳》注,洋洋,美也。*2」孔子聽師摯奏樂,自始自終,都感覺非常美,所以贊嘆說:「洋洋乎,盈耳哉」。 從出世間法來說,正樂之音即正音,即正知,即正見。正知、正見、正音......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尤其在修道之始的正知、正見,是必具備的成道條件,佛家而言有「八正道」: 【八正道】*27 「八正道」亦名「八聖道」。所謂「正道」者,可令眾生苦集永盡,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遠離偏邪,故稱「正」;修之能轉凡愚、成聖智,故稱「聖」;通乎涅槃,故稱「道」。依據八正道修習,可以淨化心靈,遠離偏邪不正,轉邪念成正念,轉凡愚成聖智,進而達到寂滅、涅槃的境界。 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一)、【正見】 正知 修行知見要正,一者,要知「人人皆具佛性」,皆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二者,要了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了解三世雙重因果,欲斷來生之生死輪迴,必斷今生的因-愛、取、有(十二因緣、現在支),而所有的生死輪迴都源自無明(十二因緣,過去支),而導致的因緣果報,都是「緣」而成,若斷了緣,則不管過去或累世種何因,果報都不至於現前。 「正見」: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想觀念。如實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人人皆有佛性等道理,遠離唯神、唯物等謬見,改正偏執的思想及迷惑顛倒,即稱為正見。例如世間法中,五戒、十善是正見,具足此正見,人生有了正確的準則與方向,方不致為世間形形色色的五欲之樂所迷惑。出世法中,當下這念心與菩提心、涅槃心、無為心相應,即是正見。 古德云:「中華難遇,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正見難生。」能夠具足正見,實為難能可貴。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見,以正見為前導,其餘的正道即能現前,是故正見列於八正道之首。 ○「見者,了知一真法界,法爾如來藏心,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具足法爾平等性義。*28」 見者,見什麼呢?明心見性也。就是要我們知道成佛先須見地明白,識得這一真法界,法爾如來藏心,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然後勤加保護,始能圓證佛果*28。 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所謂一真者就是唯有這一本性是真實的,其他俱是虛幻的*28; 法界就是十法界,就是四聖(註: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註:及六道-天、阿修羅、人、地獄、惡鬼、畜生)*28; 這裏講的一真法界,就是四聖六凡的本體,它沒有聖,沒有凡,所以稱一真法界。我們的本性是非凡非聖、一絲不掛、一法不立的。法爾如來藏心就是本來如此,而沒有任何造作,所謂佛性天真事,不是後天造作成功的*28。 法爾:就是本來如此*28。 如來藏心意思有二層:一在凡夫地位是如來藏(cang,收藏之藏),就是如來的本性藏在裏面,二是你悟道之後是如來藏(zang)、是寶藏,裏面具足一切妙用,如摩尼寶珠,能雨眾寶,一切妙用都包含在裏面*28。 (二)、【正思惟】 「正思惟」:凡有所思,不離佛法,皆無邪曲,稱為正思惟。一般人的思惟,妄想紛飛,由妄想發動身、語、意,而造作種種業行;若聽聞四聖諦、無常、苦、空、無我及中道實相等道理,即將過去不正確的思想觀念轉為淨法,今後所思所念,皆離一切惡法、邪執。若能正思惟,如此意業自然清淨。 (三)、【正語】 「正語」:正直、清淨的言語,遠離口四過、大妄語、戲論及誹謗正法等口業之過失,即稱正語。具足正語,則口業自淨;口業清淨,凡所言語,無諸過失,必能獲得大眾的信賴與肯定。 (四)、【正業】 「正業」: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為皆是正當、清淨,乃至梵行清淨,(意)不染三毒(註: 貪、瞋、癡);身不造殺生、偷盜、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起貪、瞋、癡,一切行止,皆是清淨無邪、自利利他,即謂之正業。具足正業,則身業清淨。 (五)、【正命】 「正命」:「命」指賴以活命的生計,「正命」即是從事正當的職業;就一般而言,凡是不違背法律、道德標準的生計,就是正當的職業。就佛法而言,在家修行,不但應有正當的職業,而且還要從事清淨、不違因果的職業。譬如:從事漁業,是正當的職業,可是從因果上來講,捕魚殺生害命,所以不屬於清淨的職業;又如酒廊、舞廳,即使為合法之營利事業,卻會令人墮落,亦屬於不清淨的職業。若能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因果,符合正當與清淨,並且遠離五種邪命,就是正命。 五種邪命:經營不如法之事而為生活,謂之邪命。有五種:一、詐現異相,於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二、自說功德學問,以求利養者。三、占相吉凶,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四、高聲現威,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者。五、說所得供養之多,而動人心,以求利養者*27。 (六)、【正精進】 「正精進」:勤修戒、定、慧、六波羅蜜,志趨菩提、涅槃(註: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稱為正精進。修行不但要精進,還要知見正確,假使精進而知見卻不正,就會落入無益的苦行,甚至偏執於世俗迷信或是外道不究竟之法;本來想成佛,結果不但成不了佛,反而成魔;本來想升天,不但升不了天,反而落入地獄。所以,修行學佛,要有「正精進」,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七)、【正念】 「正念」:心不散亂,意不顛倒,即為正念。正念有事、有理;於事上,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念一切善法,是正念;於理上,修一切善,不執一切善,由有念歸於無念,無念即是究竟正念。 (八)、【正定】 「正定」:心達到寂滅境界,即是正定。寂就是不動,滅就是漏盡煩惱。不僅心寂靜不動,還要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就是正定。所以,正定即是寂照之意;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寂照一如、定慧等持,當下這念心就是正定,就是菩提、涅槃。(註:六祖壇經:外禪內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結語】八正道的意義,即是指引大眾藉由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正道,通往菩提涅槃,達到寂照一如,證悟無住真心,就是真正的出世,真正的淨土。 二、在修行上則有「三修門」: 身修:離諸作為,如世間無益之事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唯安閒寬坦令身安住*28。 語修:無益之世間語及咒誦均止,安靜如穀*28。 意修:離戲論思量、比對心想,即觀想作意亦止。(永嘉禪師: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28 三、見、定、行一切行持皆攝於心。*28 見、定、行三要素是大手印的三個秘訣,也是一切法門修持法要*28。 為什麼這樣說呢*28? 因為修行第一要知見正。以上告訴我們,我們的心和諸佛心沒有分別,就叫知見正或見地正。見地正就因地正,因地正果地方能正。.....故云:「因地不正,果遭迂曲。」修行人因地不正,必定要走彎路而終歸失敗的,所以,這個見非常重要*28。 我們凡夫都有身見,執著這個色身是我,執著得要死,身體要保養得好,吃得好,穿得好,樣樣好,都是為了這個軀殼。你看芸芸眾生哪個不是為了這個軀殼忙?一天到晚都是為了軀殼的享受忙,這個世界的大小事都是為了軀殼忙,他們總想養尊處優地保養這個軀殼。因為要享受,不怕做盡傷天害理的事。自己沒有,就搶人家的*28。 這個世界上戰爭就是為了搶東西,你不給我,我就打你,把你國家亡了,你的全歸我了。這種強盜行為,全為了軀殼的享受。這個社會上犯罪的行為無一不是為了軀殼,他想吃得好,玩得好,沒有鈔票怎麼辦?於是就殺人放火搶劫。其實,你造了壞因必定受惡果!因果定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絲毫不爽!你因地做壞事,果上必定受惡報。*28 有些人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你說要受慘報,我們怎麼看到一些壞人現在很享福?反過來有些好人反而受苦,這個因果不相應嘛。他不知道這個因果要看三世的。佛經上有兩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他今生受的福報是過去作善事而得到的,他現在作壞事,將來受惡報,非但將來受惡報,現在的福也就減少了,壽命也縮短了。你現在看到好人受苦,那是他過去做了壞事,現在才受苦果,他現在做好事,無形中就把他的惡報減少了,本來要受很多很多苦,現在已是減輕了*28。 見地要正,見不正就要「莽莽蕩蕩遭殃禍」。佛經裏講見惑和思惑,就是說我們有知見不正和思想著境的迷惑*28。 (一)、身見:這是我們見惑的第一個迷惑*28。 (二)、邊見:不是執常見,就是著斷見,都倒在兩邊,不離斷常兩邊叫邊見*28。 (三)、斷見:因為有身見故而身體不能常住於世,它要死的,死以後到哪里去了?有人說,死了就沒有了。*28 (四)、常見:另有人說,還是有的,這是常見*28。 (五)、邪見:就是撥無因果,說世上沒有因果,這可害人不淺啊,將來他下地獄受苦就知道了*28。 (六)、(外道的)見取見:迷執妄見——即執前三見為正見*28。 (七)、(外道的)戒禁取見:戒禁取見者,妄執苦身——受種種邪戒與苦行,為此身死後生往人天樂處之因。比如現在有某種邪教妄稱世界末日到了,大家快點自殺升天,害得大家集體自殺*28。 以上五種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與戒禁取見都是不正見,知見不正,果一定迂曲*28。 【白話試譯】 孔子說:從魯國太師摯所引導、演奏的音樂的序曲開始,到最後演奏《關雎》等詩章的合樂結尾,豐富而優雅、柔美的音樂多麼悠揚動聽啊,旋律迴旋在耳際! 【演繹-論語集注: 關雎之亂-邱德修氏作】*13 朱子的《論語集注》在論語學上,居於承先啟後,舉足輕重的地位。 所謂「承先啟後」者,是說他的著作能夠集結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邢昺《論語注疏》以及時儒的成績,再加上他個人數十年來研治《論語》的心得,然後撰寫而成的結晶,所以錢穆教授曾說:「《論語集語》可說是朱子一生用功《論語》最後所得的結果。」像這樣一本承先給後,繼往開來的著作,自然是有它與眾不同的成就。 所謂「舉足輕重」者,是說兩宋儒者為《論語》作著疏的人不慮數以百計,但是像朱子一輩子的精力薈萃於斯,取得偉大的成就,自南宋以來,近千年之間,廣為士子所必讀之書,則是只有《論語集註》乙書而已。是書菁華所在多有,今抉取其注《論語泰伯》「關雎之亂」句名例。
朱注以前各家對「關雎之亂」的說解: 甲、《論語、泰伯篇》雲:『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注二) 「關雎之亂」乙辭,歷代治《論語》之學者多少都會碰觸到,為了通盤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看朱子以前各家的說法。例如: 一、漢‧鄭玄雲:「師摯,魯大師之名。始,猶首也。周道衰微,鄭、衛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大師摯識〈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者。洋洋盈耳,聽而美之。」 鄭氏釋「亂」為「淩亂」之義,理由是「周道衰微」了。導致「鄭、衛」所流行的靡靡之音昌盛起來,因而導致「正樂」既已穨廢意復「失節」的地步。到了魯、大師、摯這個人出來領袖樂壇,才開始整理周樂的淩亂而恢復舊觀呢。 二、梁‧皇侃雲:「師,魯太師也。摯,太師名也。始,首也。〈關雎〉,詩篇也。洋洋,聲盛也。於時禮樂崩壞,正聲散逸,唯魯太師猶識〈關雎〉之聲,而首理調定,使聲樂盛盈於耳聽也。」 皇氏又於引「鄭玄」之說後雲:「侃謂:即前兩篇孔子語其樂曰:樂其可知,始作翕如之屬,而其受孔子之言而理之得正也。」 據此可知,皇侃所雲本係傳襲自鄭玄之說而來的,並且加以發揮而已,了無新義。其謂「即前篇於孔子語」云云,係揣指《論語、八佾篇》語,其第二十三篇雲:『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皇氏舉這章為例,旨在用它來與<泰伯篇>第十五章系聯起來,加以融會貫通;以為此之「魯‧大師樂」,就是彼之「師摯」,兩者所指為同一個人物而已。 三、宋‧邢昺雲:「《正義》曰:此章實正樂之音也。師摯,魯,大師名也。始,猶首也〈關雎〉,〈周南〉篇名,正樂之首章也。周道衰微,鄭、衛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太師‧摯識〈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者。洋洋盈耳,聽而美之。」 大體看來,刑氏之說又承襲自鄭、皇二家之說來,依舊釋「<關雎>之亂」的「亂」字為「淩亂」義,然後推曰其說,並無新義可言。 總而言之,自炎漢‧鄭玄始,迄趙宋‧刑昺止,他們所討論的主題,都站在「正樂」與「淫聲」的立場來探究,且夫由於「鄭、衛」的「淫聲」,才會引導出師摯之「正樂」,這種因果論。其實,他們卻忽略了經文中「始」與「亂」二字的正詁與古代音樂的義涵,遂造成對經文認識的偏差。既然認識有了偏差,當然他們的「注」、「義疏」、「正義」也就成了無的放矢之作了。這種偏差,一直到了北宋的邢昺依然尚未改觀。這正好反映儒家注疏承襲性的頑固及傳統力量之大了。 *朱注揭開「關雎之亂」的真諦。 朱子注《論語》此章時說:『師摯,魯樂師名「摯」也。亂,樂的卒章也。《史記》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洋洋,美盛意。孔子自衛及魯而正樂,適師摯在官之初,故樂之美盛如此。』 朱子此《注》末句所謂「孔子自衛及魯」之雲,是根據《論語‧子罕篇》而來,其文曰:『子曰:「吾自衛及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起所」』 朱子所以引此文,藉以說明他的說法是有根據的,而絕非嚮壁虛構,空穴來風者。這個問題,我們姑且置而不論,在這裡我們所要研究的是「關雎之亂」一語的詮釋,朱子《集注》的說法是否正確?是否可靠? *直截了當地說,歷來各家的解釋,直到了朱子《集注》才把「《關雎》關雎」的「亂」的意思說清楚。他主張「亂」字的意思,就是「樂之卒張也」;並且引用《史記》之說,加以佐證,以明其說為有真憑實據,絕非子虛烏有之論。 考朱子所引《史記》之雲,典出《孔子世家》,其言曰:「孔子語魯、大師,樂其可知也。使作,翕如、皦如;縱之,純如、繹如也;以成。吾自衛及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關雎,以為《風》始;〈鹿鳴〉,為《山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書。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正道,成六藝。」 由此看來,朱子注「關雎之亂」的,是有真憑實據,絕非杜撰臆說之類,可與比擬。所以,顧頡剛教授證成其說,他說:『(朱子)又於《論語或問》雲:「自『關關雎鳩』至『鍾鼓樂之』皆是『亂』想期初必自己作樂,只無此詞;到此處便是『亂』。」 及其晚年,又別於其所住《楚辭集注,離騷經》「亂曰」下雲:「亂者,樂節之名。《國語》雲:『其輯之亂』;『輯』,成也。凡作篇既成,撮其大要以為亂辭也。」《國語》所謂「輯之亂者」,〈魯語〉下記子服景伯子之言曰:「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以〈那〉為首,其輯之亂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格』。」偉昭《解》雲:「『輯』,成也。凡作篇章,篇義既成,攝其大要為『亂辭』。 詩者,歌也,所以節舞者也,如今『三節舞』矣。曲終,乃更變章亂節,故謂之『亂』也。」是則「亂」者,作於樂之將終,其時煩聲促節,震蕩人心,與本詩前文之樂調有異,故謂之「亂」;猶<大雅‧公劉>雲「涉謂為亂」;《書‧禹貢》雲「亂於何」;以其經涉大川,衝波排浪,迥與行平坦之道者不同,故亦謂之「亂」也。 〈那〉在《商頌》,凡二十二句,《毛》詩以為一章;然以《國語》此文校之,則自第十二句至末句為本篇之「亂」,應別析此六句為一章矣。 《楚辭》每於篇末出「亂曰」字而《詩經》不出,讀者未易識別,斯傳《詩》者之疏也。夫自《論語》以來,約歷一千六百年,至於朱氏,得《國語》語《楚辭》之比較資料而啟發,而後「關雎之亂」一語始有其近真之訓詁,不易哉!不易哉! 由於顧氏正成其說,使朱子對「<關雎>之亂」的解釋得以彰顯出來,誠屬真知灼見,超邁前賢的看法,終於獲得後人的激晌與肯定;也始沉霾已久的《論語「亂」乙辭之真相,得以撥雲霧而見青天,始之大白於世。這是朱子一人的獨家創見,既未有承襲,又無雷同之處,如同拱璧,彌足珍貴,可謂百世不惑之論。 「亂」為「樂之卒章」新証 : 朱子與顧氏對「亂」的說解,只顧及《國語》與《楚辭》之比較資料的啟發而已。其實,想要揭開《論語》「亂」的謎底,光靠《楚辭》、《國語》還是不夠的,必須另外懂得古代音樂演奏的過程與禮儀制才行。 我國古代奏樂、歌詩,原本就是一體之兩面。固然古人有於一篇中以末一 章為「亂」的事實,但是《論語》經文當中,前有一「始」,後有一「亂」,兩相對應,彼此互舉的事實,則不可如顧氏解說那般。大家都曉得,古代於一大套樂曲中(即所謂「大樂」),則有以最末一套「亂」者。 想要瞭解這個真相,唯有從《禮儀》經文中去尋找答案。《儀禮》乙書言及奏樂的有〈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四篇(注十二),其中談到大樂演奏最完整的則當推〈鄉飲酒禮〉與〈燕禮〉;今試經文為例,說明如下: (一) 升歌三終:「樂正升,立於西階東,工入,升自西階,北西坐,相者東西坐,遂受瑟,乃降。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聲萃>,卒歌。」這就是升歌三終,也就是《論語》所謂「師摯之始」的「始」義了。 (二) 笙奏三終:其次又說:「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陵>、<白華>、<華黍>。」這是笙奏三終,純粹像音樂演奏而已。 (三) 間歌三終:其次又說:「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於>,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這是間歌三終,所謂「間歌」者,就是先歌唱詩篇,再演奏音樂,如此穿插進行,互相輝映。所以清儒‧張爾歧說:「間者,一歌畢,一笙繼之也。堂上歌<魚麗>方終,堂下笙即吹<由庚>;餘篇皆然。」 張氏對「間歌」解釋得非常清楚,中肯剴切,冥合經首。經文又說:「乃合樂,《周南》:<關崌>、<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 鄭玄《注》雲:「合樂,謂歌樂與眾聲俱作。《周南》、《召南》,國風篇也。」 張爾歧《句讀》雲:『案,此合樂,即《論語》所謂「關雎之亂」者也。』 張爾歧以《禮經》的《合樂》就是《論語》「關雎之亂」的「亂字。這真是一語破的之解,一針見寫之論。蓋自朱子立及新說之後,又約莫歷經四百五十年久矣。簡單的說,所謂「關雎之亂」,其所演唱的詩篇實際上包括了國風中《周南》的<關雎>、<葛覃>、<卷耳>與《召南》的<鵲巢>、<采蘩>、<采蘋>六篇作品而言。 古代大樂樂與歌詩凡分四個場次表演: (一)首先「升歌」:<鹿鳴>之三是也; (二)其次是「笙奏」:<南咳>之三是也; (三)又次「間歌」:<魚麗>之三與<由庚>之三是也; (四)最後為「合樂」:根據鄭玄的說法是「歌聲與眾聲」俱作(注二十)。 其中歌詩部分則為<關雎>之三與<鵲巢>之三是也。正是因為「合樂」排列於大最後演出者,同時又是「歌聲」與「眾聲」俱作的大場次表演,故即古音樂術語而言稱之為「亂」,藉以表示其所別於前三節的升歌、單奏或間奏。 至於「合樂」時所歌唱的六首詩篇,既然以<關雎>為首,遂以部分代替全稱,逕稱之為「<關雎>之亂」了。 關於「師摯之始」語「<關雎>之亂」,清儒‧淩廷堪的說法最為精確;他說:『竊謂《論語》「關雎之亂」,謂「升歌」也:<大射>工六人,大師、少師各一人;升歌,為樂者之始也。「<關雎>之亂」,謂合樂也。「樂之卒章」為「亂」;合樂,為「樂之終也」。不言「笙奏」、 「間歌」者,舉「始」、「終」以該其全也,安與「禮樂」相發明。』 淩氏又為「合樂」再做進一步地詮釋;他說:『又案:「合樂」之說,《賈疏》甚確。謂堂上、堂下笙歌並作也。<鄉飲酒義>「合樂三終」者,蓋堂上瑟歌<關雎>、<葛覃>、<卷耳>;則下笙奏<關雎>、<葛覃>、<卷耳,是為《周南》三終。堂上瑟歌<鵲巢>、<采蘩>、<采蘋>;則堂下亦笙奏<鵲巢>、<采蘩>、<采蘋>,是為《召南》三終,故曰「<合樂三終>」也。』 淩氏的說解最為清楚明白,老叟皆解;且夫可與朱子《集注》比合而觀 之,必能心領神會,精通其誼,進而對《論語》此章經文做全盤性瞭解。 結 語 最後,我們必須一提的是:清儒講究「禮學」最為精確者,舍張、淩二氏之外,尚有劉臺拱一人。他對《論語》此章有一己之見;他說:『「始」者,樂之始;「亂」者,樂之終。<樂記>曰:「樂記」曰:「始奏以文,復亂以武。」又曰:「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飾歸。」皆以「始」、「亂」對舉,其義可見。凡「樂」之大節,有歌有笙,有間有合,是為「一成」。始於「升歌」,終於「合聲」。是故「升歌」謂之「始」,「合聲」謂知「亂」。 《周禮‧大師職》:「大祭祀,帥瞽登歌。」《儀禮‧燕》及《大射》皆太師升歌,「摯」為太師,是以雲「師摯之始」也。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的<鵲巢>、<采蘩>、<采蘋>,凡六篇。而謂之「<關雎>之亂」者,舉上以該下,猶之言<文王>之三,<鹿鳴>之三雲爾。「升歌」言人(修案:指「師摯」),「合聲」言詩(修案:指<關雎>),互相備也。 洋洋,盈耳,總歎之也。自始自終,鹹得其條理,而後聲之美盛可見。 言「始」、「亂」,則「笙」、「間」在其中矣。孔子反魯正樂,其效如此。』 總之,我們結合了古書中的《論語》、《國語》、《楚辭》、《禮經》、《禮記》、《史記》等著作,再綜合了朱子、張爾齊、淩廷堪、劉臺拱諸家之說,終於對《論語》此章,有了完全的領悟與透徹地嘹解,揆諸大意是這樣的: 孔子所親自聆聽而贊歎者,為了魯‧太師摯所領導的樂隊與合唱團之聯合演奏:以其自「升歌」之「始」至「合樂」之「終」,壹皆諧和愉暢,樂聲幽揚,樂師之技巧與聽眾之心靈融合而為一了。在孔子一生之中,這次與適齊聞《韶樂》(注二十四),同為最可懷念的賞心悅事,故每每與弟子輩數數言及之,乃得其弟子紀錄其感受於《論語》一書中而已。 我們將歷代學者對《論語》「亂」字的說解,表解於下,以清眉目,併作結束: 漢‧鄭玄:《論語》「亂」; 梁‧黃侃:淩亂; 宋‧朱熹:樂之卒章; 宋‧邢昺。 參考文獻:
6. 商都網文化頻道http://cul.shangdu.com/chinacul/20141117/278_5956258_8.shtml 7.經學頻道 http://zhonghuawm.com/contentldjb0893 8.朱熹論語集註 http://www.ziyexing.com/files-5/kongzi/lunyu-08.htm 9.論語註疏卷八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76585 10. 四書集註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10-lunyu-tb.htm 11.佛緣網站 http://bbs.foyuan.net/thread-252634-1-1.html 12.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91362.htm 13. 邱德修 http://www.hfu.edu.tw/~lbc/BC/3RD/BC0325.HTM 14. 蕅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http://www.minlun.org.tw/2pt/2pt-2-3/1-08.htm 15. 原佛子心樂園----訓文、古文賞析 http://blog.xuite.net/tanshannw/twblog/153421724 16.孫老師說論語 http://fongyuanfans.blogspot.tw/2015/03/16.html 17.光明社區 http://bbs.gmw.cn/thread-134853-1-1.html 18.佛學問答 http://fawang.hihosting.hinet.net/qanda/Q7/q7-59.htm 19.蘋果日報 2014 10 22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1122/36223161/ 20.東森新聞 2014 12 07 http://news.ebc.net.tw/apps/newsList.aspx?id=1417919915 21.佛光大辭典 http://reffaq.ncl.edu.tw/hypage.cgi?HYPAGE=faq_detail.htm&idx=162 22. 淨空法師 http://www.dizang.org/wd/cj/110.htm 23. 不可貢高我慢2014妙法蓮華經淺釋-全七卷的評論http://book.douban.com/review/6735476/ 24. 中時電子報 壓力大? 北市府前8月 6百多人申請退休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1000129-260205 25.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story/1/1236402 26.三立新聞網 換新首長爆退休潮?北市府人數六都之冠 柯文哲這樣回應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9499 27. 八正道 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9.htm 28.元音老人 恆河大手印 29.中台世界 禪宗祖師-百丈懷海 http://www.ctworld.org.tw/chan_master/east014-0.htm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