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語 泰伯篇 第8章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015/08/18 17:01:05瀏覽4532|回應0|推薦6

 

論 語 泰伯篇 第8

  Morgan心得與整理/2015 08 16

 

第八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綜論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合於道

興於詩:修身當起於詩不學詩無以言

立於禮:立身當先學禮不學禮無以立

成於樂:成性在於學樂既學詩禮,後以樂成之(成性、見性矣)

 

為什麼?

興於詩:

言志(起也)

毛詩序:「在心言志,發言為詩。」而志是「志於道」(如六祖慧能:但求作佛,不求餘物),由倫常之道至中庸率性之道;

:本性情,含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應溫柔敦厚。

 

立於禮:

人無禮則死,有禮則生,學禮故以立身也;

禮記中庸篇:發乎情,止乎禮,發而皆中節,始得溫柔敦厚之旨。(七情六慾往外發←禮→中節

禮之用,和為貴。

禮者,古以祭天、祭太廟。

禮記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孔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詩引導,以禮齊之)

思考:俗人多貢高我慢,恃才傲物,輕於後學,有過不知檢點,總以為→我是天下最有智慧的人←癡也;更以怒治世←瞋也;挾媒體以自重←貪也。(煩惱之源也)

如能改以「發乎情,止乎禮,發而皆中節,始得溫柔敦厚之旨。」

需知:世人起心動念都在造業,臨終時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如因無明故,而已造諸不善業,則須隨時作無相懺悔,以消業障!

 

成於樂:(音樂)

舜典:歌永言;禮記樂記篇: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古時行禮,如國之大典-祭太廟,均須奏樂章→合禮;

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皇疏: 學樂以和成己性也(樂以成性)音樂得之天地之和,必與天然之序相合,始得融為一片天合,而能涵養性情,成就自然之得。

天地之和、天然之序合,融為一片天合→道也,性也。

 

是故,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合於道,也成於道,明心見性矣。

 

續論

雪公恩師說:這一章「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三句是一件事。學禮,學戒講「博我於文,約之以禮」。禮有三禮,很繁細,《常禮舉要》為九牛中的一毛,人們也不懂。若懂常禮才到門口,未入門,入門已不容易,還要登堂入室。子路還未入室,吾也未入門,但吾眼光比你們看得廣1

立於禮,成於樂」,只說一字,「」一個字還說不完,禮樂而來,還要成於樂1

雪公恩師又說:興於詩」你們今天所念的詩不行,言志,作詩者有他的目標詩亡然後春秋作,漢魏到唐,一代不如一代。也有不錯的,能令人開悟性,增長道德則談不上。唐詩以李、杜為首,但是學者能增長道德嗎?只是學他們喝酒倨傲而已。吾講詩都會於道,閨怨詩不是男女戀愛的詩,詩人非禮勿言,他們的心意並不像他所說的。你們學開悟性,學文法,有此功夫,說話才有分寸1

而不能,讀而不能,習而不能,何用詩禮樂耶?12

 

【前言】

本篇參照雪公恩師,他講論語注重道,泰伯篇中有若干講不通的經文,此章依書說,費事又聽不懂*1

(20年教改、談2015 08高中課綱微調抗爭、談2015經濟成長率)

教育在教人,有本有末,昔日吾看歷史,孔子殺少正卯,此人未犯罪,是魯國的聞人(如今日胡適)孔子一當魯司寇,殺這位全部人都恭敬他的人,指出他有罪五*1:

一、心逆而險*1(意業)

二、行僻而堅*1(身業)

三、言偽而辯*1(口業)

四、記醜而博*1(意業)

五、順非而澤*1(口業)

剛開始時這五罪記不全,學佛後依五戒十善身口意三業便記住了。這五條這也是三業故。口業,飾非而澤、言違而辯﹔身,行僻而堅﹔意,記醜而博,心逆而險。依身口意三業分析,所以能記得。學佛有助於學儒,學儒有助學佛。學儒的證道者多,如宋陸象山,明李二曲都是,學論語有助往生,人身難得,人格若不夠,未有能證果的*1

人為本位,三業以意為主,學佛要你改心*1 (修行即修心,修心即養性;性顯即智慧開,無往而不利矣!)懺悔不是賄賂佛*1 (孝親月要誦梁皇寶懺,真心至誠懺悔;六祖說:「罪從心起將心懺;要無相懺悔」見【附註】)

 

典故《別譯雜阿含經卷三》*14

一日,波斯匿王在靜坐時,思惟什麼是「護己」?什麼是「不護己」?最後得到一個結論:「若人修善,即是護己;若行惡事,則是不護己。」於是起座前往佛陀所在的祇園精舍。

波斯匿王至誠頂禮後,請示佛陀:「世尊!我在靜坐中思惟如何是『護己』,如何是『不護己』?我認為修善就是護己,行惡就是不護己,這樣的知見是否正確?」佛陀回答:「沒錯,確實是如此。若有人以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守護在自己身旁,這也不是真正的護己。為什麼呢?因為不是內護。若人能夠清淨身口意三業,修善積福,即使沒有四兵圍繞守護,亦是真正的護己。因為行善能使內心產生正向的力量,此內護力量勝過外在生滅事相的保護作用,這才是真正的護己。」

接著,佛陀又對大眾說了一首偈子:

  「若人欲自護,當護身口意,修行於善法,有慚亦有愧。

   不護三業者,邪見及眠睡,障蔽諸善法,隨從於惡魔,

   則為自毀傷,是以應自護, 修定及智慧,常念佛所教。

比丘們聽完佛陀的教誨,皆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三業清淨

ㄧ、何謂『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15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修持三業清淨而得成佛道。身業、口業、意業是名三業,修行者若論修行,必論身口意三業,以三業染淨差別,而論境界深淺*15

三業守持清淨無染,與諸佛正等無異若三業守持不淨,當然佛入滅了,何以故?因為十方諸佛皆是清淨法身,清淨法身的當下,身口意是究竟清淨的,一塵不染的,光明自在的;諸佛沒有染污佛,染污佛不得成佛,成佛不得染污,是故,三業不淨佛滅度,其義在此也*15

、星雲法語:成功人生-如何修持身口意*16

有時候我們講修身,有時候我們講修口,有時候我們講修心、修意,究竟要如何修持身、口、意呢?*16

一、常行慈,不殺不盜不淫(身三:殺、盜、淫)我們身體所犯的罪惡之中,最嚴重的就是殺生、竊盜、邪淫,也就是殺、盜、淫。殺人、傷害、打人,是犯法的,竊盜、搶劫、綁票、侵占,也都是犯罪的,甚至於邪淫、不正當的感情,有傷風化、妨害家庭、拐騙等,都是罪惡。如果身常行慈,不殺、不盜、不淫,就是身的修行了。*16

  二、常行慈,不妄不假不騙(口四:兩舌、妄語、綺語、)口舌,最容易造罪業,假話說成真的,是妄語;真的說成假的,挑撥離間,是兩舌。“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口,能像刀劍傷人;口,也能做功德,口,也能修行。有時候我們贊美別人幾句,卻產生無窮的影響力,所以我們要多多用口修行,不妄語,不說假話,不欺騙人。*16

  三、常行慈,不貪不瞋不癡(意三: 貪、瞋、癡)貪、瞋、癡稱為三毒,是我們學佛的三種障道因緣,由於它能毒害我們心中的善法,使我們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因此學佛首先要去除貪瞋癡。如果我們的心中充滿貪欲、瞋恨、邪見、愚癡,就像杯子裡裝滿了髒水,如何能接受清淨的甘露法水呢?所以出家人稱為“沙門”,亦即“勤息”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因此修行要常行慈悲,要不貪、不瞋、不癡*16

  如何修持身口意?就是*16

  一、身常行慈,不殺不盜不淫。

  二、口常行慈,不妄不假不騙。

  三、意常行慈,不貪不瞋不癡

 

【十四講表】 五戒十善*17

http://www.haihui.org.tw/data/55/6/3/images/p10.jpg

【附註】六祖壇經--無相懺悔*13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善知識,各隨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作惡業憍誑等罪,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雪公恩師說:教育首先在「正心術」*1:

昔日上學首先念三字經「人之初」首為人,後來「人手刀尺」也教學做人*1

性本善」本性,從前教育先教心性,因人是活著,都會有意思。如「十二因緣,出生時,不辨好壞,後來才有愛取,便有業,如小孩一下生就愛吃乳、愛吃糖而不吃辣,就是有分別。性一動便是情就有喜怒之情*1 (:凡夫起心動念都是在造業),必得使它歸併集中而到一範圍有目標,這就是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不叫意亂走*1(: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那七情要如何收歛法?所以定有禮節。七情就是識定於一處便是,志者「士」「心」受過教育的心,志向不是志亂,有志向,有工夫的人。生而知之者志於道,一般人辦不到,所以要定禮,遇到外面的色聲等都會動,具體為財色名食睡*1 (:五欲,地獄五條根),一般人不禁止。佛、羅漢都不睡,普通人辦不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1 (:中庸),此是禮,「興於詩」就是講你的志向*1

 

【本章重點】

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三者不可分。

 

【大意、背景】

一、子曰:此章明人學須次第也4

二、正義曰: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集解包曰2:,起也29。言人修身,當先起於《9 (修身當先學詩2)9必須學9 (禮所以立身)在於學9 (樂所以成性2)不學《》,無以言;不學,無以立。既學《》、《》,然後之也9

三、這是孔門教育,作學問的內容。第一個是興于詩,強調詩的教育之重要2

四、傳:孔子在此分別論述了詩、禮、樂在人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7

()興於詩:

興起也。言人學先從詩起,後乃次諸典也。所以然者,詩有夫婦之法,人倫之本,近之事父,遠之事君故也。又江熙曰:覽古人之志,可起發其志也4

()立於禮:

學詩己明,次又學禮也。所以然者,人無禮則死,有禮則生,故學禮以自立身4

()成於樂

學禮若畢,次宜學樂也。所以然者,禮之用和為貴。行禮必須學樂以和成己性也4

王弼曰:言有為政之次序也。夫喜懼哀樂,民之自然,應感而動,則發乎聲歌。所以陳詩採謠以知民志風,既見其風,則損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達其禮也。矯俗檢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聲樂以和神也。若不採民詩,則無以觀風,風乖俗異,則禮無所立。若不設,則無所樂。樂非禮則功無所濟。故三扶。而有先後也4

侃案輔嗣之言可思也,且案内則明學次第,十三舞勺,十五舞象,二十始學。惇行孝悌,是先學,後乃學也。若欲申此注,則當云先學舞勺舞象,皆是舞耳。至二十學禮,後備聽八音之,和之以終身成性。故後云樂也。4

(正義曰: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脩身,當先起於《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後樂以成之也12)

 

【釋義】

一、興於詩

 

包曰:,起也。言脩身當先學《詩》12

:起也。言人學先從詩起,後乃次諸典也。所以然者,詩有夫婦之法,人倫之本,近之事父,遠之事君故也。又江熙曰:覽古人之志,可起發其志也4

雪師說:興於詩。」尚書舜典說:「。」毛詩序說:「在心為志,發言為。」作詩有興賦比三種方法。包注:「興,起也。」也就是發的意思,由於他事興起自心之志,經外發而為言,此即言志之詩。志,是志於道,由倫常之道,以至中庸率性之道,皆是詩所言之志。2

朱熹說:,起也。詩本性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於此而得之58

南懷瑾大師說:興于詩念去聲,讀如興趣的興。所興的是人的情感,人都有情感,如果壓抑在內心,要變成病態心理,所以一定要發揮。情感最好的發揮,是透過藝術與文學,即其一3

古代所謂的就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等3

古代與音是不可分的,而且也就是文學的藝術。所以孔子說人的基本修養,要會3。關于這一點我常想到,從事嚴肅工作的,如政治的、經濟的,乃至于作醫生的人要注意3

我常常勸一些醫生朋友學畫,一個真正的名醫,生活好可憐。我認為醫生的太太都很偉大,醫生幾乎沒有私生活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忙到晚,一天與上百病人接觸,每個人都愁眉苦臉的,一直下去,自己都要病了,尤其精神科的醫生為然3

我對一位精神科的醫生開玩笑說:你也差不多了。3

有一位榮民總醫院的精神科醫生說:你這話是對的。我當年做學生學這科時,那位教我們的老師,看起來就像精神病的樣子。精神科醫生病人看多了,自然就變成精神病似的。3

有人說官僚氣,我說這沒有什麼希奇,官做久了就自然是那個樣子,習慣了;醫生就是醫生氣,見到朋友說人血壓高了;商人一定市儈氣。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這都是現代心理學上所說的職業病。某一行幹久了,看人看事的觀點,都慣於從這一角度出發。3

所以凡從事嚴肅工作的人都要注意,過去這種生活上的調劑就靠,以藝術的修養作調劑。所以過去的官做得大,文集也留得多,詩也作得多,這絕不是他故意這麼做,而是閒下來,有許多感情無法發揮,只好寄托在這上面。所以孔子說興于詩3

例如王安石的與政治生活,幾乎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3
  但學藝術、學文學久了的人,有一毛病,就是所謂文人無行。一般說來,認為真正純粹的文人,品行都不大好,吊兒郎當,恃才傲物,看不起人。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千古以來,文人相輕,文章都是自己的好,看人家的文章看不上。以前有一個笑話,說有人作詩一首吹道: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唯我鄉,我鄉文章數舍弟,舍弟跟我學文章。說來轉去,轉了一個大彎,最后還是自己文章好。3

七情*1 (:見附註一、七情六慾)一發動,定住引導你往這個範圍走。人必有言,詩言志,七情有善有惡,若志向聖人為定的目標,聖人有善無惡,所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從前中國小說也有黃色小說、戲曲,但結果都是福善禍淫的,不要點看淫戲,以保存陰騭,淫戲也含有道,但是國家是禁止的。詩經中沒有,到了漢魏六朝還極文雅,唐詩男女的詩就多了,但也不是淫詩,晚唐便不行,至今日的詩則思無正*1

有原則,性情往外發作時,怒也不能罵,必須具備「溫柔敦厚」,發怒也不能超過必要程度,如某人不好,但說三、四成,其餘保有他的臉面,使他能改*1

言志」心有事,口便說話,不許你口亂說,但是沒有不亂說的*1 (:今日名嘴亂國)。發牢騷改變為唱歌。工作時也有唱歌,如菱歌等,文人詠詩、吟嘯,沒有不唱歌的。今日的百姓不唱,因為洋歌不會,警察又禁止,唱了便滿腹氣消。若會作詩,詩言志,可以發洩怒氣*1

古代有的官,一地有一地的風俗,詩歌都不同,所以說是采風,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人情,這種詩為國風,可以知一國盛衰存亡*1

唱,再配合,更和平,為了舒洩性情。采取各國風謠後,並非全部要,而是選其中溫柔敦厚者,一選擇便定下了,就是雅。雅者,正也。雅言書詩禮樂皆雅言也,孔子都用文話,也都與本國有關(風屬各國),所以學詩可以興觀群怨。再進一步是頌,頌揚贊歎,祭太廟用頌,達到立國的目的了,只能贊歎,如吳季札觀韶樂說「觀止」*1

有三種體裁,方法也有三種*1:

,以他事引起此事,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知道為何要作此詩*1

,直言其事,如關雎是興而賦*1

,不直接說,卻都是自性情發出。*1

詩六義*1

一、風:言賢聖治道之遺化。

二、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為後世法。

三、頌: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

四、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五、賦:舖也。直舖陳今之政教善惡。

六、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

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解*1

 

二、立於禮

包曰:者,所以*12

禮記中庸篇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2

毛詩序說:「發乎情,止乎義。2

學詩,必須同時學禮,然後能是一個人的正常態度,人非不能發乎情,而止乎,發而皆中節,始得溫柔敦厚之旨,這是詩的正常態度。學詩,最高的境界,在志於道,禮記曲禮篇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所以學詩必須學禮,非禮不立,故云立於禮2

七情往外發,如何能都中節?這就要禮了。「立於禮」,在禮節規矩上站立得住,平常人才能站住,要達到平常態度,非禮不能辦。不正常人,不能立,所以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詩引導,以禮齊之。若以政刑,則不當人是人。禮是恭敬大家,見人不合禮最多說說而已,這是君子、小人的分別。*1

朱熹說:以恭敬辭遜為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可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故學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為事物之所搖奪者,必於此而得之58

南懷瑾大師說:所以中和藝術的修養,就要立于禮。我們一般人將學者文人連起來,事實上學者是學者,學術專家是學者;文人是文章寫得好,不一定是學者。有些人文章寫得好,如果和他討論某一學問思想,如談經濟學、心理學等等,他就不懂了。3

南大師曾經有一次,各種專家學者和某大文豪在一起閑談,那位大文豪聽得不大耐煩,就問科學家說:你說電腦好,電腦會不會作詩?使在坐無人答話。當然那位科學家也不好怎麼答,我出來代他答了,我說電腦也可以作詩,不過作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一二三四五,東西南北中,也未必不是詩。抗戰期間的汽車常拋錨,就有人改了古人一首詩加以描寫道: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3

那也是詩,一個文人,光是文章好,沒有哲學修養,不懂科學,毛病就大了。所以光興于詩還不行,要立于禮立腳點要站在「禮」上,這個「禮」就是《禮記》的精神,包括了哲學的思想與科學的精神。3

 

三、成於樂

包曰:所以成*12

成於樂」學詩學禮,猶未完備,尚須學樂以成之2

樂是音樂。舜典說:「歌永言。」禮記樂記篇說:「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

立住禮還不行,國家祭天、祭大廟,凡是行禮,行禮就要奏樂(古時行禮,例如國家祭太廟等,都要奏樂1)同時有舞。手舞足蹈,都要合禮。包注:「樂所以成性。」樂記篇說:「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皇疏說:「必須學,以和成己性也。」音樂得自天地之和,必與天然之序相合,始得融為一片天和,而能涵養性情,成就自性之德,故訓成於樂為和成己性2

配合,為主體1 (是詩譜2),詩是的詞1 (詩是2),禮是的動作1是天然秩序,是人事規範,亦可以說,的動作,詩樂表現皆須依成立2還有舞蹈,所謂「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1詩禮樂是聖人之學的基本修養,是孔門弟子的共同學科2

成於樂,是成於性,性情成就溫柔敦厚,這必須日久天長的熏習,不是一時能辦到*1

禮樂不行了,才有刑法、兵事。古時候一上學,就唸詩,詩雖是教文學,文學還不是主要的,風雅頌,興賦比,都是聖人的道理。*1

朱熹說:有五聲十二律,更唱迭和,以為歌舞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查滓。故學者之終,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必於此而得之,是學之成也。按內則,十年學幼儀,十三學樂誦詩,二十而後學禮。則此三者,非小學傳授之次,乃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先後、淺深也。程子曰:「天下之英才不為少矣,特以道學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詩,如今之歌曲,雖閭里童稚,皆習聞之而知其說,故能興起。今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況學者乎?是不得興於詩也。古人自洒埽應對,以至冠、昏、喪、祭,莫不有禮。今皆廢壞,是以人倫不明,治家無法,是不得立於禮也。古人之樂:聲音所以養其耳,采色所以養其目,歌詠所以養其性情,舞蹈所以養其血脈。今皆無之,是不得成於樂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5*8

成于樂,最后的完成在樂。古代孔子修訂的《樂經》,沒有傳下來,失傳了。《樂經》大致是發揮康樂的精神,也就是整個民生育樂的境界3

 

(談修、學習而來,佛家戒定慧三無漏學)

補充:修行有理事入、頓漸行

楞嚴經:理則頓悟,乘悟並消(圓頓法)

事須漸除,因次第盡(漸次法)

前者少,上上根者如六祖慧能.....,一聞金剛經語,心即開悟;有云今日之頓者,昔日之漸也,但如能一世又一世.......突啪的一聲悟了→任運自然。

後者多,中下根人,悟後→在「事」上磨煉,漸除習氣。

今人者,須頓漸並修,尤其是頓法,因為時不我與也。理悟後需保任,以勤除習氣,發通證果。又「不識真心,學法無益」(六祖)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大道難逢今已逢,您還躊躇甚麼?能不發大願,戮力精進修行,以明心見性,證佛果嗎?

【白話語譯】

孔子說:「用詩來激發意志,以禮作為立足之本,用樂完成修養。7」 

孔子說: (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于學樂。6

 

 

【附註一】七情六慾*11

七情六慾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七情六慾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慾是不可避免的。

○七情

七情是相對穩定的,是人與外界交流所表現出來的,指揮人與外界的互動。

禮記*11

禮記·禮運》中記載道:「七者弗學而能。」就是說,這幾種情態是與生俱來的,不就會。

佛教*11

佛教中的說法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與《禮記》中的說法基本一致。佛教中的七情是「喜、怒、憂、懼、愛、憎、」。

中醫*11

中醫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但對應五行的只有「怒、喜、思、悲、恐」五種)。中醫認為,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

○六慾

呂氏春秋*11

最早關於六欲的說法,出自《呂氏春秋·貴生》:「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高誘*11

東漢哲人高誘的理論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其中「死」不是一種欲,而「不死」才是人們的一種強烈的慾望。這種慾望也就是人們說的求生欲。

後人總結*11

後人又將六欲總結為: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佛家→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佛教*11

佛教著作《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把六欲解釋為俗人對異性的六種慾望,這六種慾望統稱為「情慾」。這六種慾望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今所用『七情六慾』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慾望等。

 

參考文獻:

1.      李雪廬居士 雪廬老人專輯-論語篇《論語講記》http://www.minlun.org.tw/1pt/1pt-4-3/index-00.htm#泰伯第八

2.      李雪廬居士 雪廬老人專輯-論語篇《論語講要》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63-lunyu-tb.html

3.  南懷瑾 論語別裁(讀書網)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0/1037300.html(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lybc/4195.html)

4.  論語集解義疏http://www.minlun.org.tw/2pt/2pt-2-1/8.htm

5. 四書章句集注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si-shu-zhang-ju-ji-zhu/tai-bo-di-ba/zh

6. http://cul.shangdu.com/chinacul/20141117/278_5956258_8.shtml

7.經學頻道 http://zhonghuawm.com/contentldjb0893

8.朱熹論語集註 http://www.ziyexing.com/files-5/kongzi/lunyu-08.htm

9.論語註疏卷八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76585

10. 四書集註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10-lunyu-tb.htm

11.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83%E6%83%85%E5%85%AD%E6%AC%B2

12. 蕅益(智旭)大師全集 論語注疏http://www.minlun.org.tw/2pt/2pt-2-6/1-8.htm

13.六祖壇經

14.中台世界 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411-600/story560.htm

15.七葉佛教書舍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68&cid=14&page=20

16.星雲法語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2/216745.html

17.雪盧老人專輯 佛學十四講表 http://www.haihui.org.tw/data/55/index.asp?t1=6&t2=3&t3=12


(照片- 馬來西亞沙巴日落火燒雲之美、俄羅斯海蔘葳日落)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2807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