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26 10:16:43瀏覽2004|回應0|推薦3 | |
論語述而篇 34章 丘之禱久矣 Morgan心得與整理2015 04 05 第三十四章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本章重點】 1. 病而禱於鬼神,古今禮俗皆然,孔子何為問此(有諸?)? 2.請,請鬼神考查考查(1)孔子的行為,以便免罪*5;或(2)孔子有德,何以會生重病? 3.丘之禱久矣→究孔子是否真的祈禱,且「禱久」? 4.聖人德合天地,鬼神自護之,無需禱也! *8伊川雲:「無過可悔,無善可遷。」*11則聖人未嘗有過,無善可遷。其素行固已*8契合天地合於神明*8,故曰:「丘之禱久矣。」*8
【章旨】 1.這章書無異是聖人提示祈禱的要義。*4 2.孔子對於鬼神採取存疑的態度,他從來沒有否定過鬼神的存在,但也沒有肯定過。當我們認真閱讀全部論語後再揣摩孔子的思想,便可以體會出他對於鬼神或天帝的看法與態度。只有在具體生活事件中才可以體會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與思想。*6 3.真正的祈禱是要德行契合天地合於神明,如此,必「禱久矣」,何需另外再行祈禱,請求天地神祇降福與恕罪?
【注釋】 ○子疾病,子路請禱。 疾病:是重病*4。疾甚曰病,孔子疾甚也*3。 請禱:祈禱*2。請代禱於鬼神*9。《集解》包鹹注:「禱請於鬼神。」意思是向鬼神禱告請求。*4謂祈禱鬼神以求福也*3。集解包曰:譸,禱請。「請」字很要緊,朱注以為子路請孔子去禱告,孔子說,有這回事嗎?這個講法不通。*5集解,請,請鬼神考查考查孔子的行為,以便免罪。*5 有一次孔子生病,大概病得很嚴重,以現代情況來說,大概醫生都束手無策了*1(孔子疾甚*5)。故子路*5先為孔子向神祇祈求福、消災解厄 (或一說;子路在神前請神察考,孔子有德為什麼會長病*5?) ○子曰:有諸? 有諸: 諸,之也*3。猶之乎,有之乎,問辭*9。 諸字是「之乎」的合音字。《集解》周生烈曰:「言有此禱請於鬼神之事乎*4。(有諸:有這回事嗎? *2、或說:有此事否?) *9」考孔子意,「孔子言:『死生有命』,不欲有禱。故反問子路有此禱請之事乎,心不許也。」*3 病而禱於鬼神,古今禮俗皆然,孔子何為問此?或說:有此理否?孔子似亦不直斥禱神為非理。此語應是問有代禱之事是否?如周公〈金縢〉,即代禱也,然未嘗先告武王,又命祝史使不敢言。9 子曰,有諸,集解,周曰:「言有此禱請於鬼神之事」。孔曰:「子路失指。誄,禱篇名。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5 如今國家也提倡論語,是講文章?還是講理?論語的文章,我們不能學,司馬遷也作不出來,現在人連中國白話也作不出來。從前人讀論語,依朱子注解說法,得「功名」就了事。但是我們學論語是為了學道,學說話、做事,學聖人之道,學天道、人道,只要依道而行,不會有什麼毛病。*5 學佛就知道,人一下生便有毛病,但是還沒有造作。「十二因緣說」,識入胎,出胎以後有觸、受。出胎時沒有知識,痛癢好壞一概不知,到五六歲才有受而有感覺,到十歲漸漸有愛。下生以來還沒有造作,若是有好教育,萬法因緣生,雖有壞種子也不會起現行,前生的惑可以伏得住,如此一生便能無災無難,若是能斷惑就沒有惡報。佛斷惑了為什麼還受金槍臂痛?其實這都是示現,不是真受報。不懂的人、不學佛的人,以為做好事卻受壞報,怨天尤人。*5 孔子道德很高,又生病,又老來喪子,又在陳絕糧,又受桓魋的難,在樹下演禮,離去還被拔樹,我們比起孔子如何?*5孔子既是聖人。為何還會受此待遇或果報,該深思之。 生活、修行要三業(身、口、意)清淨。 我們不如孔子,學佛後,你的意業還不好,只是口會念佛了,三業還有一業清淨,雖然心惡口善,也消了一點罪。但是心為主,所以消的罪業不多。看這種時局,可以預知前途,就是受原子彈的時期。見因就知有惡果,至誠之道可以先知,造惡因還能得善果嗎?他人不必論,你只要問自己,有沒有造惡因?你們幸好還有信佛,相信孔子,來這裡聽論語,算有一念的善了。因為這善是小善,必須累積,愈積愈多,才有用。從今日起,你們身口意三業,不要再造惡業,要自重前程啊!否則至少也得長病。吾(雪師)長病,不吃藥,有吾的道理,所謂「隨緣消舊業」,若是吃藥病癒了,便不能消業。*5(看看前述: 佛斷惑了為什麼還受金槍臂痛?其實這都是「示現」,不是真受報。) 起惑、造業、受苦,因果昭彰,絲毫不爽,且輪回不已。 伏惑:斷緣,光有因,而無緣,業力種子無法起現行,則無果可成;以此來修持,成就較容易,是故,人心一定要保持覺性,一起心動念,便能覺知,同時要能「檢別」善惡念,則自能不再造新惡業,當能「斷緣、伏果」。 斷惑:係修持工夫,可透過靜坐、禪修或大手印、大圓滿,三密加持而成就。
○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 子路不達孔子意。聞孔子之問,仍引得古舊禱天地之「誄辭」以答孔子也,故云:「有之」、「誄曰」也*3。 誄者: 誄(讄):祈禱文*2;(兩者之區別) 1. 誄之言累也;謂如今行狀也*3。誄,施於死者,哀其死,述行以謚之。*9人生有德行,死而累列其行之跡爲諡也*3。誄曰:誄一本作讄,當從之。 2.讄,施於生者,累其功德以求福。 《說文》引《論語》此句是「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可知許氏所見的《論語》版本,是讄字。誄讄二字音同而義不同,誄是累舉死者生前的事跡,以定其謚號;讄者是為活人累敘功德,求福免災。此處誄字應當作讄字,今本作誄,劉寶楠以為這兩個字可以通用。竹添光鴻以為,因讀音相同而誤。現在不妨把誄當作讄的同音假借字。*3 又論,經文中「誄曰」的誄,應作讄。漢以前的誄,是人死以後,將他一生的事跡累積起來,例如現今的人死後,說他的言行錄,或是定個諡號。讄,是生前的禱告,跟神說病人的事,祈禱神能免他的罪。所以誄與讄原來有二種說法。集釋的考證引說文:讄,禱也。鄭注也作「讄」,但是皇侃以為誄讄同音可以通用,不必分生前生後,朱注是遵循皇侃的注疏。*5 禱爾於上下神祇:是子路所舉的成語。爾字一作代名詞,當你字講;一作語助詞;弟子對師不應稱呼你我,應作語助詞。上下神祇,就是天神*4(天曰神*3、天神為神*2),地曰祇也*3 (地祇*4。祗(其):地神*2)。 子路引此讄辭也。[光案:「子路引此讄辭也」之「辭」字,東大版原作「子路引此讄詞也」之「詞」字。查先生此書多用「辭」字罕用「詞」字,本章註解亦用「問辭」、「代禱之辭」諸「辭」字,似宜據聯經版改用「辭」字作「讄辭」。]上下謂天地,神屬天,祇屬地。爾訓汝。「禱爾於」三字,[光案:「『禱爾於』三字」,東大版原作「禱爾於三字」,「禱爾於」三字無引號。]即別人代禱之辭,故子路引此以答。*9 【譯文】孔子有疾,子路禱告,不讓孔子知道。孔子病癒後,問子路說,有向神禱告這件事嗎?子路說*5「有呀!」,「讄中有說:『有病禱於上下神祇』。」*5
○子曰:丘之禱久矣。 禱者:悔過遷善,以祈神之佑也。無其理則不必禱,既曰有之,則聖人未嘗有過,無善可遷。其素行固已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8又士喪禮,疾病行禱五祀,蓋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請於病者而後禱也。故孔子之於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無所事禱之意。*8 *子路既不達孔子意,而引舊禱天地之「誄」,孔子不欲非也,故云:「我之禱已久!」,今則不復須也。實不禱而云「久禱」者,聖人德合神明,豈為神明所禍,病而祈之乎。*3 【譯文】丘之禱久矣:孔子謂我日常言行,無不如禱神求福,素行*9契乎天地、合於神明,故曰禱久矣,則無煩別人代禱。*9 按:孔子遇大事常言天,又常言命,獨於鬼神則少言。祭祀所以自盡我心,故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知命則不待禱,故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然此章固未明言鬼神之無有,亦不直斥禱神之非,學者其細闡之。*9 孔子平時言行純善,絕不違背天地神明,事事如禱,所以說:「丘之禱久矣 」。此是無日而不禱之意。既然平素就事事如禱,為甚麼還罹患重病呢?那就要歸於天命了。例如孔子問伯牛疾病時,歎說「命矣夫」。*4 在禮天子祭天地,諸侯祈山川,大夫奉宗廟,此禮祀典之常也。然則禱爾於上下神祇,乃天子禱天地之辭也。子路以聖人動應天命*3,代天宣化,故未告知孔聖人前,已依舊禱天地之「誄」禮祈福天地神祇二靈來福佑孔子,但孔子自許多不許,直言絶之也,曰丘禱久矣。此豈其辭乎欲卒舊之辭也,自知無過可謝,而云丘之禱久矣*3。 *豈其辭乎,夫聖行無違,凡庸所知也,子路豈誣夫子於神明哉,以爲祈福自不主以謝過為名也。若以行合神明無所禱請,是聖人無禱請之禮,夫知如是則禮典之言棄,金滕之義廢矣。侃謂若案何集,則子路自不達旨,引得舊禱天地之誄,是子路之失,亦復何傷。若如欒義,則猶是使門人為臣之意也,然無臣非君,而子路欲此,亦不達之甚,乃得深於請禱之過耳,幸不須譏此而同彼,不如依何集為是也?*3 管寧一生的過失,就是有一次進廁所忘了戴帽子而已,你們只是這樣嗎?你們不見人的時候,做什麼?儒家說慎獨,獨處時要像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孔子說,我所作所為不違背鬼神,何須再向神禱告?平時行為合乎神明,這就是禱告久了,等於是向神禱告,有罪才須要禱告。*5 三業清淨,念一句佛,心就是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念佛就有成就,如同「吾欲仁,斯仁至矣」。*5「直心是道場」、「心淨即佛土淨」,修道人能不慎嗎? 可以參考尹會一的讀書筆記。*5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勿憚改」,要真心的改,要「當下」就改,俗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真真正正放下屠刀的「當下」,本性上的染污,即去除殆盡,恢復光光明明的本性(佛性),大智慧當現前,在生活上、修行上,將吳往不利,道業當指日可成。有過錯時,宜懺悔,而非祈求神祇赦免罪愆,看看六祖壇經,特指出應該無相懺悔: ○無相懺悔*12: 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六祖說)善知識!各隨語,一時道(無相懺悔): (一)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二)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三)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這些重點,在時間上,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也就是在時間上,均全數永懺悔,「當下」即是。究如何懺悔,要「無相懺悔」,其意如下,六祖說: 云何名懺?云何名悔? (釋無相懺悔意) 1.懺者:懺其前衍;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2.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衍,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衍不滅,後過又生。前衍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譯文】 一、孔子生重病*4 (先生病得很重*9),子路祈禱*4 (代先生禱告*9)。孔子說:「有這回事嗎?*4 (「有此事嗎?*9」)」子路答:「有,我祈禱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4 (「有的,從前的讄文上說:『禱告你於上下神祇!』」*9)孔子說:「我*2素行契乎天地,合乎鬼神,無過無愆,這樣的修持,就算是早就祈禱了。*2」 二、孔子病得很重,子路禱告鬼神,請求保佑孔子病癒。後來孔子病好轉了,聽說病中子路為他祈禱,就問:「有禱請於鬼神這回事嗎?」子路對答:「有這回事 」,隨又補充說:讄辭說,「向天地神祇祈禱 」。孔子便說:「何能等到病時*4,素行契乎天地,合乎鬼神,無過無愆,這樣的修持,就算是我自己早就祈禱了。」*4 光案:「從前的讄文上說:『禱告你於上下神祇!』」之有引號,東大版*9
【評析】 子路很可愛,對老師感情深厚,孔子病情很重時子路為老師進行祈禱,孔子問他,他如實回答。孔子最後一句話很有深意,雖然沒有批評*6、責怪子路何需幫他向天地神鬼祈求護祐,但委婉指出*6 (有病時方)祈禱不會有什麼作用。其含義是:「我一直堅持仁義之道*6,素行契乎天地,合乎鬼神,無過無愆,這樣的修持,就算是早就祈禱了。實際就是在為天地教化、行功立德,就是等於祈禱,是會得到天地神靈的肯定的。假如有天地神靈,必不加罪於我,如果沒有,祈禱何用?」孔子始終強調人應該努力學習奮鬥向善,能否獲得天命則不可預知,那麼就不必去祈禱上天。只要盡心盡力就無怨無悔,不祈求天命的恩賜。這便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在。*6 就這一問題展開闡釋。子路*6看到孔子病重,心急之下,在未先請示孔子同意之前,請先舉行儀式,向天地神祇祈禱。 孔子的答話說:「丘之禱久矣。」……那麼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便只能心領神會了: *6 一、孔子肯定沒有進行過祈禱,或者說沒有舉辦過這種儀式,否則子路不會再張羅此事;*6 二、那麼孔子又明確說自己祈禱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實際便是孔子思想的一貫性,即我孔丘一生仁義道德,一生恭寬信敏慧,一生溫良恭儉讓,一生與人為善,如果上天真的有神靈,那麼我一生行事等於都在祈禱,上天是會知道的,上天如果有意識,一定會保佑我。如果上天沒有意識,祈禱有什麼用?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幹盡壞事,喪盡天良,整天祈禱又有什麼用。*6
【思考問題】孔子信鬼神嗎? 但這一節《論語》告訴了我們,孔子對於鬼神之事,形而上的東西,並不是反對。前面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鬼神有沒有存在,他沒有討論。因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談到超現實世界,有沒有另一世界存在,這是東西文化五千年來,到現在為止,哲學、宗教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能說這些不科學,科學並不是萬能,現在科學正要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而還沒有找到。不要以為科學解決了問題,事實上問題還沒有解決。像愛因斯坦這樣一位偉大的人,可惜死得太快了一點。他想把生命升華,變成為四度空間(Four Dimensions Space或稱四次空間,或四個因次空間)。那時人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而可以有神通,可以不靠機器而在空中飛行*1。 但是我們看孔子的態度,他對這個問題是明白的。當他病了,藥物無效的時候*1,子路先代孔子祈禱!孔子聽了問子路,真有這回事嗎?孔子這話說得很妙。他當然懂得,不過他是問子路「有這回事嗎?」而不是說「你相信嗎?」子路經孔子一問,表示學問很有根據,於是搬出考古學,他說,有啊!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這「誄」是中國文化中的祭文,歷代帝王的誄文就是。子路說,古代的誄文說了,人應該去禱告天地、上下各種神祇*1。孔子說,如果是這樣,那我*1德合乎天地,無過無遷,就算是天天都在禱告,而且禱告了很久,還照樣生病。這節文字,作進一步研究,就可以看出來,孔子的意思,所謂禱告是一種誠敬的心情,所謂天人合一,出於誠與敬的精神,作學問修養,隨時隨地都應該誠敬。《大學》所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1 第一、普通的人,到了急難的時候,就去求神、拜佛、向上帝禱告。所謂:「垂老投僧,臨時抱佛。」*1 (註: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就說人平日自以為很偉大,但一遇到大困難,或極度危險,就感覺到自己非常渺小無助,完全喪失自信心:「天呀!神呀!你要救我呀!」 *1 第二、中國民間的諺語:「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一般人都是這樣,像許多人交朋友,平時不去探訪,有患難,或要借錢的時候才去,所以孔子對子路說,….!如果這樣,我天天都在禱告中。換言之,鬼神的事,和生命的道理,都不是這樣簡單的。*1
【諸子百家論法】*11 1. 讀此章,曰:「在臣子則可,在我則不可。聖人也知有此理,故但言我不用禱,而亦不責子路之非也。」時舉 2. 「『子路請禱。子曰:「有諸?」』要知子路所以請禱之意是如何,審一審,看他意思著落,再說來,卻轉動不得,方好說與他。」或問:「有禱之理否?」曰:「子路說『禱爾於上下神祇』,便是有此理。子路若要禱,但在我不用禱耳。」 3. 或問子路請禱處。曰:「子路若不當請,聖人何不直拒之,乃問『有諸』,何也?」立之對云:「聖人不直拒子路,故必問之,而後以為無所事禱。」曰:「不然。蓋夫子疑子路禱之非正,故以『有諸』叩之。及子路舉誄,聖人知非淫祀,乃云,我無所事禱。」時舉 4. ○「子路請禱。子曰:『有諸?』」聖人不直截截他,待子路說了,然後從容和緩答他。今人才到請禱處便截了,聖人皆不如此。「必使反之,而後和之」,亦然。 5. 病而禱,古亦有此理,但子路不當請之於夫子。其曰:「丘之禱久矣!」注云:「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是也。伊川云:「無過可悔,無善可遷。」此是解「素行合於神明」一句。謨 6. 叔器問:「『子路請禱』,注下是兩箇意思模樣。」曰:「是。但士喪禮那意卻只是箇小意思。」良久,云:「聖人便是仔細。若其他人,便須叫喚罵詈,聖人卻問『有諸』,待他更說,卻云是『禱久矣』。這如『與人歌而善,必反之而後和之』樣。卻不是他心裏要恁仔細,聖人自是恁地仔細,不恁地失枝落節,大步跳過去說。」義剛 7. 問:「疾病而禱,古人固行之矣。然自典禮之亡,世既莫知所當致禱之所,緇黃巫覡始以其說誣民惑眾,而淫祀日繁。今欲一切屏絕,則於君父之疾,無所用力之際,不一致禱,在臣子之心必有慊然不足者。欲姑隨世俗而勉焉為之,然吾心既不以為然,亦必不能於此自致其誠,況於以所賤事君親歟!然則如之何而可?」曰:「今自是無所可禱。如儀禮五祀,今人尋常皆不曾祀。又尋常動是越祭,於小小神物,必以為祭之無益。某向為郡禱旱時,如舊例醮祭之類,皆嘗至誠為之。但才見張天師,心下便不信了。」
參考文獻: 1. 論語別裁 述而第七 讀書網: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0/1037299.html 2. 《論語 ‧ 述而第七》菁華選粹白話解 3. 論語集解義疏論語述而第七 4. 《論語 ‧ 述而第七》講要選錄-恭錄自《論語講要》李炳南教授 講述 ,徐醒民教授 敬記 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61-lunyu-sr.html 5. 李炳南(雪廬) 論語講記 http://www.minlun.org.tw/1pt/1pt-4-3/index-00.htm#述而第七 6. 畢寶魁 看看孔子是怎樣祈禱的? http://kongzi.baike.com/article-35069.html 7. 論孔子「鬼神」觀的人文意義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person/200911/06/t20091106_20360404.shtml 8. 《四書章句集注》http://ctext.org/si-shu-zhang-ju-ji-zhu/shu-er-di-qi/zh
9. 錢穆 論語新解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8.htm
10. 藕益大師 四書藕益解 http://www.donglin.org/wk/zhushu/zhu_09/019/019-7.htm#
11. 朱子語類 論語述而篇 http://ctext.org/text.pl?node=590606&if
12.六祖壇經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