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語述而篇 35章 奢則不孫,儉則固
2015/07/27 10:09:26瀏覽3325|回應0|推薦11

論語述而篇 35奢則不孫,儉則固

Morgan心得與整理/2015 04 05

第三十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本章重點】

1.  奢則不孫,儉則固

2.  與其不孫也,寧固

故,()(不及)(均落兩邊);不孫(寧不及,不欲過,因過易惹愆)如何合乎中道?

落兩邊,無法達到中道,如不、不,即合乎中道。修行亦然,不可落兩邊,尤其不可落假有,更不可落頑空,時時保持中道(中道實相)

《集解》:「孔安國:俱失之也。不如則僭上,則不及禮耳。,陋也。」*4侈則不恭順,節則鄙陋,與其不恭順,還不如鄙陋好。*4

【章旨】

奢、儉,均落兩邊,都不合乎中道。*5奢儉俱失中,而奢之害大。晁氏曰:「不得已而救時之弊也。*8但是兩相比較,是力量辦不到,要令他不奢可以辦到。因為他是驕奢,有驕慢的心,不如簡,有固陋的心。固陋的毛病少,若養成驕奢的心,就會出毛病。*5按錢穆先生注:固陋病在自己,不遜則淩人。孔子重仁道,故謂不遜之過失更大。*2

【注釋】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

:奢侈*4

:去聲*8孫與遜音、義相同*4*5孫字又作遜*9順也*8不遜: 不遜就是不恭順*4,不讓不順義*9僭濫不恭之謂也*3

:是節儉。*4

:陋也*3*8簡陋*2鄙陋。*4固陋義*9

奢儉俱失中,而奢之害大。晁氏曰:「不得已而救時之弊也。」*8Why?

者常欲勝於人。,務求於儉,事事不欲與人通往來,易陷於固陋。二者均失,但固陋病在己,不遜則陵人。孔子重仁道,故謂不遜之失更大。*9

《集解》:「孔安國:俱失之也。不如儉,則僭上,儉則不及禮耳。,陋也。」*4侈則不恭順,節儉則鄙陋,與其不恭順,還不如鄙陋好。*4 

人若奢華則僭濫不恭。若儉約則固陋不及禮也。*3按錢穆先生注:固陋病在自己,不遜則淩人。孔子重仁道,故謂不遜之過失更大。*2

一切禮節行事,一種是奢侈,一種是簡單。禮節太奢侈不對,禮有一定的節度,不能格外增加。例如祭孔原用三牲,若有錢就改用六牲,俎豆加一倍,這不合禮。儉是力量不夠辦不到,這也不對,奢儉都不合乎中道。*5

但是兩相比較,儉是力量辦不到,奢要令他不奢可以辦到。因為他是驕奢,有驕慢的心,不如簡,有固陋的心。固陋的毛病少,若養成驕奢的心,就會出毛病。*5

與其不孫也,寧固。

這是講禮,侈與節儉都不合乎中道。二事乃倶爲失*3侈失之太過,節儉失之不及,但是侈不遜,便是傲氣陵人,後來必召禍患*4 (不遜陵物,物必害之,傾覆之期,俄頃可待。*3),節儉陋遭人譏評而已(若止復,誠為不逮,而物所不侵*3),兩者比較起來,不遜過失大,固陋過失小。所以孔子主張寧願固陋。*4故與其不遜寧為固陋也。*3

一切的典禮,如婚喪嫁娶,祭祀鬼神,禮記中有五禮,五禮起首的禮為祭祀,祭祀天地鬼神,不能忘本。從前軍中的旗為主體,必須先祭旗,旗子畫著北斗七星,招搖指揮二十八星宿。軍旗等於北斗能指揮一切,詩雲:「北斗七星高」,指的就是司令旗。天地人,人為天地的中心,只要是天地辦不了的事,人便是執行者。中國一切學術,講究三才,連行軍也依三才。例如春天吹東風,風自東開始,震於雷,日始於東,日出於東,地球往下轉,轉到西,所以中國的字都是由東而下,往西寫,從上往下,從右往左。*5

【譯文】  

孔子說:「奢侈就會驕狂*2 (奢了便不遜讓*9一個人如果奢侈浮華,就會讓人覺得缺乏謙虛忍讓*2),節約就會寒酸*2 (儉了便固陋*9如果過份節省,就會顯得簡陋草率*2),與其驕狂,寧可寒酸。(但與其不遜讓,還是寧固陋*9兩相比較,與其不能謙虛忍讓而淩人,寧可簡陋一些。*2) 最好是達到中道。

孔子說,人生的修養,奢則不孫。這個奢侈不止是說穿得好,打扮漂亮,家庭佈置好,物質享受的奢侈。是廣義的奢侈,如喜歡吹牛,做事愛出風頭,都屬於奢侈。奢侈慣了,開放慣了的人,最容易犯不孫的毛病,一點都不守規矩,就是桀傲不馴。儉則固。這個儉也是廣義的。不止是用錢的儉省,什麼都比較保守、慎重、不馬虎,腳步站得穩,根基比較穩定。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腳跟踏實一點。*1

他說與其不孫也,寧固。」「作人與其開放得過分了,還不如保守一點好。保守一點雖然成功機會不多,但絕不會大失敗;而開放的人成功機會多,失敗機會也同樣多。以人生的境界來說,還是主張儉而固的好。同時以個人而言奢與儉,還是傳統的兩句話: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1

【諸子百家論法】*11

1.           或問「奢則不孫」。曰:「才奢,便是不孫,他自是不戢斂也。公且看奢底人意思,儉底人意思。那奢底人便有驕敖底意思,須必至於過度僭上而後已。然卻又是一節在。」

2.    問:「奢非止謂僭禮犯上之事,只是有誇張侈大之意,便是否?」曰:「是。」義剛

 

附錄: 論孔子鬼神觀的人文意義*7

孔子鬼神觀的人文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鬼神存而不論、敬而遠之的態度,從而對傳統宗教意義上的鬼神觀作出理性回應。

《論語》中有一段描寫孔子在重病時與弟子子路的對話: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述而》)孔子以一句有諸?表達了他對祈禱是否有理的懷疑態度。在孔子看來,祈禱本身是否有理並不重要,如果無此理,便不用祈禱,如果有此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仁義、順乎天道,也就等於是天天祈禱了。反之,如果獲罪於天,便無所禱也。(《八佾》)真正決定人命運的並不是禱於鬼神,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愛人、施孔子不僅懷疑鬼神,而且避免談論鬼神,盡可能地遠離鬼神,因此,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敬鬼神而遠之(《雍也》)

其次將鬼神和人事予以明確區分,積極引導人們把關注的視域聚焦於人事。

在孔子看來,鬼神屬於天道的問題,而天道遠人道邇,與人道相關的人事才是人們在有限生命中應該關注的中心問題。知道應該知道且能夠知道的事,做應該做的事,才能稱其為真正的智者。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即是説,在現實中,眼見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反而去祭祀不該你祭祀(非其鬼)的鬼神,這不僅是獻媚,更是怯懦的表現!孔子對於弟子們一次次地問到鬼神的問題,並非避而不答,而是以巧妙的方式引導他們把關注的視域轉移到現實的人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進》)

其三,把祭祀鬼神的象徵意義與倫理秩序的建構結合起來,將以往以祈福為目的的祭祀轉變為自我反省,通過對死者的祭祀使生者産生無限久遠的倫理責任。

在孔子那裏,對鬼神的祭祀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活動,而是人們對已逝祖先的繼續,是帶有濃厚人文色彩的倫理追認。在祭祀中,生者體悟到對死者承擔著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並因此在死者的觀照下産生敬畏之心,正是這種敬畏之心引導著生者的倫理行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生者在慎終追遠的過程中,勇敢地擔當起了對已逝者的承諾和對他者的責任,從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倫理行為。正如《中庸》所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最後,借助於對鬼神的祭祀,將對神靈的崇拜推擴為對文明創造者的敬仰。

孔子所處的時代,由於周王朝實力和威望的衰退以及周邊諸侯國的興盛,使得過去被壟斷的思想文化權力逐漸分散。隨著百家爭鳴的興起,思想者們開始運用理性審視禮儀制度自身存在的價值及其合理性依據。

孔子關注的不是祭祀形式,而是祭祀的人文意義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也就是説,祭祀祖先的時候,好像祖先真在那裏,祭祀神的時候,好像神真在那裏。如果自己不參加祭祀而讓他人代之,則等於沒祭。這充分地體現了孔子不欺人、也不自欺的理性精神。在此基礎上,孔子進而把對神靈的祭祀推擴為對文明創造者的敬仰: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鄉黨》)這裡的,是祭先代始為飲食之人,不忘本也。(朱熹:《四書集注論語》)祭最初發明飲食的人(楊伯峻:《論語譯注》,第104)以上論述表明,孔子把鬼神從傳統宗教意義上的神秘力量轉變為已逝的祖先,進而通過對祖先的祭祀擴大孝道、仁心,以達至對人的倫理責任的確認和社會倫理秩序的維護,最後又把祭祀之對象推擴到現實生活中文明的創造者,充分彰顯了其鬼神觀的人文意義。

在孔子那裏,通過化宗教意義上的鬼神為人文意義上的鬼神,鬼神之內涵與功效發生了巨大變化,它已經不徒有宗教迷信色彩和世俗功利意圖,而主要是成為孔子實踐其政治主張和道德理想的手段。

楚簡《魯邦大旱》篇記載的孔子與魯哀公的答對頗能説明這一事實。魯邦大旱,

哀公謂孔子:子不為我圖之?

子曰: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唯正刑與德。

哀公曰:庶民以我不知以説之事鬼也,若之何哉?

子曰:正刑與德以事上天,鬼神感之,大旱必止矣。』」

在孔子看來,國家出現旱災,是國君在政治上失諸刑與德所致,因此,當務之急是正刑與德。但這種方法與當時普遍認同的祭祀鬼神的方法迥然不同,這就使得哀公心存疑慮,於是,孔子便順應當時的國情民情,因勢利導,以退為進,把正刑與德鬼神感之結合起來。

可見,孔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通過不反對鬼神並借助於鬼神去喚醒未覺悟的民眾,是在宗教文化濃鬱的古代社會實現其政治主張、道德理想的一種方法和途徑。正如劉向在《説苑》中所言: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這段話不僅表徵了孔子既不明確肯定也不明確否定鬼神存在的真實想法,而且也進一步彰顯了其鬼神觀所蘊涵的濃郁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 論語別裁 述而第七 讀書網: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0/1037299.html

2. 《論語  述而第七》菁華選粹白話解

3. 論語集解義疏論語述而第七

4. 《論語述而第七》講要選錄-恭錄自《論語講要》李炳南教授 講述 ,徐醒民教授 敬記 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61-lunyu-sr.html

5. 炳南(雪廬) 論語講記 http://www.minlun.org.tw/1pt/1pt-4-3/index-00.htm#述而第七

6. 畢寶魁 看看孔子是怎樣祈禱的? http://kongzi.baike.com/article-35069.html

7. 論孔子「鬼神」觀的人文意義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person/200911/06/t20091106_20360404.shtml

8. 《四書章句集注》http://ctext.org/si-shu-zhang-ju-ji-zhu/shu-er-di-qi/zh

9. 錢穆 論語新解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8.htm

10. 藕益大師 四書藕益解 http://www.donglin.org/wk/zhushu/zhu_09/019/019-7.htm#

11. 朱子語類 論語述而篇 http://ctext.org/text.pl?node=590606&if

12.六祖壇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2223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