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都因, 原意是"荒原上的牧民", 作為遊牧民族真是名副其實。 典型的貝都因人形象是, 一顶帳篷, 一匹馬或駱駝, 一群牛羊, 一把劍及一支步槍, 一股原始的價值觀, 及亘古流傳下來的沙漠生存智慧與本能。
随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貝都因人的足跡遍佈小亞细亞及北非, 主要還是在阿拉伯半島的鲁卜哈利沙漠。 鲁卜哈利之意是"空廣之域", 面積大约六十萬平方公里, 约是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的十五分之一, 但含沙量却有其一半; 因為, 撒哈拉大多是礫漠及岩層, 而阿拉伯半島是個古老地塊﹐因此沙量很多。
在沙漠中行走, 一步一脚印不說, 细如食塩的沙粒更深陷足踝, 甚至及於小腿, 步步牽掛已不足以形容行路之難。 若要爬上個百來公尺高的小沙丘, 赤日炎炎加上口乾舌燥, 登顶的感覺像是爬上了玉山。
所以需要骆駝; 我們稱其為沙漠之舟, 阿拉伯語叫它"阿塔阿拉", 就是"上帝的禮物"。 的確, 駱駝是貝都因人的最佳伴侣; 日常代步, 運送貨物, 尋找水源,非它不可; 況且, 駱駝肉可食, 皮可做帳篷, 毛可做衣服, 織毯子, 糞便可供燃料, 甚至駝尿還是極佳的生髮劑。 因此, 貝都因人的財富是以駱駝的數量來計算; 擧凡女子的嫁妝, 比賽的賭注, 或殺人的贖罪物, 都是駱駝。
駱駝還是尋找水源的最佳利器。 據說, 貝都因人先不給駱駝喝水達數月之久, 然後放它在沙漠疾奔; 待它停下並以鼻不斷觸地, 往下深掘多半就是水源了。 沙漠的地下水稀少且不穩定, 貝都因人與其說是逐水草而居, 不如說是易水井而居。 待水井枯竭, 就是拔營前去尋找另一個水源的時候了。 因為水井得來不易, 所以, 為水井戰鬪, 便是貝都因人的最高生命價值。
原始貝都因人没有國籍, 没有政治组織, 心裏只有家族及部落, 是無政府主義的最佳實践。 生活便是一連串的放牧,尋水, 戰鬪的不斷循環, 因此個性上有着好客與好鬪的矛盾组合。 遊牧民族多半好客, 歡迎逺來的客人帯來新奇物事或談話題材, 調劑枯燥生活。 但又怕外人懷有悪意, 不利於己, 必须防患甚嚴。 貝都因人的眼神因此鋭利如鹰, 常直盯着人瞧絲毫不眨眼, 使得初來乍到的人非常不自在。 其實, 只要是懷着和平善意而來的人, 一旦判明没有敵意, 都會被當成朋友接待。
石油財富的開發, 使得政府有能力建造海水淡化厰, 及廣鋪管路, 闢設多處水源地, 並在四周築造國民住宅, 誘導貝都因人進住。 但遊牧民族不惯頭不頂天, 脚不着地, 寜在水源周邊露營, 也不住進屋内。 而且依舊遷徙頻繁, 只是由一水源到另一水源, 好满足其天涯行脚之舊習。
下一代就有所不同了。 有的開始接受户口登記, 入學校受教育, 更有人竟然從事固定職業。 最受歡迎的職業有三: 戰鬪機飛行員, 坦克車駕駛及卡車司機。 三者看似不同, 其本質则一; 都是駕駛着威力無匹的戰馬, 恣意馳騁至天涯。 流浪之於遊牧民族, 不是過程, 而是目的。
中國人安土重遷, 講究有土斯有財, 離鄕多是不得已; 但是, 流浪天涯自有其浪漫迷人之處, 古人詩云:"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間處處有青山"; 又云:"龍若久懷霖雨志, 不應蟠一小方池!" 由此也可見一般人心之嚮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