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環境信託
2009/02/14 23:28:23瀏覽2626|回應0|推薦0

「環境信託」是公益信託的一種,以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環境信託的概念,最早源於英國的國民信託運動,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包括日本等國都有民眾,集資購買土地,達到保育目的案例,環保界以此作為保護棲地的重要手段。

 

【高有智 中國時報2009.02.14摘要】「環境信託」是公益信託的一種,以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環境信託的概念,最早源於英國的國民信託運動,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包括日本等國都有民眾,集資購買土地,達到保育目的案例,環保界以此作為保護棲地的重要手段。

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運動於1895年發源於英國,先由「共有地保存協會」將王室六千英畝的森林,爭取成為共有地。國民信託組織,已經成為英國民間最大的土地擁有者,其擁有土地占全國國土的2.7%。

信託,是一種法律關係,換言之,「環境信託」就是透過信託契約,將環境交給「可信任的人或組織」,藉由購買、接受捐贈或簽訂契約等方式取得土地,從事環保與棲地保存

環境信託的受託人或組織,依契約管理土地,只是具備「代管者」角色,對於被委託管理的土地資產,並不具「所有權」,就算面臨積欠債務或破產,都不得變賣信託資產,藉此恆久保障「環境公共財」

台灣生態保育界近年興起「環境信託」運動風潮,除了森林博物館之外,還包括台東成功的廢耕果園生態復育、宜蘭雙連埤的搶救濕地運動等,南部也有社運界為了保護諸羅樹蛙,而推動爭取台糖土地信託。不過,由於法令嚴苛,國內還沒有依法完成環境信託的成功案例。

○○○年成立的環境資訊協會,是目前國內推動「環境信託」最力的團體。秘書長陳瑞賓,早年參與環保運動,內心不斷想著:「如果民眾能買下關鍵土地,才能發揮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買地做環保」的環境信託夢想逐漸誕生。他個人投注兩百萬元,希望能拋磚引玉成立「環境信託基金」,雖然最後因為資金不足暫緩,但因一位熱心民眾捐出六甲地,讓這樣的夢想又重新起飛。

環境資訊協會目前在台東成功鎮設立「環境信託園區」,這原本是一塊廢耕多年的果園,地主把土地使用權信託給環境資訊協會,經過兩年的復育與自然演替,志工協助調查與管理,如今已恢復原有的豐富生態相,也得到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殊榮肯定。

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說,成功鎮環境信託園區雖然只有小小一塊地,卻是一個希望,除了能復育當地生態,更重要是希望能建立環境信託的模式,讓台灣許多廢耕果園都能成為生態保育的新園地。但她也強調,目前信託法相關配套,不利於民間公益團體,例如當地地主雖然有意信託果園土地,但土地所有權卻是國有財產局,無法指定為環境信託標的物,環保團體真要受託也受到諸多阻礙,台灣社會又普遍缺乏信託觀念,這些都阻礙台灣走向環境信託的道路。

宜蘭保育界近年來發起搶救雙連埤濕地運動,雖然宜蘭縣政府斥資五千六百多萬元買下雙連埤,不過,還是擔心難以杜絕周邊棲地破壞,宜蘭社大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積極串連籌畫環境信託策略,預計今年三月將發起全民募款購買雙連埤周邊棲地的行動。

國際環境信託運動起源於英國,迄今已經有百年歷史,包括日本、馬來西亞、巴拿馬、澳大利亞、法國、蘇格蘭與美國等二十餘國都設有國民環境信託組織,累積不少搶救自然環境和文化資產的信託案例。

英國波特小姐湖區保存:創造「彼得兔」角色的英國作家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不僅是享譽世界的插圖畫家,也是參與環境信託的地主。波特以彼得兔系列作品的收入,購買英國湖區的農場與土地,避免開發過度與小型農場凋零,造成環境破壞與傳統生活方式瓦解。她去世後,更發揮大愛,將十四座農場與超過四千英畝的土地,信託給英國國民信託協會,永久保存湖區豐富多樣的自然風光與傳統田園景致。

日本龍貓故鄉基金會:動畫大師宮崎駿膾炙人口的電影「龍貓」,深獲各界喜愛,龍貓場景正是以東京近郊的琦玉縣狹山丘陵為藍圖,當地因鄰近東京面臨開發壓力,加上鄰近大學(如早稻田大學)的擴建計畫,當地市民捐款成立「龍貓故鄉基金會」,小朋友也透過撲滿捐出零用錢響應,共同捍衛「龍貓的家」,迄今捐款超過三億日圓,買下九座森林,總面積超過一.五公頃。

美國土牛農場土地信託:美國麻州,南艾格麗蒙特郡的「土牛農園」,在面臨農地轉售時,由社區人士、保育團體等協力合作,集資購買土地,然後承租給在地年輕農民實施有機農耕,保護有機小農生存,也推動鄰近濕地的保育,帶動社區的凝聚與發展,這也是美國社區支持農業的重要範例。

台灣保育界與世界接軌:清大教授王俊秀等人,在一九九七年成立「台灣國民信託組織」,名列世界國民信託協會第二十三個會員國,成為國內重要引進環境信託理念與世界接軌的組織。此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已設立「環境信託中心」,荒野保護協會也把「募款購地」列入成立宗旨。

台東延平鄉鸞山村的布農族人阿力曼,近年來四處籌資搶救家鄉的森林,甚至抵押房子和土地來貸款,好不容易向銀行借了五百萬元,卻幾度面臨催繳,只好央求親友救急,就連自己的房子都已歷經三度法拍,老婆也鬧著要離婚。五十年次的阿力曼仍無怨無悔,以「環境信託」理念打造「森林博物館」,已成為當地部落的「奇人」。

鸞山村,位於台東鹿野的對面山上,當地布農族原居住於海拔一千多公尺以上的內本鹿地區,日據時代遷村到兩、三百公尺的現地,布農族人因此發現了這片壯觀的森林,這也是目前全台中低海拔僅有保存最為完整的楠榕混生林帶,常可見數十人合抱規模的大榕樹,大小楠木和榕樹估算約為兩千棵左右。

這塊森林如今卻面臨開發破壞的危機,除了視野景觀良好,不少人更篤信當地風水佳,外來財團競逐開發,廟宇也選定要興建靈骨塔,不斷透過部落成員大舉搜刮土地,阿力曼等族人感到憂心,唯恐祖先留下的土地流失不保。

阿力曼和環保人士努力奔走,捲入了這場「搶救土地」的爭霸戰,他們陸續買了五甲地,並獲得十幾戶布農族農戶願意結盟合作,也成立了「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管理土地,希望能朝「環境信託」的方向努力,為台灣和族人守住這片珍貴綠地。

阿力曼常跑銀行交涉還款,一遇到催繳單就得趕緊上門請託延還,中間得到不少善心人士協助,連債主都願意出錢協助,「我相信,台灣人還是有善心保護土地的,我一定不會孤單。」「我們只是希望族人不要賣土地,土地沒了,森林不見了,就連文化也消失了。」

阿力曼說,布農族過去沒有稱呼榕樹的詞彙,祖先們開墾此地,第一次看到長滿白榕的氣根,如同人的手腳,還取名「會走路的樹」(Vavakalun),如今至少有五、六種詞彙可以辨識不同榕樹。有趣的是,榕樹的母株歷經地震和颱風,最後會慢慢枯死,主株則被其他的枝柱根取代,族人曾以榕樹為地界標記,因此還鬧過不少土地糾紛,甚至吵上法庭。

「森林博物館」承襲部落傳統生態教育的使命,除了搶救森林,布農族人興建傳統部落屋,規畫導覽路徑,讓遊客瞭解榕樹生態習性,也分享布農族文化智慧。許多國外團隊也到此參訪交流,包括國際知名的環境倫理學大師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與「地球憲章」組織成員,國內外參訪已經超過四千人次。

森林博物館有多大?阿力曼最常回答就是:「森林博物館沒有大門,大門就在人們的心裡!」只要是願意保護土地的人,就能為土地開門,「心有多寬,森林博物館就有多大。」阿力曼認為,這些土地不是他的,是大家共有的,他為這片地取名為「巴力和夏巴」(Palihansiap),意思就是所有人共同協商,提出行動方案,他也希望能藉森林博物館找出保護土地的契機。

但是,森林博物館因為地屬原住民保留地,卡在法令限制,目前仍無法成為「環境信託」的土地。原鄉基金會董事長戴明雄強調,他們希望能爭取鬆綁法令,未來也將健全基金會運作能力,讓這片綠地真正屬於大家所有。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264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