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5/08 08:50:02瀏覽317|回應0|推薦1 | |
行政院昨天公布中油第三天燃氣接收站外推方案,將工業港外推455公尺;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這方案已經是我們最大的誠意,也是最大的容忍了。
Canto Gregoriano - Coro de monjes del Monasterio Benedictino de Santo Domingo de Sil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Vw4hHZb9o
【摘要2021.5.4.自由】行政院昨天公布中油第三天燃氣接收站外推方案,將工業港外推455公尺;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這方案已經是我們最大的誠意,也是最大的容忍了。 三接外推方案,決定將在環評範圍內,提出將工業港再外推455公尺,不必浚挖、也不破壞水下礁體,對此,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上午表示,身為一個大人,可以不用在藻礁和供電之間做選擇,你可以全都要!未來待民進黨5月16日國政說明會啟動後,蘇揆更將積極下鄉宣傳行政院為保護藻礁和供電所做的努力。
三接外推455米 環團態度分裂【摘要2021.5.4.蘋果】針對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三接)和大潭藻礁的環保爭議,行政院昨舉行行政立法協調會報,提出三接外推方案,將工業港外推455公尺,估完工時程延後2年半、增加150億元預算。經濟部長王美花說,這已是政府最大誠意;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警告,「藻礁公投若過關,會是場災難」。對此,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痛批政院太草率,反對此方案,但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等環團則表達肯定。環團態度出現裂解。 王美花指出,外推方案有4大重點:一是工業港區外推455公尺、等於離岸1.2公里,對沿岸影響更輕微;二是不浚挖、不破壞礁體;三是原外海填區21公頃就不填,防波提縮短,讓海域更開放;四是時程延長2年半、增加150億元預算,預計2025年6月開始供氣。 王美花強調,外界提移至台北港、林口港方案都不可行,台北港方案需環評、填地、建站估耗11年,且拉海管長約50公里,沿途經過更多藻礁;而拉陸管則要40公里,沿途經過更多城市,若不設三接北部將有11年電力缺口。 王美花坦言,外推方案因完工時程延後2年半,期間有部分發電機組將除役,將影響短期電力調度,若遇大型機組故障,備轉容量可能低於10%,電力短時間會轉黃燈。羅秉成轉述,行政院長蘇貞昌認為此方案是政府展現最大承受度,若無法蓋三接,能源轉型、供電穩定會大受影響。總統蔡英文昨在臉書發文說,外推方案努力爭取雙贏,請全民支持! 政院提外推方案後,藻礁公投推動聯盟隨即前往行政院門口舉行記者會,直呼政院僅提供3張簡報、離岸再外推455公尺方案,「太草率、太不用功,也太不專業」,聯盟拒絕此新方案。聯盟發言人潘忠政強調,藻礁公投主文為「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5公里之海域」,若僅離岸1.2公里,不符公投主文意旨,也無法解決大潭海象不佳問題,且大規模開發仍有生態破壞疑慮。 不過,台灣環保聯盟、生態保育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等環團肯定外推方案。他們今將召開「減煤、非核與生態兼顧,支持三接外推案」記者會,力挺政院已更大程度保育藻礁生態,且兼顧能源轉型的非核減煤目標,呼籲以對話代替對決,勿讓藻礁公投走到零和。
公投難答非核受影響 環團立場轉向【摘要2021.5.4.蘋果】環團推動的藻礁公投案預計8月28日投票,行政院昨再公布新的三接外推案,讓不同環團出現分歧聲音。其中有部分環團立場甚至轉向,從當初協助公投連署過關,到如今將公開支持政府方案,環保署前副署長詹順貴昨表示,他支持政院新方案,認為新案已更大程度保育藻礁生態,今將邀環團、學生組織參加「支持三接外推案記者會」;將出席記者會的台灣學生聯合會、學者也稱支持新外推方案。 詹順貴昨說,今天記者會除有不同環團發聲外,最重要的是台灣學生聯合會,因當時學生大力協助連署,現卻發現公投方無法回答外界對於非核、減煤、減碳等期程受影響之事,因此學生聯合會改變態度,改支持兼顧各方價值的外推案。 台灣學生聯合會副理事長黃亭偉表示,政府再推新三接外推案,希望可與當初連署者一同思考,在三接遷址議題上做出決策後的效應與規劃調整,是否是當初連署人能共同承擔的。
三接外推延後2.5年 已是產業界可接受底線【摘要2021.5.4.自由 沈方華】台灣因為防疫有成,去(2020)年經濟成長率達3.1%,經濟表現大好,而這也反映在用電需求上,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全球因為疫情而導致電力需求下降2%,但台灣電力需求卻如經濟發展般逆勢成長,今(2021)年台灣第1季經濟成長率達8.16%。身為一位電子業主管,從事電子業20多年,我珍惜疫情下得之不易的日常生活,更明顯感受到台灣景氣穩健發展,用電需求勢必持續成長。 這陣子桃園天然氣第三接收站興建及藻礁保育爭議不斷,來自環境保育的反對三接聲浪下,三接工程成為環境汙染的眾矢之的,而淡化了三接原本肩負北部供電穩定的重要意義。如果沒有三接,牽動的正是北部電力供需的現實問題,除了北部地區千萬人口的民生用電會有問題之外,還有電子業集中的內湖與與南港科學園區,甚至新竹科學園區的產業用電也會受到影響。 原本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完工可以讓大潭新增機組7、8、9號的3部燃氣機組如期上場供電,就能遞補上核二廠1號機、2號機陸續退役後而產生的供電缺口,大幅降低北部電力調度的風險,達到穩定供電效益。 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規畫案,是2015年國民黨執政時提出,並核定在桃園觀塘工業港興建第三座接收站。回應國內環保團體關懷藻礁的聲音,民進黨政府修改了三接工程計劃,不但把建設移開藻礁棲地,將整個開發範圍縮減為國民黨規劃的十分之一。 現在提出新的三接外推方案,外推離岸邊更遠,沿岸影響更輕微、不浚挖破壞礁石,縮小開發面積,也不新填地,不影響裸露藻礁區。但外推工程將會造成大潭電廠新機組延後2.5年上線供電,只能說這是一個為了滿足環境保育以及經濟發展用電需求,以較低的代價來獲取整體最佳效益的替代方案。 如何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成長,是國家永續發展的艱難課題,現在政府回應關懷藻礁的聲音,提出將三接外推的新方案,而大潭新機組上線供電勢必將延後2.5年。 為了彌平國內社會爭議,我們產業界願意接受,但真的不能再讓了,因為台灣正在一個大好時機,發展經濟需要用電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實在沒有另外一個2.5年可以等了 !
真的,我們需要萬年的促轉會【摘要2021.5.4.蘋果 王浩威】中國大陸流亡作家王一梁,因食道癌晚期,在今年(2021年)1月4日去世於泰國北部邊城美賽,終年58歲。而更早兩年,曾經主編《同時代人:劉曉波紀念詩集》的中國流亡詩人孟浪,也在2018年2月在香港國際機場因肺癌惡化昏迷,遲延送醫後,12月12日病逝於香港,享年57歲。 流亡,為著自己的堅持而被迫離開故鄉,永遠都是一個美好的事物。只是,所有的事物都有著它的陰影,是沒有人可以看到的,連當事人自己也沒有察覺,頂多只是在類似偶爾午夜夢迴這一類的狀況時,才能隱約感覺到的領域。 這些年,非洲、地中海東岸,一直到中亞地帶,隨著戰爭和天災不斷地存在,被迫成為難民的人數一直是有增無減。在歐洲有一些心理專業人員這些年來持續投入在難民救援工作,特別是心理創傷與心理發展這些議題。英國埃塞克斯(Essex)大學心理社會與心理分析系教授、也是榮格分析師的帕帕多普羅斯(Renos K. Papadopoulos),將他參與這些工作以後,發覺心理學理論的不足,因此發展出的看法寫成了書《被迫脫離原位》(Involuntary Dislocation)。對他來說,包括長期的囚禁、政治難民、被迫遷徙、難民身分……,這些都是被迫脫離了原來的位置,都有著一樣的傷痛,甚至影響了一生發展的歷程。當然,對於這個議題,索性就定義什麼是「原來的位置」,也就是什麼是「家」。 九零年代對於猶太人文化的討論裡,流離失所(diaspora)這個字在當時的使用裡,未免有太多後現代過度理想的美化了。這讓我們忽略了,猶太人的歷史裡雖然是被迫遷徙,但其實他們大多數的人還是帶著自己的文化和社群關係的。 新儒家大師唐君毅先生,即便在香港成立新亞書院繼續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香火,但也不免形單影孤,甚至有後繼無人的感嘆,不免以比「流離失所」更淒慘的字眼:「花果飄零」,來形容他晚年的感觸。至於那些沒辦法維持自己的文化,沒辦法形成自己的社群,這樣情況下的被迫離家,所造成的傷害,恐怕是更深入生命的底層。 在17世紀漢人開始遷徙到台灣的過程裡,當時原本在西岸平原文明相當發達的平埔族,如今焉在?而這逐漸不被看到的過程,又經歷了多少身心折磨?也許這太遙遠了,我們實在不曉得怎麼去理解。但是六零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以後,大量的原住民被迫離開家鄉,離開他們的文化和社群,為了越來越昂貴的生活成本,開始在都市裡成為失去了幾乎是所有原來關係的一個人狀態,也就是帕帕多普羅斯所謂的「被迫脫離原位」。 而現在,台灣社會老化,照顧人力大量短缺,許多外籍人士因此而離開家鄉到了這塊島嶼。他們偶爾有機會的聚會場所,卻不能完全的自由:漢人所控制的清真寺、三不五時就有人要去驅逐的台北火車站大廳……,都是我們社會因為自己的需要,還持續著某一種隱形的強迫方式來逼迫別人脫離原來家園。這樣的傷害,不是只有幾年的心理疾病而已,更不是身體最後被摧殘而早早去世的事實而已,更多的時候是一生的扭曲,甚至造成好幾代的傷害。 榮格分析師莫瑞史丹說:「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任務,如果這些任務沒有在適當的生命階段完成,以後遲早還是必須完成的。……如果你不遵循自己的自性化進程,它可能會殺死你。它會讓你生病,可能導致無意識地啟動自殺行為。」 只是,對於流亡中的人,他們很可能沒辦法進入到下一個社會裡,不同的語言、文化、人際脈絡等等,只好永遠活在自己回不去的那個家,也就永遠維持在離開自己社會的那一個年紀。的確,是永恆的少年,但這個永恆沒長大是沒有選擇的,因為與原來位置完全脫離的他,再也沒有任何時間流動的參考點,也就沒有長大的可能。 王一梁的母親2016年2月23日在上海病逝,當時身在香港的王一梁專程前往中國外交部駐香港公署申請入境簽證,但遭到拒絕,令他悲痛至極,情緒陷入低谷 。他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我們還有這麼一批人,如六四的,他們的父母親年齡都很大了。」同樣都回不去了。 而台灣的情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想一想小說家施明正,施明德的大哥,不只是曾經坐過5年的政治牢,也因為政治犯的身分被隔離在主流社會之外,這樣的一輩子一直在抑鬱中,只能酗酒解憂,53歲就去世了。還有畫家吳耀忠,曾經是畫家李梅樹最得意的門生,因為左派讀書會而入獄7年,出來以後很容易就一蹶不振了,最後也是淹死在酒精裡,享年50歲。 今年4月,由於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任務將在5月到期,主委楊翠表示,轉型正義不能中斷,所以向行政院報請延任1年。外界不分藍綠質疑促轉會一再延任,而楊翠則強調:「我們不會變成萬年促轉會。」 其實,楊翠應該說,我們需要一個萬年的促轉會!所有這些社會的不公不義,讓人脫離了他的生命原來的位置而造成的各種創傷,原來就不是幾年或幾十年可以解決的。轉型正義的問題不是在於時間的延長,而是在於範圍的不足。 想想看那些因為國共內戰而被迫離開家鄉的人,他們在年輕時就被連根拔起,再也沒有真正的成長,甚至還有更多說不出來的創傷,可曾被促轉會納入考慮的範圍嗎?而創傷的代間傳遞,已經被現代的心理學所一再證明了。我們看到他們的下一代,對父親故鄉的無限美化,對任何太激進的台灣獨立意識感覺到被排擠,不也是殘留下來的症狀,也就是創造的代間傳遞嗎? 至於那些急著獨立的,對中國的任何一切,包括文化,包括他們的人民,甚至連中國字都排斥的人,是不是也是當年蔣介石壓迫下的創傷,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了下來,而有了這樣的激烈反應。更不用說,原住民身上已經將創傷成為本質的可能性,以及台灣這個社會對原住民各種正向和負向的過度反應了。 這一切,促轉會都沒有好好去涵蓋,好好去研究。因為這一切,我們需要一萬年,只有一萬年這麼長的時間,才能讓這些創傷有機會慢慢地療癒,慢慢地創造出一個終於擺脫這些陰影的社會。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