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危機就是轉機 大陸蛻變經濟強權 金融海嘯成契機
2009/01/05 23:52:56瀏覽282|回應0|推薦0

全球景氣衰退,需求不振之際,中國大陸也不可避免捲入這場風暴中。 中國大陸從2007年下半年起,造成去年上半年珠三角、江浙一帶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潮

經濟評論39

【康彰榮/工商時報2009.01.03 摘要】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迎面而來,中國能否藉此次危機再度蛻變為全球經濟強權,已經成為財經界觀察的焦點。

此波金融海嘯始於2007年的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接踵而至的「兩房(房地美、房利美)」危機、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等,一波波衝擊全球金融業。諷刺的是,屢遭西方工業國家批評金融市場不夠開放的中國大陸,其金融業卻因此逃過一劫,僅受到皮肉輕傷。

但做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由於在經濟上與國際的連動日益緊密,當此波金融海嘯波及實體經濟,造成全球景氣衰退,需求不振之際,中國大陸也不可避免捲入這場風暴中。 

再者,中國大陸從2007年下半年起,造成去年上半年珠三角、江浙一帶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潮。當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急轉直下,企業外銷訂單急遽下滑,景氣更是雪上加霜。從中國政府近期推出的政策看出,大陸與全球經濟脈動相連,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

中國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隨著2007年下半年宏觀調控影響力的完全釋放,以及近期「保增長」措施的落實,2009第三季內需的回暖可能抵住外部的影響,他預估2009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將比全球經濟更快地復甦。中國若能穩住陣腳,從維持自己經濟穩定增長做起,並帶動全球經濟復甦,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是在全球擁有重要發言權的經濟大國。

李鈞震:

1 中國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沒有知識水準。

2 美國是因為金融信用破產,造成世界性的災難,美國的金融產業絕對不可能在五年內恢復;那美國的失業人口怎麼辦?失業人口如果找不到工作,美國的經濟就絕對好不起來。要挽救美國經濟,只有一個辦法,美國必須要把他的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徹底解決,恢復製造業,來搶救失業問題

3 美國的製造業如果恢復,他就不再那麼需要中國當做製造工廠,這當然也不是短期內二、三年內可以解決的。當美國的製造業恢復生機,整個經濟才有可能好轉,但是,中國復甦的路就會延長

4 當美國自己發展製造業,不再那麼需要中國當美國的工廠,中國的失業人口怎麼辦?當然,受創最深的可能是台商、日商,專門做中國出口生意的廠商,問題是,中國自己的失業問題如何解決?

5 中國自己的製造業,製造技術並不高明,也沒有專利技術,在WTO的架構下,世界各國所生產的商品與企業管理模式,都會衝擊中國的所有國營事業與中國自己的製造業。光靠便宜的勞工,解決不了產品不良的問題,中國的製造業將沒有生存的空間。

6 目前,中國的文化內涵中,並沒有強烈的社會道德感、公平正義、誠信的文化因素,因此,黑心商品橫流,這一種社會風氣與企業文化,將導致中國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降。除非,中國的企業願意高薪聘請台商、日商當高級顧問。

7 中國商品的世界專利太少,無法跟世界工業大國競爭,所有的工業技術、企業管理技術,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土法煉鋼,來達到世界一流水準;而黑心商品,將會被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所拒絕。

8 中國的汙染非常地嚴重,這個社會成本將會壓垮中國近二十年來所有的外匯收入,空氣、水與土壤的汙染如果不解決,中國地區將會是全世界最難令人類生存的空間,各種奇怪的傳染病將會到處傳播,各種奇怪的化工汙染病將會導致整個中國民族的不健康,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有國際競爭力?

9 沒有公平正義的社會,絕對不可能有競爭力強的企業;中國的人權、自由長期被政府所漠視,社會沒有公平正義可言,因此人才被埋沒,不理性、沒知識的土豪掌握權力,這樣子的民族,絕對不可能有國際社會競爭力。

10  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其實一方面是靠外商建立工廠做外銷所支持;另外一方面是靠國際熱錢湧入,形成的泡沫與幻想。中國自己的人才太少,中國社會仍然像清朝一樣,權力是由沒知識的土豪、權貴所把持,他們的知識程度與眼光,沒有任何能力可以在國際上做競爭。

11  中國也沒有很認真地重視自己文化的優點,也沒有認真地學習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他們學會的是雷曼兄弟的詐騙術,以及拜金主義吹起的泡沫,這導致了中國的中產階級,充滿投機、不好學、不腳踏實地的個性,這一種生活習慣經過二十年的養成,很難改變。

12  中國的政治管理高層,一方面拒絕民主人權議題,另外一方面喜好跟其他國家的社會敗類結交,這使得中國的管理高層沒有文化素養、沒有人權觀念、沒有知識水準、沒有科學精神、好大喜功、物慾橫流,對不對?

參考資料:中國不只極端缺乏效率 貪腐不堪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253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