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為大反攻美中科技戰再升溫
2023/09/08 23:09:06瀏覽43|回應0|推薦0

近期華為新機的推出引爆輿論界的話題與大戰,主要是由於該公司在美國禁令實施後,智慧型手機銷售直線下滑,更重創華為背後的海思及半導體供應鏈,近年來美國更是不斷加碼封鎖中國取得相關半導體設備、關鍵晶片、EDA等,致使各界相對不看好中國半導體業的國產化進程。

 

Glorious Jesus | Prayer and Meditation in the Holy Spiri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PVHinYBdU

 

【摘要2023.9.6..中時劉佩真】近期華為新機的推出引爆輿論界的話題與大戰,主要是由於該公司在美國禁令實施後,智慧型手機銷售直線下滑,更重創華為背後的海思及半導體供應鏈,近年來美國更是不斷加碼封鎖中國取得相關半導體設備、關鍵晶片、EDA等,致使各界相對不看好中國半導體業的國產化進程。

但此次華為推出的Mate 60 Pro手機,採用麒麟9000S晶片,應是採用先進製程製造,同時手機可達到5G的功能,因而受到各界的矚目及引發諸多臆測。華為實體通路在3日晚間開賣新手機Mate60 Pro,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等地的華為門市出現排隊人潮,代表著華為此舉激勵了中國本土愛國心;更有市場不斷釋出中國已突破美國科技封鎖線而能在半導體一展鴻圖的消息,特別是這款 Mate60 Pro是華為強勢回歸市場的首款5G手機,但是否能輕易以此片面的訊息下判斷?仍有待商榷。

事實上,拆解Mate60 Pro手機及麒麟9000S晶片來看,供應鏈應該是中芯國際以DUV機台再利用多重曝光,達到7奈米製程來為其代工;電源方面則有聖邦、南芯半導體;無線充電則是美芯晟與封測技術的長電科技,整體而言,華為主要是透過迂迴的採購與生產達成的,對美國示警的意味濃厚。特別是挑在與Apple iPhone新機上市的時機對打。

不過華為後續實際的成效則有待觀察,畢竟中芯國際以DUV機台能衝刺的製程極限至多到7奈米製程,且目前良率應仍不高,要到大幅量產的階段已困難,且成本也偏高,同時ASMLEUV微影曝光設備已對中芯國際全面禁售,換句話說,目前麒麟9000S就是中芯國際在未來5~10年能做到的最好製程技術狀態了,甚至ARM架構也停止供應中國,故麒麟手機處理器的水準應離極限不遠了;再者,麒麟9000S晶片的效能、性價比若與國際大廠的水準相比較,恐仍有段落差。

而在華為此波麒麟9000S晶片掀起漣漪後,更讓人矚目的是,後續美中科技戰會如何演變?而華為推出新手機的動作預料將使得美中兩國間的不信任感持續升溫;可預見美國對於中國將會更加防備,同時封鎖行動也因兩國之間在政治、軍事、外交、科技霸權爭奪的結構性問題難解,而很難有管制鬆綁的跡象。

美國對於中國不論是去風險或是脫鉤的動作,也將持續浮上檯面;而中國受到華為此次事件的激勵,更將全力衝刺半導體國產化的進程,對於突破美國科技的封鎖線也有所寄託與信心,並視華為的麒麟9000S晶片為中國反攻的灘頭堡。在上述的情況發展下,預料美中對峙的趨勢將持續,況且美中科技戰朝向常態化、長期化已是普遍的共識,此將使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處於不確定性中。

 

中芯技術罩門掌聲背後藏2大疑慮【摘要2023.9.6..自由】華為採用中芯國際7奈米製造的用於5G智慧手機新型片上系統單晶片(SoC)引起轟動,並稱讚中國在美國半導體技術限制下取得了勝利。

不過,歐洲科技媒體指出,由中芯為華為提供的晶片良率是量產的關鍵,長遠來看,華為能否保持生產規模和獲利?仍有疑慮。

華為的新SoC由四個節能核心和Maleoon 910 GPU組成,並且該SoC很可能是圍繞Armv8a ISA構建。麒麟Kirin 9000S將調製解調器晶片堆疊在CPU+GPU晶片之上,以節省主板空間。這很可能與中芯國際努力簡化其第二代7奈米製造(也稱為N+2)的生產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的DUV掃描儀可以生產7奈米和5奈米晶片,大量使用多重圖案化,這是一種影響製造良率和成本的昂貴技術。換句話說,它優先考慮功能而不是高產量。中芯生產的另一款7奈米晶片因為的生產量較小。然而,當為5G手機等大眾市場產品生產時,良率問題變得至關重要。

在中美高科技緊張局勢持續的背景下,華為重返5G市場的這一突破也引出了一個基本問題。在良率問題下,中芯能否生產出與高通、聯發科競爭的5G晶片?

Counterpoint分析師Ivan Lam表示,實現商業規模盈利對中芯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與此同時,華為將不得不花費大量資金來恢復其晶片供應。因此,雖然華為顯然願意投入大量資金以在最新製造強大的晶片,但從長遠來看,這家電信和雲計算巨頭能否保持生產規模和盈利能力仍有質疑。

麒麟9000S無疑是中國兩大科技巨頭合作的第一個成果,力求在半導體領域實現自力更生。然而,仔細觀察這一技術就會發現,對於中芯和海思等晶片開發商來說,這都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

 

德國從歐洲引擎淪病夫揭與南韓經濟衰敗驚人相似【摘要2023.9.6..中時】德國向來被稱為歐洲經濟火車頭,但目前德國正在拖累歐洲的經濟,根據韓媒BusinessKorea報導,德國的經濟衰退與南韓相似,包括南韓製造業的高占比以及對大陸的依賴,此外,因人口高齡化導致勞動市場的明顯變化也有相似之處。

報導指出,德國曾經被認為是歐洲的成長引擎,但如今卻陷入了經濟衰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德國今年經濟成長為負0.3%,是G77大工業國集團)唯一出現萎縮的國家。韓國央行分析也顯示,南韓這個作為重度依賴大陸的製造業導向國家,也比其他國家面臨更快速的人口高齡化,因此將德國經濟衰退視為一個更廣泛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德國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已陷入技術性衰退,今年前兩季度連續負成長,經濟未能復甦,市場擔憂德國可能成為「歐洲病夫」。

報導分析德國經濟隱憂,由於烏俄戰爭引發能源供應擔憂,導致德國化工和金屬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出現萎縮,而且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大陸,也出現了經濟成長疲軟,因此限制了復甦。數據顯示,大陸對德國出口占整體出口的6.8%,排名第四;自大陸進口則占12.8%居第一。

更重要的是,德國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韓國央行分析,德國製造業在經濟中有很大占比,但該國在先進IT領域缺乏競爭力。此外,其勞動力市場結構的特點是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以及非技術工人比例高

報導最後總結,德國最近的經濟衰退也對南韓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南韓製造業比重較高,對大陸的依賴程度較高,這些與德國經濟相似。此外,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市場的巨大變化也有明顯相似之處。

 

產業虛胖、資產泡沫化習近平政策導致中國「多重器官衰竭」【摘要2023.9.6..YAHOO呂曜志】近期中國經濟的表現與未來趨勢已成為全球關切議題,許多先進國家即便在政治上與中國採取戰略性競爭的立場,但就經濟層面而言,全球仍然對中國經濟可能的持續下行有所憂慮。究竟中國經濟未來的趨勢如何?

我們可以把一國經濟比喻是一個人體,人的體型有大有小,器官雖然一樣,但體型大的人由於細胞組織比較多,所以也需要更多的血液來輸送氧氣與養分。因此一個國家如果地理幅員較大,GDP的總量比較大,自然是需要更多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支持,需要更大的貨幣供給量或現金流量,來維持整個經濟的運作與市場信心。從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很快理解,中國經濟目前面臨了幾個重大挑戰。

首先是某些器官膨脹太快,血液供給不上或器官沒有發揮正常功能,導致衰竭與壞死,這一類的產業例如房地產,電動汽車等,吸引了來自市場投資者以及金融機構的大量資金,卻沒有發揮相對應的功能,導致中國資金大量傾斜在這些沒有市場需求與低投報率的部門,排擠了其他部門成長動能所需的資金,也導致了包括產品庫存與空屋等鉅額的折舊,浪費與損失。

導致少數產業部門虛胖的原因很多,但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資訊導致人的集體非理性行為,會讓市場波動的幅度與管理的難度加大,因此一旦發生資產泡沫化,其幅度與影響後續市場信心的時間長度,將比經濟量體比中國小的國家,更為嚴峻。也就是說,中國一旦發生資產泡沫化,其幅度的嚴重性與持久性,將比日本過去更為嚴重。中國人民銀行遇到的挑戰,也會比日本央行更大。

產業部門虛胖,一部分是中央政策引導出了問題,一部分是地方政府高度競爭與缺乏協作,另一部分則是中國人民缺乏風險意識集體不理性行為的結果,政府與人民責任各一半。但導致中國外需市場急速降溫,外資與外人撤出中國,則大部分是中央政策的責任。

過去中國受鄧小平方針的指導,一直在WTO架構下,享受土地與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利益,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來活化土地與人口的生產力,加上政策上不與先進國家衝突與競爭,因此在全球化下的分工與代工,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存底。習近平政權下,已經幾乎拋棄了大部分的鄧小平路線,其顯著的後果就是外資與外人撤出,高端技術與設備禁止輸出給中國等。

其對整體經濟與產業部門的影響是,出口訂單大量減少,美元持續顯著流出,大城市群商業活動與不動產租賃市場景氣蕭條,製造業需要更多自有資金來接手外資撤出所留設備,若訂單與資金無法到位,製造業過去投資較多的業別,關廠與整併勢必將持續,這些行業包括石化,鋼鐵,塑橡膠,機械,以及批發餐飲及娛樂等民生服務業,以及大都市的商用不動產與租屋市場,都將持續面臨不景氣。

此外,外銷部門的中長期萎縮,將會導致中國在經常帳順差上的減少,進一步降低其海外投資可用的淨部位,簡言之就是外匯相對短缺的問題將會出現。過去一年多我觀察中國外匯存底雖然總量高居全球第一,但實際可活用之部位卻越來越少,在外匯相對短缺下,對於供應鏈上的國際合作就會形成進一步的挑戰。

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近期積極與沙特等國家建立經貿外交關係,其目的除了擴大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功能外,也希望得到沙特的美金融通與奧援,穩定其流動性與人民幣相對購買力,不失為中國突圍的一個策略。最後在中長期部分,我們需要指認中國在要素生產力上所面臨的挑戰,

首先是「外資外人撤出」的圍堵政策,截斷了中國與先進國家在技術上的交流

其次是「國進民退」的政策,使得民間企業透過創新與技術研發提高生產力與競爭地位的渠道被影響。

最後是中國新一代年輕世代對於產業的價值選擇有所偏差,受前一段泡沫經濟影響下,多數大都市年輕人不願意再投入製造業的研究發展與運營,多半嚮往網路創業或資本市場投資,使得中國產業可用之才面臨問題,這都使得中國經濟要再持續高速成長,受到局限。

中國近期最需要解決的是資金面的問題,盡量降低資產泡沫化與行業劇烈整併所帶來給金融機構與一般人民的財富損失,其次才能騰出手來解決外銷市場與外資的問題。

就國際政治的觀點,找到國際上合作的新夥伴事實上並不困難,所有對美中對抗採取中立或不與美方合作的陣營,都是中國持續拉攏的對象。但中國當前經濟最大的困難是,本身不理性投資所造成的不動產行業虛胖問題,這必須要用通貨膨脹當代價,來大量紓困受影響的關係人,才可能驚險的渡過這一關,否則不但會跌得比日本深,也可能在內外需都受現金流影響下,導致類似多重器官衰竭的重大危機。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798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