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相信:劇本是電影的靈魂,好的劇本來自說故事的能力。
在今年奧斯卡金像獎引起軒然大波的種族歧視議題,導火線來自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震盪效應》。此片取材極好,改編自真人真事,談美國非洲裔腦神經學權威班奈特•奧瑪魯(威爾•史密斯 飾),發現了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這種病變會促使運動員產生自殺念頭,通常發生在長期暴露於重複性腦創傷的運動員身上,特別是在訓練及比賽過程中,需要承受多次腦部撞擊的美式足球員。於是班奈特醫生打算將真相公諸於世,卻遭到美式足球聯盟的嚴加否認與阻擾,以個人力量對抗整個球聯,不僅事業受到影響,其非裔身分也讓他面臨能否繼續留在美國的危機。
這是部會吸引人看到最後的電影,其間的抽絲剝繭、質問辯詰、威脅施壓到水落石出,皆能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威爾•史密斯為揣摩劇中角色做足功夫,除了閱讀醫學論文、了解主角接受媒體訪問的回應外,片中關於解剖遺體的細節,以及把自己的英語發音訓練到與歐瑪魯醫師一模一樣的奈及利亞口音,其敬業投入的程度令人敬佩。但最最可惜的是劇本塑造人物時過於平面,以致善惡分明、黑白對立,欠缺矛盾拉扯的灰色地帶,讓辯證過程的張力不足,雖是真理獲勝,大快人心,卻終究在預料之內。正義的姿態如此凜然,自私的嘴臉理所當然,人性的幽微、複雜與軟弱,未能透過對白或情節適時彰顯,於是,震盪有限,效應不足。我聚精會神看完了這部片,卻未能在當下感受分享的衝動。
當然也有不以編劇取勝的作品,像是保羅•索倫提諾導演的《年輕氣盛》。與前作《絕美之城》相似,同樣與衰朽傷逝相關,對美麗對青春對曾經燦爛一時的人事地,構圖似畫,配樂如詩,譽之為視聽感覺的頂級饗宴亦不為過。幾場魔幻想像的夢境質感如絲,優雅華麗,令人如癡如醉,縱有傷感,亦是微微的餘韻了。好友覺得此片不如《絕美之城》般主題顯明,她不太能掌握全片想探討的核心,我則被指揮家雙手揮舞下的自然天籟所迷醉,被導演不同作品中一一佇立在山野的女星風情所魅惑,完全無暇注意中心主題。倒是不少一對一行走對話的片段,對白雋永,頗具哲思,讓我一直聯想到《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和《愛在午夜希臘時》系列中,茱莉•蝶兒和伊森•霍克的思想絮語,情節向來不是此種電影類型的重點,人物刻劃的立體與否自然也不會是。
而在幾位影癡友人的強力推薦後,昨天下午終於去看了徐浩峰編導的《師父》。果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對白精準犀利,意在言外,卻又一針見血;武打動作簡約俐落,力道十足,各式兵器尤其令人嘆為觀止;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情節推進,每每讓人在瞬間困惑後恍然大悟,忍不住拍案叫絕。為了更清楚編劇的處理與對話的設計,好友特別看了兩三遍,還訪求同名小說拜讀。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不囉嗦的電影,點到為止又後勁十足,處處伏筆,語帶機鋒,比武功比心計比世故人情。有江湖有政治有愛情,從腳行、武行到軍界、家族,師徒一場,情義何在?真該出版此片劇本,讓人好好讀一讀來不及寫下的精彩對白。宋佳的「女人不需要男人,她過的是一個人的生死。」,蔣雯麗說「活著不就是裝裝樣子嗎?」、金士傑「男人的錢不就是要讓女人騙的嗎?」之言,皆頗有可觀,耐人尋味。
曾看過廖凡主演的《白日焰火》,此片在懸疑中夾雜人性與愛的卑陋無奈,廖凡的情緒賁張與桂綸鎂的神秘幽怨,形成極大反差,加上冰天雪地的冷寒隱喻,詭異的詩意與不安的罪愆,成為全片張力所在。因為看過很用力演戲的廖凡,所以對於他在《師父》中內斂壓抑的詮釋極為驚豔,更遑論練家子般的武術動作。幾場人物對峙的定格動作,面無表情,卻又心知肚明,肅殺中隱然泛出一層黑色幽默,使人會心莞爾,堪稱一絕。雖然對白儉省,情緒儉省,動作儉省,但力量可是精準到位,絕不簡略。看到宋洋臨死前的追跑與推車、宋佳在武館前的等待與祈念、廖凡打開濺血的《蜀山劍俠傳》,以及向武俠片先驅致意的《火燒紅蓮寺》,這些鏡頭都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是武人的骨氣,是女子的真情,是為師的悔恨,亦是回顧歷史長河的幽微心路。
聽說網路上不少人對《師父》的電影配樂有意見,好友也覺得音樂太老派,但我認為搭上民初的背景挺適合的,中西撞擊,傳統與現代交會,江湖手痕遇上軍事武器,不就是得有點兒不倫不類,保守得很荒謬嗎?總之,我喜歡那古怪的主旋律,以及類似《鳥人》配樂的奇幻鼓點。吳鈞堯寫過一篇〈俠〉,他回憶小時候:「如果早到了戲院,我喜歡與爺爺,挨著戲院前的海報瞧。《龍門客棧》、《大刀王五》以及《獨臂刀》。天知道一隻胳膊不見了,天地傾斜,人心滿滿幾口怨,還能踩著正義的天平,斷人間是非。能為與不能為,決定誰是俠、誰當匪?」但《師父》裡還真是俠匪難分,正義渾沌,人人都有自己的規矩原則,背後滿滿是難言的秘密與無解的心事,誰又斷得了孰非孰是?此片的邏輯雖怪,卻也怪得有自己的道理,這就是成功的編劇,值得推薦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