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05 09:47:19瀏覽306|回應0|推薦22 | |
「閱讀極為個人化的作品,猶如與作者見面,但書從來不是自傳,而是隱喻。」《寂寞公路》是一部對創作探究甚深的電影,本片改編自滾石記者大衛撰寫的真實回憶錄,由傑西艾森柏格、傑森席格主演。描述滾石記者大衛李普斯基,與知名作家大衛福斯特為期五天的公路之旅,藉由新書發表會的隨身採訪、觀察與對話,帶出作家本身的孤獨與心態,以及成名與否的野心與想望。 早上閱覽臉書,大量的連結分享與輕薄短小的圖文讓我不耐,欠缺摩擦力的內容滑順無痕,誠如片中所言,網路使我們輕易取得愉悅,卻也造成精神上的死亡。每每看到有人出版新書,一波波火力全開的宣傳推薦文,企圖透過一些奇怪組合的印象,去多賣一些書,往往讓我感覺不安。就像因《無盡嘲諷》而一夕成名的主角大衛自言:「寫作像在養小孩,必須小心翼翼,你可以對它感到驕傲,卻不該奢望將榮耀歸諸己身。」若將自我和寫作綁在一起,視作唯一能在這宇宙得到肯定之事,便會讓自己動彈不得,無法前進。美好卻很不真實。 是以創作者應珍惜作為普通人的特質,而非高高在上。最糟糕的就是參加一場場的新書派對後,愛上這種被高度關注的感受,變成令人憎厭的人之一,「當越多人說你很棒,就會越擔心自己是個騙子,受人關注最糟的就是你會害怕得到壞的關注,如果壞的關注反過頭來傷害你,指向你的口徑可以從點22到點25。」這樣清明的自覺談何容易?就像同樣甫出版新書的記者,不被關注的感受讓他明白:成名的大衛想擁有的比現有的更多,而我只想擁有他現有的一切。有多少作家的滿足感來自寫作而非新書發表的工作?十年寒窗無人問,終究是艱難的人性試驗,但大衛為了不想變成自己嘲弄的對象,他知道「我得讓自己從這些關注中解壓縮出來,需要勇氣來告訴自己何謂現實」。 現實中的創作者其實很自私,因為「當你很認真投入某件事,會變得很自我意識,最後,便落得利用他人:希望他在時便在,不希望他在時,就把他送走。」何止是創作呢?各行各業中所謂的工作狂,未嘗沒有這般的心態,好像聽到無數自我的巨大嘶鳴聲,在不同階段的膨脹與收縮之間,一直聽到「我、我、我」。身為一個連自殺都會搞砸的人,真實的作家似乎對生活無能,對世事透徹,如此矛盾的組合讓他看似怕生害羞,然而,「羞赧代表某個程度的溶入自我,所以要融入人群很難」。 《霸王别姬》裡段小樓對程蝶衣說了「不瘋魔不成活」,對於執著投入到某種極端的人都適用,一個跳不出自我的人,磨(魔)到盡處自是無路可退。檢視中外文壇,不少殫精竭慮的創作者都有過自棄的經歷,誠如片中成名後的大衛所言:「當你看出一切都是妄想時,便會讓自己無法運作,而我努力不讓那部分被驅動」,那是曾經歷過耗盡各種存活的方法後,去檢視其他種如何活下去的選項。而有時身處懸崖邊際,當不跳下來的結果更可怕時,會使得跳下來變成一種解脫,此刻死或不死,都不是單一歸因或道德評論所能解釋的了。 片中兩人在公路上的對話最為精采,既誠實又犀利,像是提及為什麼不結婚?「因為選角很難。不論自己處於何種心靈風景,對方是能夠和你所有風景泰然相處的人。」此語真是深得我心;又或是談到艾拉妮絲的歌「具有鬆散的人性化之美,聲音裡有吱吱作響的高潮質感」,亦是令人驚豔的精準樂評;此外,作家在成名之前曾當過保全人員,因為「警衛是可以到處閒晃而不用思考的工作」,也使我忍不住莞爾。但我最欣賞的,是作家「不低估讀者,才能與之真正對話,而非視之為無腦無臉之人,以文字進行表演」,這是書寫與閱讀的雙向溝通,也是作家心中有讀者的一種尊重。 若此片提醒創作者關於生命應有的模樣,而非逃離,那麼身為讀者與觀眾的我,亦從觀影中反思書寫的掙扎與虛榮,困境與出口,然後,才能夠撥散名望迷霧,梳理自我,誠實生活……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