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11 22:55:00瀏覽328|回應1|推薦20 | |
有人說看電影像賭博,下注此片好看與否?是值回票價,或是賠上時間、金錢與情緒?而影癡好友多年後的心得是:已知題材沉重、觀之不適者,能躲則躲,絕不自我折磨。偏偏鐵齒如我者,向來是哪裡有困難就往哪裡去,明知血腥噁心甚至扭曲猙獰,只要有其意義,即正面迎戰,無須畏懼。沒想到近日竟敗在一部無對白、音樂與聲效的作品上,掙扎許久,終究按下停止鍵,實是忍無可忍,那是《過於寂靜的喧囂》。電影其實處理得極為成功,將聾啞學校失語者的殘酷生態,描述地真實冷冽,在寂靜之中,只聽見道德崩壞的碎裂聲,溫情散逸,人間失格。這一切皆發生在作為教育單位的學校裡,有老師有教學,也有霸凌、偷盜、搶劫與賣淫,我心中的無力感層層堆疊,終至難以承受,被迫暫停。 實是之前才在課堂與學生討論南韓熔爐啟示錄,即光州聽障校性侵事件,對於這些被校園暴力侵害的學生,如何透過新聞報導、文學紀錄與影像傳播,在網路上形成一股莫之能禦的力量,之後藉由修法與重審,還原真相並幫助受害者重生。當時我以兩次班會時間與學生分享此案,第一次觀賞紀錄片與分析後,有部分學生直言太過難受,不願再看下集,是我堅持要讓學生看到行動的能量與改善,與其溝通後,她們才願意完整了解整個事件始末,而且,重要的是,我們看到改變的可能。但《過於寂靜的喧囂》既脆弱又殘忍,陰冷深暗,生命沒有尊嚴沒有保障,只有死去或活著而已,根本看不到出口。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面對絕望,《神鬼獵人》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金基德的變態作品也有絕處逢生的辨證,但人生不總是向光美好、柳暗花明,多的是無路可逃的封閉與沉淪,這或也是我還需要修練的心靈道場,善哉善哉! 為了平衡心中的耿耿於懷,今天特別去看了新聞記者挑戰宗教體系的《驚爆焦點》。此片改編自普立茲新聞獎的真人真事,敘述「波士頓環球報」焦點小組揭發天主教會在波士頓性侵兒童的醜聞,節奏緊湊,迴環推理,抽絲剝繭中壓力重重。由《鳥人》男主角麥可•基頓擔任焦點小組負責人,推動調查進程,小組成員還包括馬克•盧法洛和瑞秋•麥亞當斯,他們倆人也因此片入圍奧斯卡最佳男女配角。這部作品還同時入圍最佳影片、導演和原創劇本,整體陣容相當堅強,兩個小時多的片長可謂絕無冷場,扣人心弦。劇情的開展頗為節制,不煽情,不火爆,編導以迂迴側面的方式,逐一揭露律師、法院和教會的矯飾與偽善。然而,劇中突破性的關鍵竟是來自局外人的清明,不管是為受害兒童辯護的亞馬尼亞律師,或是堅持調查此案的新任猶太籍主編,彷彿暗示了當局者迷的共犯結構。透過倖存者的指認,與心理治療中心的長期研究,發現教士挑選的都是單親家庭、低收入戶且父親死亡的兒童。除了他們欠缺反擊的資源外,不管在物質或心靈上,更長期仰賴教會的資助,是以讓我特別痛心的,是假信仰之名行侵害之實的罪行。 不久前看過獲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贖罪俱樂部》,同樣探討了神職人員對兒童的性侵,此片藉由去神聖性的鋪陳,聚焦於迴避世俗法律的犯罪神職人員,將他們的貪婪、慾望與自欺一一現形,讓觀眾看見人性的淪落與不堪。然《驚爆焦點》並未直接針對教士本身,而是揭露教會體系以借調與病假的方式,掩蓋侵害兒童的不法情事,甚至與委託律師上下其手,壓下相關文件,迴避法律流程,訴諸教會的神聖動之以情,用少數金額私下和解。我想到片中受害者提到缺乏信心的自己,是如何因為教士的青睞而受寵若驚,又是在經歷教士對他所作所為之後不知所措,然後震驚、羞辱與自卑。這種以意識形態權力宰制無助者的行徑,真是可惡至極,但在信仰如呼吸般自然且重要的小鎮上,這樣的控訴與揭發必得付出種種代價。我看見一個有使命感的新聞專業機構,是怎樣堅持並支持這種長期的調查:除了親自採訪、一一確認、蒐集資料、歸納分析外,更與當事人誠實對話,向關係人心戰喊話,這一切無非是要撥除神魅,穿越宗教迷思,讓人權從天上回到人間。教士是神的代言人,但不是神,孩童需要神的庇佑,但每一個都是需要尊重的人。 此片配樂令我印象深刻,莊嚴悠揚,具有詩意的正義感,雖然凸顯的是神性的墮落,但世間誰人無罪?特別是教士性侵兒童一案在幾年前已被報導,卻未持續追蹤,以致受害者日益增加,這又該是誰的錯?近在咫尺而渾然未覺,沒有人天生是先知或戰士,我們都是後知後覺的補救者,秉持良知去改革,以行動救贖,成為自己想要看到的改變。達賴喇嘛曾說:「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更多成功的人,但是迫切需要各式各樣能夠帶來和平的人,能夠療癒的人,能夠修復的人,會說故事的人,還有懂愛的人。」如是而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