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3 08:19:32瀏覽243|回應0|推薦1 | |
因為相信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所以總是以樂觀的心情活在當下 但骨子裡我其實是個宿命論者 相信冥冥中一切自有安排 一旦時機成熟了 命運便會帶領我去該去的地方 遇見應該結緣的人、挑戰的事 以及遠離充滿負面能量的人事物 看起來似乎很被動 然而我並非無所事事地等待 而是一直處於不斷累積的狀態 隨時做好準備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積極入世如他 亦不得不承認外在的限制與機緣的註定 這是在悲觀環境裡得以安頓身心的智慧 最近看到王溢嘉的 一篇文章 題目是:王國維為什麼自殺 裡面以心理學的實驗結果說明了樂觀者與悲觀者的特質 我蠻贊同他的觀點與分析 且與大家分享 *************************************************************************************** 王國維為什麼自殺? 王溢嘉http://blog.sina.com.tw/wildgoose/article.php?pbgid=59526&entryid=601534 悲觀者的看法較接近事實,但卻較不適宜。 1927年6月2日,51歲的王國維自沈於頤和園的昆明湖。死前一日所寫遺書條理清晰,考慮周密,顯示自殺並非一時衝動,遺書開頭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讓後人對他的死因產生種種猜測,有殉清說、逼債說、驚懼說、諫阻說、文化殉節說、綜合上述說;但不管怎麼說,他會選擇自殺都脫離不了一個更基本的原因,那就是他在《靜庵文集》所自陳的「體素羸弱,性復憂鬱」。王國維是個憂鬱的人,對於人生、「世變」和自己可能的遭遇都採取悲觀的看法,在沒有意義、毫無願景的情況下,自我了斷就成了解脫之道。 有人樂觀,有人悲觀;有人開朗,有人憂鬱。現在有個問題:哪一種人對生命、外在挑戰、自我的看法比較「接近事實」或者「正確」?美國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大學生依其自我認知分為樂觀組與悲觀組,讓他們藉選擇按鈕來控制燈泡的明滅,然後估量自己對燈泡明滅有多少控制能力。結果顯示,樂觀組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做出相當誇大的估量,而悲觀組對自身能力的評估反而非常接近事實。另一個實驗顯示,當出現負面的結果時,樂觀組會低估自己的責任,反而是悲觀組覺得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較接近事實。 奧立岡大學的研究也指出,悲觀者對自己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評估雖然低於樂觀者,但卻相當接近旁觀者對他們的估量。如果說「旁觀者清」,旁觀者的看法較客觀的話,那麼悲觀者對自己的能力就有較清晰的認識、較符合真相的看法;反之,樂觀者對自己能力的看法則是誇大的、超乎事實的。 悲觀者對生命、自我還有諸般人事的看法,也許比較接近「殘酷的事實」。但要懷抱什麼樣的生活態度,重要的不是它是否「真實」,而是它是否「適當」。悲觀、憂鬱的想法不是「不對」,而是「不宜」或「不當」,這是我們應有的認識,也是比較符合人性的看法。 發表於 2010/08/17 08:08 AM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