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影院
2015/01/31 18:38:58瀏覽179|回應0|推薦15

    電影看久了,難免有自己的意見,篤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我,更因此養成寫影評的習慣,雖是自抒己見,難登大雅之堂,倒也召喚了不少一路行來的生命記憶。

    業餘如我者,將觀看他人的影評,視為很重要的參考與交流,可以藉此轉換視角、挖掘隱密,甚至代為解碼、補充說明。每個人看電影的角度不同,攸關其專業領域與關懷意識,像資深影評人藍祖蔚善於以音樂與意象解讀電影,浪漫感性;黃以曦的文字哲思密度高,清冷明晰;吳俞萱以詩化語言向心儀的導演致敬,真誠細膩;散見於壹週刊的王志成影評,是影癡好友最欣賞的作家,下筆犀利,毫不留情。相較於前幾位作者的文風,詹正德去年底甫出版的《看電影的人》,走出一條既寬且深的文化研究之路,從一部電影的內容可旁及主題相似的電影類型比較,還有導演前後期的作品異同與脈絡分析,加上電影本身的政經議題與社會背景,每一篇文章都是扎實有力的評析,論證歷歷,謂之百科全書式的影評集,誠不欺也。


    全書分成五部分,通常就同一主題不同電影進行比較分析,亦有就同一導演不同作品加以歸納整理,而在正文前經常有一段呼應主題的徵引文字,可能來自哲學、文學或詩歌,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深得我心。作者閱影無數,根據時間軸的開展一一爬梳析理,提煉出的議題縱深相當驚人﹕第一部分「你不要只是看」述及看電影的心態與觀點;「紀錄片的應許之地」則就紀錄片的性質與使命,提出極深刻的反思,補充了我對這個領域涉獵不足的遺憾,受益匪淺;「看西」這個章節,分就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國家作品各自進行評論,我只能拚命寫筆記,列出自己需要補看的電影清單,同時慢慢消化文中大量出現的文化理論,與提及第三世界國家電影時難以迴避的政經背景說明。

    到了第四部份「看東」,終於是我比較熟悉的台日韓中港電影,針對作者的評論,我不時回溯自己以往的觀影經驗,甚至找出以前寫的心得加以比對,才發現自己遺漏與未能深入思索之處,特別是以〈身體的地獄〉談中島哲也《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以〈回憶的表情〉論奉俊昊《殺人回憶》,聚焦於單一意象與鏡頭,皆令我深受啟發。此外,以〈時間的滋味〉談是枝裕和的電影風格,情韻日常,回味久久,亦稱一絕。而結合香港的人地關係、政經發展來分析陳果的系列電影,如實呈現逼仄卻疏離、寫實卻荒謬、喧鬧卻無力的社會氛圍,鞭辟入裡,擲地有聲。

    本書最後一部分「我的楊德昌」,最是真情流露,令人動容。作者述及楊德昌對台灣電影的貢獻,以及自己從《獨立時代》擔任楊德昌導演的工作人員後,對他的觀察、感念與理解,實是非常珍貴且真實的分享。尤其述及當初跟隨楊導的姜秀瓊、楊順清、陳以文、魏德聖等人,如何繼續在台灣影壇耕耘努力時,讓人不禁感佩並正視楊德昌的影響,書中同時比較了侯孝賢與楊德昌從個性到電影風格的不同,極為生活化的細節描述,彷彿身歷其境,莞爾生動。

    人生際遇很奇妙,就像電影一樣,可以開展出各式各樣的可能,心得感想也可以自行排列、多元組合。電影會散場,人生會落幕,在此之前,我們都是在生命戲院裡看電影的人,看別人也看自己,有愛有恨會笑會哭,光影幢幢,明暗交替……。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205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