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23 00:18:21瀏覽415|回應0|推薦7 | |
面對一簍筐洗好晾乾的衣服,最好的處理方式當然是折好收起來,但這很麻煩,費時又費力,而且每星期不斷重複做,讓人厭煩。於是有人乾脆不理,讓衣服像梅乾菜一樣窩在籃子或烘乾機裡,要穿時就去挑一件比較不皺的。有的人隨便折疊,塞得進櫥櫃就好,也有人少洗少麻煩,花點錢買香水噴一噴遮味道。 像這種最平凡又必須處理的問題,當一般人都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閃身時,卻有人認真正視問題,研究出解決方式,發明了兩秒鐘快速摺衣法。也許你早已經看過那個吸引了幾百萬人上網學習的視頻,那位發明者的創意不能擺在藝廊裡供人欣賞,也不能大量製造出產品賺錢,但,讓很多人家裡滿坑滿谷的衣服終於有了收納整齊的可能。 能夠創作出藝術作品,或是發明出科技用品,固然令人羨慕,但這畢竟屬於少數人,我們所要關切的是在生活的基本層面上,創作力是否仍然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陶倫斯(E. Paul Torrance),是近代對創造力研究實驗的佼佼者,他所編制的「陶倫斯孩童實驗計畫(Torrance kids)」,是目前應用最廣泛,並且測試結果最準確的創造力測驗。這個測驗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因為測驗者只需要將生活中的經驗反應在測驗上就可得知結果,不需具有特別的知識,適用於各年齡階段的人。 在測試中成績優異的兒童長大後,有相當高的比例都成為企業家、創業家、發明家、大學校長、作家。 一般生活經驗和創意之間有如此密切的關聯嗎?原來,陶倫斯博士的理論來自於早年在美國空軍軍官學校和那些飛行員的接觸和觀察,讓他了解到創意其實在生活中,就是一個人在不同景況中的應變力和適應力。 面對人生這塊大畫布,創意可以是一種突破困難,找到解決方式的能力,因此對下一代的創意培育,我認為更應該聚焦的,是這種在現實人生裡,不斷願意跨越限制的熱情。 畢竟世界不是一條直路,她彎彎曲曲,也有高山低谷,有創意,就容許我們的孩子轉彎,有創意,在遇到障礙時,我們的孩子就可以把習慣挺直的腰柔軟下來,低頭穿過;有創意,一個人家以為必須哭泣的遭遇,我們的孩子仍有機會破涕而笑。 因為創意,人在遇到困境時找出突破的方法,可以讓自己側著身子學螃蟹走路,好擠進現實中過小的空間;也因為創意,於外在條件完全無法改變的當下,人還能調整眼光,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樣的事,或是嘗試用不同的心態去接納令自己痛苦的遭遇。創意不單單上帝偏愛藝術家發明家的恩賜,也是祂賜與所有人的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台灣著名的劇場導演賴聲川曾說:「創意是看到新的可能性,再將這些可能性組合成作品的過程。」 有了創意,我們才有機會超越身體,情感的限制,讓生活成為突破現況的好作品。 當現代心理學不斷為今天的你我找出過去的解答時,不可否認,類似原生家庭背景,碰到相同遭遇的兩個人,就是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今天。原因當然不能用單一的理由解釋,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可能,就是在遇到同樣低的門檻時,有人延續平時走路的習慣,繼續橫衝直撞,結果碰得滿頭包,有人則當下就選擇停滯或乾脆放棄,去走回頭路,但那有創意的人,卻會在其中看到解決問題新的可能,而不感到自憐。 看不見盒子外面的選擇,就被盒子的四面牆鎖住,看得見盒子外面的選擇,就擁有藍天白雲的屋頂,這就是有無創意的差別。 創作如此,現實也是如此,擁有創意對生命成長來說,並不像在網上那樣花花綠綠,耀眼奪目,現實裡的創意,非常靠近求生的基本功夫。 那麼,讓我再問一遍:能給我們的孩子如此能力的,是網上的虛擬世界?還是網下的現實人生呢? 賴聲川導演把人的腦子比喻為電腦,人生裡所活過,看過,想過,關懷的一切,就是這台電腦平時自動搜集,並且儲存起來的檔案。所有創意,都來自人生經驗裡的這些原始檔案,所謂靈感,從來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一霎那間啟動,把電腦裡面早就存在的原始檔案抓出,組合在一起,形成創意構想。他認為構成那些檔案的材料雖然來自外面,但是創意的發生,卻是來自內心對這些存成檔案的抓取和組合。 所以,儘管網路上各式各樣創意資源豐富,儘管當我們與這些別人的創意互動時,會攪動我們的思考和情感,甚至刺激著存在我們生命裡的內在檔案,但是美好且有深度的創意,從來不是一堆想法的彼此碰撞就產生,更不會直接經由外在刺激就無中生有----有價值的創意起頭,總是內在世界先被點燃,催化,然後,產生回應。 一口沒有水的井,丟多少石頭進去也不會激起任何水花,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我珍惜網路對平淡的生活帶來的激盪,又隨時擺出實例,提醒著我們跨越的可能和樂趣。然而,李查德士說過:「最大的藝術是人生, 不是藝術。」最艱難的藝術創作,就發生在現實生活裡,最有價值的創意,也發生在人生困境中。只有網下生活經驗的累積,和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的一再對決,還有追尋生命真理,之後的體悟,才能豐滿內在創作的資源,等候那一個被外在世界(包括網路資源)點燃的時刻,擦出創意的火花。 * 美國著名作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也說:「我們需要不斷的從懸崖往下跳,然後在墜落的過程中學會張開翅膀 。」 就像創作者嘗試將一個創意變為成品的經過,必須從歪歪斜斜的雛形,慢慢修正,拆毀,修正,打破,再來一次,不像,再修正。當我們思索如何為下一代培養突破現實難題的創造力時,也只能回到生活的泥濘土壤裡,容許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犯錯,然後從每一個錯誤中去修正自己,打破自己,再犯錯,再收集有價值的資訊,再修正。 創意是一種能力,有了創意,還要有機會能夠創作。 現實,才是我們的創意工作室。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