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19 13:26:38瀏覽246|回應1|推薦2 | |
「我們的大腦神經會調整,改變,去適應新的數位科技,然後創造出另一種新的學習和生活模式。你們不要太擔心!」 這是念大學二年級的女兒聽到我對許多網路「現象」提問,並且開始寫文章討論時,丟過來的回應。 我擔心嗎? 面對每個世代的科技轉化,大概只有幾種可能,一是有權有能的專業人士,他們或者伸出雙手用力推動,或者用力抗拒。 二是隨波逐流。 三是用嘮叨批評一路唸到自己從歷史的洪流中消失。 我呢?至少我接受女兒的提醒,網路世代的孩子們看不見我心裡對探討的渴望,卻看到了皺得很緊的眉頭。 其實我是那個相信無論外面的東西怎樣更新,大腦神經怎樣調整組合,人的裡面,總有一些不會改變的東西的人,我探討,因為想從文明的大鞋底揪出踐踏不碎的寶貝,重新好好珍惜愛護他們。 改變不可怕,改變只是取捨的遊戲,添些什麼,撿些什麼,秤的兩頭上上下下,如此而已。 網路世代,不準備改變的人,就像堅持站在舞台上穿同一套戲服講同一個台詞的演員,後面的佈景換了,身邊的演員換了,他不改變自己,其實也是另一幕戲的開演。 所以改變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不變的東西被誤以為跟著退換掉了,而孤零零地躺在人心底發酸,比方:被專心相待的渴望,和被耐心等候的必要。 我們可以用科技縮短一棵植物長大開花的時間,卻不能把人從出生到成熟的過程濃縮太多。 你會告訴小孩說:「讓我一次把你所有的生日慶祝完,這樣比較有效率!」嗎? 你會對再一次跑來說他跌跤流血的兒女說:「上次你跌跤時我安慰過你了,不需重複一次我的關懷!」嗎? 你不會,因為沒有眼前的專注,就沒有持續情感的交流。 這些必須被專注的細節,從來無法靠科技一次完成,當我們習慣在虛擬世界裡掃描度日之後,現實裡那些必須被慢慢閱讀的寶貴內容,但願,不要因此被跳行帶過。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裡說,現代人會不斷的滑手機,一天至少一百五十次,這還不包括使用筆電,平板。 史丹佛大學專門研究「多工的神話」(The Myth of Multitasking)的Dr. Nass多年來追蹤著習慣多工,並且以能夠多工為傲的人,發現他們都把多工等同於有效率,並且認為自己能夠非常有彈性地,隨時從多工轉為專注,彷彿自己的注意力就像電腦視窗,可以同時開十二個,又可以立刻關掉其中十一個,瞬間定下來全神貫注於剩下的一個視窗。 「人的腦神經有可塑性,你可以訓練它習慣多工,但可塑性並不是彈性,立刻可以恢復原本的狀態。隨時保持同時向許多事物開放的結果,是腦子習慣同時接收不同信息,而非專心選擇最重要的駐足。漸漸,多工腦就失去了過濾那些無關緊要事情的能力。」Dr. Nass說。 雖然人腦的潛力仍有待開發,但是根據他長期的研究,只有非常非常少數的人能夠同時做兩件事,並且每件事都做得跟專心做一件事的程度那麼好。而同時做三件事能夠維持每件事都有專一水準的例子,他還沒遇過。[1] 談到愈來愈多跟多工有關的交通事故,他也憂心地表示,人們把太多「窗口」放進了車子裡,到一個地步連眼前的大玻璃也變成幾個同時開著的窗口之一。駕駛的注意力不斷在手機螢幕,平板,車內電視螢幕等諸多窗口之間跳來跳去的結果,是眼前那個主要窗口在無意間就成了次要景象。 其實上帝只為人創造一顆心,沒有分心這回事。我們只是把心養出了短短肥肥的腳,讓它可以很快地跑來跑去,進進出出。 閱讀一個螢幕時,另外一個螢幕隨時會閃著藍光爭寵,正在網上跟同學討論功課的同時,打開一個螢幕看看有什麼新聞很正常。如果朋友閃進一個信息說某某網站有隻自己超愛的錶正在拍賣,立刻上去觀察看有沒有機會奪標並不會太奇怪。 其實明天要考試,有一本書攤在那兒已經四五天還沒翻到下一頁,桌上擺著的晚餐已經涼了又熱熱了又涼,而房間裡的食物味道實在很複雜,因為中午買的漢堡只咬了兩口就被同學傳來的視頻代替,現在還窩在背包裡生著悶氣。 孩子們是活在「多」裡,還是活在「亂」裡,我也搞不清楚。 我的心,正思念著從前修長的腿,可以優雅地慢慢走,還能夠讓她有個高度,看得遠些。 富蘭克林說過:永遠別把「動作」與「行動」混為一談。 真的,網路世代讓我們整個人都動起來:輕易可以聯絡到幾十年不見的小學同學,花點工夫可以學著製作出一個千百人喝采的視頻,對不公不義的憤恨無需自己在家敷著情緒瘀青,只要到臉書微博上發洩一下,回應喊讚的數字比心理治療更有立即果效。 虛擬世界就像一面鏡子,我們每天走到它面前,看見它反照出來的各種現實,忍不住要回應。我們一下子大笑,一下子握拳憤怒,一下子冷哼兩句,一下子大吼三聲,然後看見鏡子裡滿了各式各樣的精彩動作,感覺活得熱鬧和生氣勃勃,感覺自己對這個世界正在忙忙碌碌地參與。 但是眼睛只要從這面鏡子移到現實世界後,就會立刻發現:原來,真正的行動那麼少,那麼短暫。 關機後,力氣耗盡了,眼睛也模糊了,對人生裡真正的問題和美好,我們同樣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知道,卻沒辦法專心投注,無論是抗議或是享受。 「成功的人,其實只是懂得專一的平凡人」不曉得這句話是誰說的,如果他對「成功」的定義不局限於物質名聲或權力的話,我很同意。 成功的秘訣,無法靠那些科技廣告來教我們,而是要仔細去觀察那些對生命感到飽足,穩妥,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留下的痕跡。 一條線。雖然彎彎曲曲,卻走到底。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